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個家?
我的意思是,我們為什麼不以個人的身份獨自面對社會、生活在社會中,為什麼要組建或加入一個家庭?這樣一來,自己的人際環境不就更複雜了嗎——既要做一個社會成員,又要做一個家庭成員?
我提這個問題不是一定要反對家庭。我只是相信每件事物的出現與消亡都是有其必然性的,那麼,對於家庭而言,它存在與消亡的必然性是什麼?
家庭到底起著怎樣的社會功能,使它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一直存在到現在?這些職能會不會發生變化或者消失,從而使家庭本身也成為歷史陳跡呢?更進一步的,萬一家庭失去了之前的功能,在那個時候,社會會呈現出什麼形態呢?
我們可以就自己的生活感受,先嘗試想想,家庭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社會職能。
可能你的第一反應就是,家庭是我們繁衍後代的平台,如果沒有家庭,社會兩性關係就會亂套,直接影響人類種群的繁衍。
確實如此,生育和繁衍是每個物種的頭等大事。家庭作為夫妻婚姻制度的產物,與這個制度一起承擔著生育的功能。
但是,我們的生育活動一定非得藉助家庭這種組織才能順利進行嗎?要知道,在最早的原始社會(尤其是母系社會),我們是以氏族為單位而非以家庭為單位來生活的,在氏族內部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中的每個成年男子都是未成年孩子的家長,都承擔著撫育孩子的職責。氏族內部財產公有、按需分配,大家其樂融融,不也挺好?
而且,現在體外授精、試管嬰兒已經相當普及。如果一個單身婦女想要一個孩子,她不需要非得先組建一個家庭,只需要求助於社會,花點錢就行。
我說這個,不是想回到原始社會,或者鼓動大家都去搞試管嬰兒。我的意思是,保證生育並不是家庭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
現在你可能又會想到:除了要生養孩子,家庭還要承擔教育的功能,家庭教育對於一個人的人格而言是不可替代的。甚至有人還說,除了要撫養孩子,家庭還必須負擔贍養老人的職責。
沒錯,身教大於言傳,在朝夕相處的家庭生活中,父母以自己的言行潤物無聲地影響著孩子、塑造著孩子。
不過,比起家庭,社會好像更熱心於對孩子的教育與規訓。
一個孩子集中在家裡生活主要是在剛出生到3歲上幼兒園期間,只要到了入學年齡,每天有一大半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更不用說,社會上早就興起了各種形式的學前教育機構——社會正在侵奪家庭的教育權。
換個角度,如果說家庭是一種以教育為主要職能的組織,那麼父母們都是一群無證上崗的老師,他們沒有經過嚴格系統的崗前培訓,甚至沒有教育經驗,就草率地開展教育活動,這未免太不嚴肅了!更何況,既然是一座教育機構,那麼等到孩子從這裡「畢業」、長大成人了,他是不是就可以脫離家庭了?當然沒有。
所以,教育好像也不能成為家庭必須存在的理由?
還有一種可能。社會是很兇險的,生存壓力是很大的。個人單槍匹馬很難應對隨時降臨的困難,這個時候,家庭就成了一種抱團取暖的行為,他把一些社會成員以血緣的紐帶團結起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共同抗擊社會風險。
但是我們忘了,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叫做「社會保險」的東西。國家越來越完善的保障制度,社會上越來越豐富的保險產品,它們幾乎已經快覆蓋我們將面臨的所有困難。所以,「共度難關」好像也不能成為家庭得以存續的強硬理由。
而且,如果把家庭當作幫我們度過難關的「生活互助組」,我們總覺得這個想法好像褻瀆了一些東西。
褻瀆了什麼呢?我想應該是感情吧。
滿足人的感情需要,這可能是家庭得以存續最重要的理由。
我們可以依靠技術解決生育的難題,依靠專家解決教育的問題,依靠國家解決生老病死的福利保障問題。但是遇到感情問題時,只有家人能夠撫慰我們的心靈。
與其他社會組織不同的是,家庭不只是以共同的經濟利益為紐帶的,它還有血緣和感情。而且家庭成員之間的財產和信息高度共享,大家在同一個屋檐下有飯同食有衣同穿。這就形成了與一般社會關係不同的、一種水乳交融的私密關係。
因為財產的高度共有,家庭成員之間幾乎不用互相防範,一般情況下,大家有什麼想法都會直接脫口而出。又因為家庭關係的私密性,家人在交流中更容易觸及到一些隱秘的情緒和真實的想法,這樣的交流更有效,更深刻。
上述這些特徵使得家庭關係在排解感情問題中有天然的優勢(除非感情問題就是由家庭引起的)。
當然有人會說,除了親人,我們還有朋友啊,朋友不也可以傾聽我們的煩惱,一起幫我們出謀劃策,撫慰我們嗎?當然。
但是朋友與家人還是有一些區別的。不論多麼偉大的友誼,都是建立在一定前提基礎上的,比如共同的興趣愛好、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三觀等等。而家庭關係則是無條件的,家人永遠是家人,血永遠濃於水。
除去個別的例外,家庭關係的穩定性普遍要大於其他社會關係,在主觀上,人們對於家人的信任度也高於其他人。
所以我覺得,我們可以初步回答文首的問題了。
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個家?
不為別的,只是沒有家,我們的內心將無處安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KpmJX3EBrZ4kL1Vi8oG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