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父母頭禿的事:為什麼孩子張嘴就是藉口

2020-09-22     布穀學習

原標題:令父母頭禿的事:為什麼孩子張嘴就是藉口

最近,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熱播,節目邀請明星嘉賓輔導和監督托班的孩子們。其中,帥氣又傲嬌的小男孩王恩澤引起了網友的關注。

王恩澤每次會很認真地完成自己的作業,有時候會偷瞄答案,碰到問題會去問陳宥維老師。

但是有一次,媽媽送他來托班的時候,特意交代他當天要完成數學和語文作業,當他完成數學作業以後,他就說作業全部寫完了,但是陳宥維老師質疑他時,他卻說只是陳老師的推理,沒有確切的證據。說完,他就跑隔壁教室玩吉他了。

後來,陳老師打電話和媽媽確認後,他又藉口說媽媽沒有告訴他。

他找藉口時淡定自信的樣子,引得後台觀看嘉賓哈哈大笑。

其實,生活中,像王恩澤這樣找理由和藉口的小朋友有很多,而且很令家長們頭疼。

比如說,吃飯的時候,挑三揀四,不是說太辣了就是說菜不好吃;

做作業的時候,心神不定,不是要喝水就是要上廁所;

到了睡覺的時間,就是不睡,不是肚子餓了就是作業沒寫完;

犯錯的時候,死活不承認,要麼就是找藉口推脫;

…………

而且他們說起來頭頭是道,口才能力一流,家長們有時候會被懟得啞口無言。

作為父母,都很苦惱,孩子滿嘴「藉口」,他們究竟想逃避什麼?

二、張嘴就來的藉口,是想逃避懲罰

前幾天,知乎上看到一個帖子「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找藉口?」

一位媽媽傾訴,讀二年級的老大在寫作業時總是找藉口,什麼鉛筆不見了、要喝水、要尿尿,打碎了碗也會藉口說是老二推了他,她就問老大為什麼總是找藉口,卻發現背後的原因竟然是孩子害怕媽媽的懲罰。

事實上,很多父母在發現孩子犯錯時,第一反應是憤怒,然後不問青紅皂白地就開始指責孩子,有的時候直接上來就是各種懲罰措施。

久而久之,孩子為了不被懲罰,就會找個藉口,即使真的是自己錯了,也會歸結於外因,不會從自身找原因,後面碰到問題,首先就是想辦法為自己開脫。

曾在騰訊上看到一個這樣的教育短片。

一位媽媽在質問女兒,是不是做錯了事情,但是女兒卻說是因為麗麗才搞砸的,媽媽很苦惱,為什麼孩子犯錯後既找藉口又推脫責任,因此去諮詢專家,專家反問道:「如果孩子不推卸責任不找藉口,你會怎樣對待她呢?」

此時,媽媽詞窮了,她回憶起女兒有一次打碎杯子,就一直指責女兒,還嚇唬她爸爸回來會打死她。

隨後,專家解釋說,孩子找藉口,推卸責任的最大原因,是來自對父母的恐懼感,因為她覺得自己如果承認犯錯了,就會被父母責罰甚至打罵,所以找理由的根本原因是逃避父母的責罰。

的確如此,如果父母少些指責,多讓孩子找原因,接納孩子,以後孩子犯錯,不會急於找藉口。

他反而會去思考自己到底有沒有錯,而不是去考慮找什麼理由來避免被懲罰。

英國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再好的射手也有脫靶時。」

在孩子反思錯誤時,做父母的也要反思是不是對孩子過於嚴苛了。

三、讓孩子遠離「藉口」,睿智的父母都這樣做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找藉口是情商高的表現,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反而鼓勵孩子發展這種「情商」,確實,有的孩子機靈活潑,人見人愛,但不能作為其找藉口的理由,而且,長期為自己找理由的孩子,將來很難獲得成功。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說:「藉口是不想擔負責任的託詞,是不信守承諾的反映,是畏懼困難、不上進的表現,它直接阻礙著一個人將來的成功。」

聰明的父母都會讓孩子遠離藉口,那該如何做呢?

1.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曾在一次演講中說到,孩子從小一堆藉口和謊言,都是後天教育所造成的。

很多時候,父母們犯了錯也總是找理由,不會在孩子面前承認錯誤。有時,他們在家玩手機會藉口說是在忙工作,如果孩子玩手機就會認為孩子在犯錯。

如果自己遇事就找藉口,還想要孩子不找藉口,顯然不公平,也不對,父母的正確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2.教孩子敢於承擔犯錯的責任

鼓勵孩子承擔錯誤,可以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問題,有擔當精神,而不是一碰到問題就去逃避,這樣的孩子以後才能積極地面對社會。

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個小短片。

父母帶著女兒到餐館就餐,女兒拿水杯的時候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這個時候爸爸看到了正要起身,卻被媽媽阻止了,媽媽說讓孩子解決,自己學會承擔錯誤。後來,小女孩跟服務員道歉,還說要自己打掃,媽媽欣慰地表揚了女兒。

讓女兒自己承擔錯誤,不是放棄孩子,而是在正面教會孩子敢於承擔後果,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3.不要對孩子期待過高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很多家長對孩子寄予了過高的期望。其實,過高的期望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當孩子的表現與目標有差距時,心裡就會很恐慌,為了達到父母的要求,孩子很可能就會找理由。

如果家長把孩子視作平常人對待,反而,他會成為一個帶來驚喜的人。

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的爸爸李海潮,他從來都不給女兒尖尖壓力和期待,即使女兒考班上倒數,他也只要求她盡力就好。最後,尖尖雖然上了一個普通大學,但卻成為了一位有名氣的雕塑藝術家。

平常心看待孩子,孩子才能做他自己,說不定哪一天真的成為家長期待的樣子。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找藉口也不向父母坦白事實,還是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如果父母跟孩子之間有良好的溝通和信任,孩子就不會出現認知失調,更不會出現藉口。

認知失調是一個心理學名詞,由美國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提出,是指當一個人的行為事實與之前的認知(想法、態度、信念、意見)衝突不一致時,導致一種失調,進而使得內心緊張,不愉快的感覺。

如果父母經常跟孩子高質量地溝通,孩子就會產生一種自律,很輕鬆地達成目標,即使犯錯,孩子也會去自我反思,或者去溝通和傾訴,而不會產生失調現象。

前幾天,看到了一個有關親子溝通的小視頻。

女兒正坐在餐椅上玩遊戲,媽媽走過來後看到女兒玩遊戲,就不停的指責並且叫她停下來,女兒卻推脫說知道了,媽媽本來還要繼續數落,被爸爸示意不要說了。

父親讓女兒放下手機,和他玩遊戲,他拿了三個杯子,一個是清水,一個是茶水,一個是茶渣和茶皮,父親問她要選擇哪一個。女兒毫不猶豫地說,除了垃圾,剩下兩個都會選。

爸爸說道:「別人對你的看法完全取決於你肚子裡裝的是什麼」,聽完這些,女孩立刻放下了手機寫作業去了。

比起媽媽的指責教育,爸爸的良好溝通,讓女兒快速認識到了問題所在,更加沒有理由玩遊戲了。

著名教育家成墨初曾說:「成功的家庭教育,首先源於良好的親子溝通,而失敗的家庭教育,一定是溝通出了問題。」

溝通對於一個家庭至關重要,是與孩子交流的精神橋樑。

願每一位父母都能多點時間陪孩子,了解孩子,學會溝通,當孩子信任你,向你敞開心扉的時候,藉口也就從此遠離了。

作者簡介:星晴的向日葵,職場寶媽一枚,愛好寫作,希望在育兒路上渡己渡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xBJtXQBd8y1i3sJSkk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