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穀老師:
中國父母,尤其喜歡否定、打擊、冷嘲熱諷孩子,以此來控制孩子。
你說你干點啥能行?
叫你幫忙,不是叫你幫倒忙的,竟會添亂!
就你考得這第二名,和倒數第一沒啥區別!
歐巴馬說:「如果你不去大膽地定義你自己,很快就會被別人錯誤地定義。」
這句話用在《以家人之名》中的齊明月身上,再合適不過。
一個德智體美樣樣拿得出手的小女孩,在媽媽眼裡卻「一文不值」:沒有審美,不會點菜,成績千年老二,心理素質太差……里里外外被自己的媽媽打擊得「體無完膚」。
很多網友紛紛舉手:這不就是我和我媽嗎?
這一幕,是中國成千上萬個家庭的現狀縮影。
還有多少孩子正在遭受父母無底線的專斷控制、否定打擊、冷嘲熱諷?
這樣長大的孩子,都怎麼樣了?
一、被「高控制型」父母養大的孩子
一生都在否定自己
齊明月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績拔尖、高中班長、長得漂亮、乖巧懂事。
這麼優秀的一個小女孩,在媽媽眼裡卻「一文不值」:沒有審美,不會點菜,成績千年老二,心理素質太差……
挑件衣服被媽媽嘲諷:
- 穿什麼白色,不愛乾淨還挑白色!
- 黑色不適合你!
當媽媽挑了一件粉色,明月同意了,她又說:
- 你跟你爸真是一模一樣,一點主見都沒沒有。
點個菜被媽媽打擊:
- 每次讓你點菜,就這老三樣,這麼多人一塊吃飯呢!
考試拔尖也得不到認可:
- 考試永遠千年老二,下次必須超過第一!
靠自己的積蓄買了輛車,換來了無情地吐槽:
- 你那小車太寒酸了!
在電話里,也不能放過:
無論齊明月做什麼都是錯的,從小到大,里里外外被自己的媽媽打擊得「體無完膚」。
有一種比「PUA」還過分的父母,大概就長這樣吧。
被「高控制型」父母養大的孩子,一生都在否定自己。
齊明月對自己定義過:「我真的什麼也做不好,我真的很容易犯錯。」
不僅如此,還影響著孩子在群體關係中的「心理地位」,也決定著孩子對生命價值的判斷。
比如,齊明月點個冰激凌,都像在做一道大難題,皺著眉頭,遲遲不能決定。 當李尖尖兄妹都點完了,她才怯怯地問服務員哪個好吃,最後遵從了服務員的建議。
這也就理解了,為什麼她給人的感覺總是低著頭,弓著身子,說話唯唯諾諾,好像犯了什麼錯似的。
明明是最耀眼的星星,卻硬生生活成了埋在土裡的小石子。
二、乖乖女化身「叛逆王」
反抗能走出成長陰影嗎?
最新的劇情中,齊明月終於爆發,迎來了和媽媽的世紀大戰!
這次,她學會了反抗,學會了捍衛自己的想法和夢想:
媽,你能不能不要一直否定我?
我什麼什麼你都要否定我!
媽媽張口就是一句「都是為了你」
是啊,她們的愛,都是為了你!
這個事事被媽媽安排地明明白白的孩子,真的遂了家長的願嗎?
媽,你一點都不了解我,從一直都是這樣的,從小到大,我最擅長的就是撒謊,你一直想要一個乖女兒,你不讓我乾的事,我在背後偷偷都乾了。
悲傷與氣頭之下的齊明月,向媽媽道出了當年「高考失利」的事實:故意少填了一張答題卡!
乖乖女化身「叛逆王」,可是,這樣的反抗真的能走出成長陰影嗎?
從心理學角度看:
被打擊否定的孩子,會過分看清自己。每時每刻都在否定自己,對自己感到不滿意,在群體中容易自卑、封閉;常常會嫌棄自己。更嚴重者會看輕自己的生命。
這種影響是伴隨孩子一生的:遇事膽小,自卑討好,陽奉陰違,包攬錯誤,時刻準備道歉。
所以,這場戰爭最終還是以齊明月向媽媽道歉收尾。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齊明月就養成了依賴的心理,失去了自我選擇的能力。
不僅如此,還會否定自己的優秀,認為自己不配得到幸福。
所以,她暗戀凌霄9年,遲遲不肯表白,被凌霄拒絕後,又將責任歸咎於自己:「我連點菜都沒辦法自己決定,你不喜歡我也正常,我沒主見,還自作多情……」
一個不自信,總是否定自己的人,就像水中的浮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追求什麼,即使有夢想,也無法去勇敢地追求。
歐巴馬說:「如果你不去大膽地定義你自己,很快就會被別人錯誤地定義。」
被別人定義的孩子,一生都是匱乏的:
一方面,她渴望來自任何形式、任何人的認可和愛;
一方面,又懷疑自己是否配得上這樣的愛。
當莊北向她告白時,她的反應是被激怒了!拉黑微信、電話,發脾氣:
所以,她總是遇不到對的人,即使遇到了,也會因為自卑、低價值感而讓自己不安,讓別人遠離。
不被別人安排命運,不讓自己喪失選擇的權力,是對自己最起碼的尊重。
三、如何培養出「配得上幸福」的孩子?
在《自尊的力量》一書中說到,自卑者有一套自己的逃避術:
「我確信自己在所有方面都不如別人,身體也好,心理也好。
有人讚揚我時,我簡直覺得渾身都不舒服,想要逃跑或者大哭一場。如果有人對我表現出興趣,我就會想他肯定搞錯了,他還不知道我這人真正是什麼樣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別的可能性。
發現別人對我感興趣之後,我很快就開始憂心忡忡——我該如何面對別人的欣賞呢?多長時間後我就會讓他感到失望呢?」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狀態中,又怎麼獲得幸福呢?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曾追蹤調查了5362人,從10歲一直到年逾花甲,了解兒時父母對他們的行為限制,以及長大後的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結果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調查對象,長大後比較不快樂,獨立性較差。
而那些從小就能到父母溫情回應的調查對象,生活滿意度較高,心理更健康。
如何培養出「配得上幸福」的孩子?問自己三個問題即可知道答案。
1. 我真的喜歡我的孩子嗎?
這一問,是家長要從內心裡真正接納自己的孩子。
真正接納就是:
不管孩子長得美醜,是否有殘疾,成績好不好,能力強不強,你都會發自內心的去愛他。
沒有條件。
2. 我的孩子足夠完美嗎?
這一問,是建議家長不要想把孩子打造成一個完美的人。
這樣的家長總有一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總是看到孩子身上有不足的地方。
家長的這種心理很容易被孩子覺察出來,一旦孩子覺察到家長總是對自己不滿意,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就會被傷害。
3. 我是一個能帶來幸福的人嗎?
這一問,是家長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提升自己的價值感。
很多家長自己不求進步,卻總希望培養出一個有出息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的榜樣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想讓孩子有出息,家長做好從自身做起。
要想讓孩子有出息,父母自己先活出樣子給孩子看,父母先把自己的自我價值感提升上去。
布穀老師說:
家長在和孩子的交流過程中,要學會善於傾聽,遇事多聽取孩子的意見。
尊重孩子就會使得孩子覺得自己是重要的,是有價值的。
告訴孩子:
你的任務不是融入任何人的理想生活,你的任務是相信你自己,並相信你的能力。
你應該毫無歉意地做自己,不要為了你自己原本的樣子而道歉,你可以成為你註定要成為的人。
你是世界上最值得得到幸福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g8cpnQBeElxlkkahA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