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不住了!突發疫情為餐飲業的舊商業模式敲響了警鐘

2020-02-19     職業餐飲網


文丨職業餐飲網 喬為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給全國的餐企帶來了一場猝不及防的生死考驗。


西貝董事長賈國龍告急求救「帳上資金撐不過三個月」,海底撈休業兩周損失11億,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保守估計至少虧5億」 ……


大牌、規範的企業尚且如此,中小企業可想而知!


災難面前,儘管好政府減稅、好房東減免房租、好員工主動不要工資、餐企擺攤賣菜自救、平台也給予了費用減免……可是對於一個平均凈利潤不到10%,需要高現金流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這些努力也僅僅是杯水車薪。


「黑天鵝」總是突襲,非典、H5N1流感、禽流感、口蹄疫、豬瘟……無論哪一次莫不是對餐飲行業的警示。


但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如何才能避免好了傷疤忘了疼,然後又去後悔,進入一個死循環呢?



與其焦慮,不如反思!反思自己面對黑天鵝不堪一擊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員工之於企業,企業之於行業,行業之於產業;企業與顧客,同業之間,上下游等等。如何預警,應急,什麼是健康的現金流,什麼樣的合作才是「共同體」,什麼樣的業態適合什麼樣的商業模型?


當下的顧客需要什麼樣的企業,企業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才能可持續?


基於餐飲行業25年的經營與參與經歷,我列出了10個值得各位同仁一起深思的問題和建議。


1

危機當前,考驗餐企掌舵人第一時間的決策力


「危機當前,更加考驗企業掌舵人第一時間的決策應對能力,能不能果斷地面對疫情、果斷作出經營決定、果斷面對一切變化,在危機中找到生機和契機。」


品牌與品牌之間的的差距,有時候一個突發事件就見高下。本次疫情發生以來,率先做出反應都是大牌,海底撈、西貝、眉州東坡、喜家德的管理應急預案,在朋友圈刷屏。借勢危機管理為品牌助威,向顧客展示品牌實力的同時,向團隊表白企業的可信賴。


掌舵者及時果斷的決策,不但可以為企業規避更多風險,還更好的為接下來恢復營業做出了積極的準備。


看看各位餐飲大佬在關鍵時刻的決策:


海底撈:提前預警和快速決策


1月3日,向全國門店下發通知預警,特別提醒了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

1月9日,下發《關於武漢不明原因肺炎防控備忘錄》的文件;

1月23日,海底撈成立防控疫情總指揮部,五位核心高管悉數投入戰場;

1月26日,發布了休市通告,它決定休市的時間,早於絕大部分的餐飲企業;

1月31日,海底撈再發通告,延長暫停營業時間。


喜家德:一切都是為了活下來


A,創始人高德福召集高層緊急會議;

B,明確原則,以疫情控制為先,能不開門就不開門;

C,要求內部各部門承諾書,分析這次疫情的核心關鍵點,如何落地實施;

D,各部門配合陸續恢復營業的安排。


眉州東坡:「打仗」是最好的團建


A、老闆親自帶隊,立即成立從總部到門店的4級應急防控小組;

B、利用眉州東坡的供應鏈和四川基地資源,在門店成立社區平價菜站;

C、全國100多家門店,全部備戰服務;主攻外賣,成立戰地食堂為醫護免費服務。


2

致命「野味」下,重申了食品安全是餐企生死線!

「非典源於吃果子狸、新冠肺炎或因果蝙,每次瘟疫都或涉及到食品安全。食材範圍的選擇差錯,可能引發一批企業倒閉。食安問題是餐企的紅線,一步也不可僭越。」


食材原材料供應安全、加工安全、配送安全、存儲安全、服務安全,這是作為餐飲企業最基本的入門門檻,也是作為餐飲企業最基本的責任。絕無僥倖!政府食安部門一定會加強對餐飲相關行業及企業的嚴厲檢查與規範。


比如針對本次疫情,更多企業加入「拒絕烹飪野生動物」 承諾;美團外賣提供的零接觸取餐櫃;相信即使在疫情過後,也能夠在人效和食品安全方面大大提升。



3

「撐不過三月」,反思餐飲業低利潤高現金流的財務模型

「突發疫情,讓大多數餐企撐不過3個月,這不得不思考餐飲業低利潤高現金流行業的財務模型!要掌握關鍵數據,堅決執行預警機制,不能再寅吃卯糧!」


餐飲行業一直以高現金流著稱。對於盈利能力不錯、管理穩定的品牌企業來說,會忽略掉財務模型的重要性,寅吃卯糧,遇到突發情況措手不及。


財務模型中,以門店為單位的幾個關鍵數據,門店盈虧臨界點、毛利率、凈利潤率、現金流紅線、應收帳款、應付帳款等;盈利模型、記帳模式是否符合行業規範。


即使西貝這樣的排隊王,也高呼「現金流抗不過3個月」;2萬多名員工每個月就要1.5億元。帳上不躺個3億-5億就沒法辦正常運營。


那企業就至少要堅決執行預警機制:


A,門店3個月運營現金流必備;

B,總部3-5個月運營現金流必備;

C,年度應急現金機制與投資預算機制。



4

超5成餐企凈利不如房東多,房租支付模式的思考


「超過5成的餐飲企業的凈利潤不如房東的房租多,突發的停業,需要引發大家對於超過15%營業占比的房租支付模式的思考。」


餐飲業一直以來是日不落行業,被商業綜合體當成引流王。但是也為高昂的房租付出了代價;超過5成的餐飲企業的凈利潤不如房東的房租多。


非常贊成美食廣場的房租模式,廣場承租的企業以營業收入分成,與房東共進退。許多物業還為餐飲企業提供裝修服務。


房租與商業,是唇亡齒寒,相依為命的共同體;餐飲企業作為當之無愧引流明星,完全可以與房東集體探討,營業收入分成模式;有利於商業的繁榮與平衡。



5

不要「坐等顧客上門」,餐企也得會「自我推銷」!


「餐飲早已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但許多餐企還在坐等顧客上門。對於新型傳播模式、客戶互動模式、在線銷售的主動學習與應用的思考。」


在過去的30幾年的餐飲發展過程中,大部分中餐都是從「坐商」走過來;即使是商業綜合體的高流量,餐飲企業也習慣了顧客自己找上門。然後通過經營數據及經驗,預測銷售量,預製生產與儲備。


隨著商業競爭的激烈,顧客可選擇性供給大大增加;無論品牌的定位多麼的準確,產品與服務多麼的優質;顧客不上門就都有意義。


這就需要企業,主動積極的掌握商圈客流的詳細客情數據,年齡、性別、購買力,商圈每日不同時段客流、每周客流高峰低估與波段數據;商圈內商業變化數據,競爭情況,門店消費等數據的準確掌握分析;


通過消費輿情數據,如何讓品牌在商圈公共區、在微信公號,在電梯,在商圈出入口,在門店內外等精準曝光,主動營銷宣傳;成為門店盈利的關鍵。


西貝品牌營銷案例:


A,西貝微博營銷最高閱讀量幾十萬;

B,西貝微信公眾號在2019的中秋禮盒銷售額高達1個億;

C,西貝每一個門店都有一個顧客微信群,店長是群主,負責客戶互動及訂餐,以及管理維護;

D,本次疫情與西貝有關的文章及轉發過100萬;在品牌高度曝光的同時,也為西貝贏得1.2億元的銀行快速貸款。


6

員工工資壓力大,餐飲用工模式需變革


「中餐企業基層員工大部分都是長期用工,高層僱傭制模式;所以在突發事件來臨,企業就要發全工資,這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壓力非常大。」


本次疫情,對餐飲來說,最大的兩項開支,除了房租,就是人員工資。餐飲企業要想長期可持續發展,必定要在用工模式上進行變革。


A,基層用工向國際大牌麥當勞、肯德基學習:其標準化規範的店鋪模型與崗位設置,成熟的臨時工僱傭模式;


B,高層團隊用工向喜家德(358模式)學習:諸如門店店長、主管等重要崗位員工,僱傭制不利於調動個人積極性與發揮個體才能;


C,中餐酒樓等企業,可以學習四季民福(多層次持股模式)的用工機制。



7

餐飲業勞動密集型運營模式的思考


「餐飲業的特殊性,在於半手工勞動密集;無論是人工成本、還是人員管理,都有無法掌控的難度。突發的疫情對於餐飲業一直以來的勞動密集型運營模式的思考。」


餐飲業減員提效、店鋪模型、生產流程的變革勢在必行。


在本次疫情中,中餐酒樓,中式正餐、中式宴會餐飲,體量大,即烹、現炒、堂食,有中餐烹飪的特殊性,造成備餐庫存多,出品工序多、用工多、流程多、工時多,受到的影響最大。相對來說小而美的簡餐、快餐休閒模式、火鍋與類火鍋模式的企業相對影響較小;而且線上外賣做得好的企業還有一些收入。



所以,餐飲品牌在選擇的業態與模型是否適合連鎖多店,還是適合單體做大,在商業模型方面需要反覆的驗證與思考,形成適合市場的企業自己的模型。


A,本地化的酒樓,宴席類企業;在場景消費需求方面不可或缺;建議輕裝

修重裝飾;比如現在流行的5D投影類,相比過去動則幾百萬上千萬的裝修投入,5D投影類設備加服務費,年度投入也不過幾十萬,而且還可以私人定製場景設計;用工方面可以選擇小部分固定員工,大部分臨時工模式;在生產方面做到以銷定產,量化製作;


B,快餐、飲品、單品品類,是餐飲業標準化最高的業態類型;在產品結構、門店布局、加工配送方面都已經上了一個台階;需要加強的是企業整體運營系統化建設,內部管理信息化與外部溝通信息化建設,企業上下游之間供與產、產與銷之間的信息化系統建設;

C,新零售、外賣,對於餐飲企業打破行業邊界的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好線下門店持續不斷地有效客流,將門店盈利模式打開。


8

外賣成疫情下的救命稻草,但「高佣金」困局怎麼破?


「疫情下,讓許多以前不重視外賣的正餐酒樓,就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不得不積極參與。但在平台高佣金的困局下,如果餐企打算從外賣賺錢,是培養「捕魚的能力」呢,還是繼續等魚?」


外賣之於餐飲企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是科技助力下的新型消費模型;從2003年到2020年的17年中,終於在2016年推上了一個小高峰。許多敢於吃螃蟹的企業也分到了外賣紅利期的油水。


外賣平台在前期的瘋狂補貼,加速了顧客的使用習慣,培養了顧客低價享受送餐上門的服務意識;將食客、餐飲企業、外賣平台、送餐小哥緊緊 地捆綁在了一起,也讓大部分外賣企業養成了依賴平台的習慣。


餐飲企業為平台高昂的佣金叫苦不迭同時,大部分企業對於外賣的業務依然摸不著頭腦;外賣代運營、「私域流量」建設等服務公司冒出不少。


不知有過外賣經歷的企業是否明白,既然外賣已經是一種用餐場景轉移的趨勢,外賣代運營是否是長久之計,或者如果企業打算從外賣賺錢,是培養「捕魚的能力」呢,還是繼續等魚?


「私域流量」對於企業是個誘惑,只是這個「私域」信息即使能與企業門店經營系統打通,又如何與外賣小哥及時互通?企業是希望自建外賣配送嗎?


對於外賣平台及餐飲企業的幾個建議:


A,所有參與者要認識到外賣的商業模式,是食客平台外賣小哥餐飲商戶,共存亡的一體,只有共贏才可持續;


B,外賣必須回歸正常商業規律,那就是顧客為優質產品和服務買單,要為外賣配送支付服務費;由餐飲商戶統一收取,由外賣平台進行營銷、監督與管理;餐飲商戶支付相應品牌營銷與管理費。


C,各自企業,向優質服務爭取價值,向高效管理爭取效益,向合作共贏爭取客戶滿意。


9

環環相扣,生態盤活餐飲整個產業鏈,共享共生


「傾巢之下焉有完卵,疫情後,更要盤活整個餐飲產業鏈,從源頭採購、到粗加工、到半成品或凍品生鮮的後端供應,探討與終端門店銷售之間的供應模式,存貯模式,信息分享,共生模式。」


本次疫情的影響,是整個產業鏈,沒有誰可以獨善其身。


中國餐飲業從手工業模式走到今天,即使產值達到約4.6萬億;也依然是半工業化階段。網際網路信息化與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在餐飲產業的應用迫在眉睫。


餐飲產業鏈從田間道地頭,到加工配送運輸,再到終端銷售服務;所有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環節與環節之間,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顧客消費為導向;需要通過科學、通過網際網路智能系統的連結,進行數據共享。


由終端銷售服務環節,及時專業的進行顧客需求反饋,專業、規律的進行反饋分析與決策;以銷售指引生產,以消費指引創新;讓整個產業鏈生態盤活。


產業鏈各環節、各企業各自建立規範,相互信任,相互監督,同生死共進退。



10

餐飲業遭受重創,需要行業協會發聲協調幫扶!


「在突發事件面前,行業協會等公共組織等對於行業共性突發事件的及時通報,主動抱團協調與解決!

災難面前抱團取暖;企業面對災情慌不擇路,需要行業組織等,需要及時站出來為行業發聲;在政策、跨行業關係、公關等方面伸出援手;在應對方面獻策,組織協調必要的資源,幫助企業早日渡過難關。

本次疫情以來政府的積極免稅,萬達等各大商業物業對於行業的免租,中烹協、飯店協會、亞洲餐飲聯盟等地方協會,聯合發起的免租倡議、免稅倡議、銀行貸款應急倡議等;媒體對於積極防疫方面的報道,比如我們職業餐飲網在萬達免租、外賣平台的減傭、房東減租等等報道;這些在一定程度上,為餐飲業爭奪了一些利益和幫扶。



職業餐飲網總結:


達爾文的《進化論》中寫到:危機總是在最猝不及防的時刻驟然降臨,倖存下來的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最積極反應的種群。


非典時期,成長出來的肯德基宅急送模式 ,趁勢起來的呷哺呷哺,就像本次疫情中的老鄉雞、西貝等品牌一樣。


無論如何,未來變幻莫測;希望廣大餐飲企業,能夠藉助本次疫情,深度思考積極應對,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做出有效改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s53TXnABjYh_GJGVD_z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