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穀老師:
孩子天生渴望獲得勝任感,他們花大量的時間來探索和控制這個世界,並渴望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父母的認同。
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有價值的,以此來激勵自己不斷地努力。
心理學家羅伯特·懷特曾指出:
人類有勝任的基本需要,即相信自己能夠有效應對環境的需要。
懷特認為,勝任需要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並且它是隨著人類物種的進化而出現的,它推動人們發展出應對環境條件更有效的手段,也因此提升了人類生存的機率。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獲得勝任感,它的影響因素都有哪些呢?
一、不同階段的孩子,
獲得勝任感的天然動力是什麼?
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他把心理的發展劃分為 8 個階段,指出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這些心理任務同時也是一對對發展矛盾,如果得到解決就可以順利過渡到下一階段,並成為人格發展的基礎。
理論中將 0~6 歲劃分為 3 個階段:
1. 第一個階段( 0~1 歲)
這個階段的發展矛盾是:信任對不信任。
這對矛盾很好理解,一歲前的嬰兒重點發展的是信任感,也就是對媽媽、環境、他人的信任,這是他們未來相信自己、探索世界的基礎。
如果這個階段發展得不順利,那麼不信任感就會使孩子難以發展與他人的信任與合作,並且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在人際交往和環境探索中以退縮來保護自己。
同樣到了青少年期,他們也很難堅持自己的信念,容易放棄;長大成人後他們要麼對自己所愛的人過分依賴,要麼在遇到困難時懷疑自己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嬰兒期,獲得了信任感方面的發展,那麼他們就會成為心裡「有底」的人,有能力和慾望去探索。
因此,1~3 歲的孩子就有了新的任務——發展自主性。
2. 第二個階段( 1~3 歲)
這個階段要處理的矛盾是:自主性對羞怯和懷疑。
怎麼理解這對矛盾呢?
自主性意味著孩子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需求,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強烈追求獨立的,他們喜歡探索、模仿,喜歡掌控自己,甚至掌控爸爸媽媽。
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過度保護或者過於嚴厲,都會剝奪孩子體驗自主性的機會,而伴隨著自豪、羞愧、尷尬、內疚等與自我意識相關的情緒的發展,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體驗到更多的羞愧感,並且懷疑自己的能力。
如果前期的信任感與自主性都得到了發展,那麼孩子就會發現自己是有能力的,他們會擁有天然的自信,做事情更有主動性,從而可以順利過渡到下一個階段。
3. 第三個階段( 3~6 歲)
這個階段主要的矛盾是:主動性對內疚。
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是語言的快速發展,他們需要迅速整合好自己的語言能力,所以會有開始吐字不清、結巴,甚至說狠話的情況。
他們的邏輯思維開始萌芽,他們想要探究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繫,所以開始不斷地發問,變成了「十萬個為什麼」;他們開始變得執拗和追求完美,比如,小汽車的輪子掉了,就要把小汽車扔到垃圾桶里。
如果你能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發展特點,滿足他的探索慾望,並以積極的方式鼓勵他對錯誤予以改進,那麼孩子就會獲得主動性的發展。
從自主性發展到主動性,這是一個跨越,孩子會變得更有積極性,並且開始學著控制自己。
如果在這個階段的發展中,孩子受到過多的阻止、否定和指責,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己是不被愛的,會產生過度的內疚感和失敗感,甚至會變得不自信、做事缺乏動力。
過度保護也同樣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沒有能力的。直到青少年階段,這類孩子都可能難以主動進行積極的探索,遇到困難時容易選擇逃避。
每一個階段都是下一階段的發展基礎,只有解決了當前階段的矛盾,孩子才能順利過渡到下一個階段。
這也向我們傳遞了另外一個積極的信息:
如果孩子在某一階段發展得不夠順利,那麼你可以回到那個階段的發展任務,讓孩子得以重新發展。
這就意味著,即使是面對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你也需要把最基礎的部分補足,比如幫助他重新發展信任感或自主性。
當孩子獲得了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動性以後,他們就體驗到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勝任感,如果再加上你的鼓勵,這份勝任感就更容易維持下去。
二、鼓勵是激發孩子勝任感的外部推手
獲得鼓勵和認同也是人類的一項基本需要,每個人都需要讓自己的價值得到認可。
一位媽媽向我諮詢說,她的孩子最近總愛說謊,一回到家裡就說自己今天表現得如何好、老師怎樣表揚了她,結果媽媽和老師核實後,發現都是她編造的。
媽媽很是困惑,為什麼本來很誠實的孩子非要說謊呢?
從和這位媽媽的溝通中,我了解到,她很少表揚孩子,因為擔心如果表揚得多了,孩子就容易驕傲。
事實上在她小的時候,她的父母也同樣吝嗇於對她的表揚,現在,這種模式也被她帶到了她自己的育兒模式中。
我告訴這位媽媽,孩子說謊,只是因為想得到認同。
作為成年人,你在付出努力、獲得成功以後,會特別開心。你很清楚是什麼讓你自豪、什麼讓你灰心喪氣。
但孩子還不能做到這樣的自我覺知,0~6 歲的孩子尚處在好壞標準的形成階段,他們依賴於父母的評價來看待自己。
如果父母對他們的評價是積極的,他們就會對自己產生積極的看法,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
那麼,很多人就會疑惑:
什麼樣的鼓勵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呢?
關於鼓勵,家長有很多困惑:
到底該怎麼鼓勵孩子?我感覺如果鼓勵得太多了,孩子確實會變得自信、外向,也更愛表現自己,但要是他沒有做到最好,就會很生氣,會大哭。
我一直在鼓勵孩子,為什麼他還這麼沒有自信,無論怎樣鼓勵也不願意接受哪怕一點點挑戰?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那麼很可能是你的鼓勵變了味道。
有時候即使是正面的鼓勵,也會導致消極的後果。
當孩子把自己畫的一幅畫拿給你看,你可以鼓勵他畫得漂亮,也可以鼓勵他畫得專注,但更重要的是,你要關注他聽到這些話以後,會對自己說些什麼。
他有可能會說:
我其實畫得一點兒都不漂亮,這幅畫離我想要的效果還差得很遠。
他也有可能說:
嗯,我專注地畫了這幅畫,只要我足夠專注和努力,就一定會畫得越來越好。
正如海姆·吉諾特博士所說:
你的鼓勵可以劃分成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你所說的話,另一部分是孩子聽到這些話以後對自己所說的話,也就是他會怎樣評價自己。
這種正面鼓勵產生的消極結果,與我們的鼓勵方式有關。
假設,你買給孩子一塊新拼圖。他正專注地拼著。
拼上第一塊時,你就迫不及待地豎起了大拇指,表揚 他:「你真棒。」
每拼上幾塊,你都不忘這樣誇獎他一下,那麼你的孩子 會感受到什麼呢?
首先,他選擇拼拼圖完全是出於興趣和熱愛,但當你說 出「你真棒」時,毫無疑問,孩子都喜歡得到父母更多 的鼓勵和認同。
接下來,他拼拼圖時又多了一項目標——得到父母更多 的認同。
其實不管孩子是否拼得上這個拼圖,你肯定都會愛他, 但對於孩子而言,拼上了就會有「你真棒」這樣的鼓 勵,像條件反射一樣。
換言之,這種鼓勵會讓愛變得有條件。
父母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
我時刻都在衡量評價你,只要你成功,就能感受到我的欣賞和愛。
如果孩子無論怎樣嘗試都不能拼好剩餘的拼圖,他也許會因此氣餒,甚至放棄,無法再面對新的挑戰,轉而去拼自己原來更熟悉的那幅舊拼圖,因為這更容易得到你的鼓勵和認同。
接下來有一天,當他好不容易做成了一件事,你告訴他:「太好了,你成功了!」
然後你問他:「再來一次好不好?」孩子可能會告訴你:「不!」
既然成功了,為什麼要再來一次?再來一次是會面臨失敗的風險的。
所以,即使是積極的鼓勵也會帶來消極的後果。
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鼓勵孩子有什麼不對嗎?
你會發現,「太棒了」「你成功了」「你真聰明」這些話語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第一,它們有指向性或注重結果。
這是有風險的,「聰明」的孩子是不需要努力的,他甚至會覺得努力很愚蠢,等於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另外,孩子不可能總是成功,也不可能一直表現良好。
他們會擔心萬一自己失敗了,是不是就代表自己不聰明了,不值得被愛了。
第二,它們帶有評價。
作為鼓勵的一部分,讚美是帶有評價的,只有做得好才會被讚美。
魯道夫·德雷克斯在他的著作《孩子:挑戰》中曾寫道:
如果孩子將讚美看成是給自己的獎賞,那麼少了讚美就會讓孩子覺得被貶低;
如果這個孩子沒有在每件事上都得到讚美,那麼他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溝通之父海姆·吉諾特博士也曾談到:
只有那種不評判孩子的性格或不評價其個性的讚揚,才會讓孩子在犯錯時不害怕,並且在改正時不擔心。
過多的讚美,以及評價事情的結果,都有可能給孩子造成焦慮,喚起他們的依賴性和防禦心理,這無助於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要對孩子好的表現視而不見呢?
並非如此,孩子天生需要關注和鼓勵,我們需要看見他們,只是不要過多盯著他們的結果,以及他們是否聰明、是否做得棒,而是要把目光放在他們正在努力做的事情上。
三、現實成就是激發孩子勝任感的潛在力量
在你的鼓勵下,孩子的勝任感會得以鞏固。
但是,千萬不要過於依賴鼓勵,卻忽略了勝任感的來源應該是一種真實的體驗。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里格曼在他的著作《教出樂觀的孩子》中曾提到,
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不去先教「表現滿意」,而直接教「感覺滿意」的。
父母們容易陷入一個誤區,認為只要鼓勵孩子,他們就可以面對挫敗、獲得自信。
鼓勵雖重要,但是如果孩子沒能獲得現實的成就感,對自己的真實表現不滿意,他們的「感覺滿意」就不會持久。
一位媽媽曾經充滿困惑地對我說:
我覺得鼓勵孩子比共情孩子還要難,當孩子動不動就想放棄時,我怎麼鼓勵都沒有用。
我問她: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鼓勵孩子呢?
因為孩子需要鼓勵,鼓勵讓他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
那麼,是不是只要有了鼓勵,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能力呢?
我就是一直鼓勵他,可他好像還是認為自己沒有能力。
如果換作是你,有一件事情你一直做不好,除了鼓勵以外,你還需要什麼幫助你堅持下去?
她沉默了好半天,告訴我說:
也許,還需要有人幫我一下,或者說至少這件事能讓我看到一點兒希望。
是的,我們最終要歸於現實。鼓勵能激起我們的鬥志,但我們還需要知道自己真正能做些什麼。
無論通過自己的努力還是別人的幫助獲得的現實成就,都會讓人看到希望。
現實成就讓孩子對自己的真實表現感到滿意,這是虛幻的鼓勵所無法給予的。
這就意味著你要充分滿足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讓孩子有機會獲得現實的體驗,同時當孩子遇到無法自行逾越的障礙時,你需要參與進去,適度地給予他幫助。
當然,現實成就並不意味著你非要讓孩子在某一件事情上較勁,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事情,沒必要把時間都放在短板上。
對於孩子的確不擅長、不感興趣的事情,沒有必要非鼓勵他嘗試不可,不如把精力多花在尋求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上,因為在一件事情上的成功經驗會促動孩子去接觸下一件新鮮的事物。
四、滿足孩子勝任感需要的方法
1. 描述性的鼓勵
正如前面所說,評價式的鼓勵容易適得其反,雖然看似積極,卻有著各種消極的影響。
所以,我們需要放棄評價,把目光集中在孩子所做的事情上,用具體、真誠的方式把他們所做的事情描述出來。
描述事實
你可以描述孩子的具體行為,也可以描述他的努力或過程。
描述具體行為
「我看到這支飛鏢擊中了靶心。」
「你按下了那個開關,門就開了。」
「嗯,我看到小汽車被送進了箱子裡,娃娃被送回了床上,書 也回到了書架上。」
描述他的努力過程
「你練習了五遍這個曲子,這一次比之前都熟練了。」
「你試了好多好多次,最後找到了那塊車燈的拼圖。」
「你連角落裡的玩具都收拾起來了,現在家裡看起來很整潔。」
「剛才妹妹很傷心,她的糖掉了。你感覺到了她的傷心,還拿自己的糖去安慰她。現在她的心情好起來了。」
「你剛才控制住了自己的手,用語言和那個小朋友要回了玩具。」
通過詢問,鼓勵孩子自己描述努力過程
假設孩子用樂高搭了一幢房子,他把自己的作品拿給你看,你除了描述性的鼓勵以外,還可以充滿關心和興趣地詢問他的努力過程,這可以向他傳遞一個信息——比起結果,努力和過程更重要。
比如,你可以問孩子:
「你是怎麼找到那塊拼圖的?」
「我看到玩具的門開了,你按了哪裡呀?」
「小汽車的輪子安上了,你是怎麼做到的?」
「你能記住這麼多小汽車的名字,你是怎麼做到的?」
「這個很難,你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下面的場景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擴展這些方法(改編自《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老師與學生實現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
反例
孩子在朝靶心投擲飛鏢,擊中了靶心。
媽媽:「你真棒,寶貝兒,你眼力真好,你長大了肯定 是個神槍手!」
孩子繼續投了第二支,沒有投中,就走開,不再玩遊戲 了。
正例
孩子在朝靶心投擲飛鏢,擊中了靶心。
媽媽:「我看到這支飛鏢擊中了靶心。」
孩子繼續投了第二支,然而這支卻沒有中。
媽媽:「這次飛鏢打在了靶心的右邊。」
孩子繼續投了第三支。「媽媽,你看,這次我打在了靶 心的左邊,對嗎?」
媽媽:「是的,孩子,媽媽看到你一直在努力地練 習。」
當你評價式地讚揚孩子「你真棒……」時,孩子可能會想:「媽媽期待我每支都可以擊中靶心,我不是神槍手,剛才是偶然的。如果我再投一次,甚至可能連靶子都擊不中,更別說靶心了。既然我已經投中一次了,最好就別投了。」
哪種讚揚會讓孩子更加努力呢?
當然是非評價式的、描述性的讚揚。
在正例中,孩子或許可以學到如何改進。
但更重要的是,孩子將認識到,媽媽對他的態度並不取決於他投飛鏢的能力。
2. 描述感受
這包括描述你的感受和描述孩子的感受。
- 描述你的感受
「謝謝你給媽媽捶背,我感覺整個人都輕鬆多了。」
「你收拾完了所有玩具,現在我坐在沙發上真的好開心,整潔的家讓人心情舒暢。」
「謝謝你送我的母親節卡片。看著上面畫的一顆顆小愛心,還有咱們兩個人抱在一起的畫,媽媽好感動。」
「你給妹妹講故事時的樣子,看起來好有愛。」
- 描述孩子的感受
「你已經在很努力地嘗試了,依然沒有得到你想要的效果,這讓你很難過。……」
「儘管你已經在打針之前做了很充足的心理準備,但當醫生拿起針的時候,你仍然很害怕……最後,你很勇敢地舉起了胳膊。」
「這個拼圖的塊數比你以前拼的要多很多,有一塊你嘗試了很多次都沒有拼上,你特別失望。你去看了一會兒書,心情慢慢變好了,等你再回去試那個拼圖時,很快就拼上了,我想最重要的是你調整好了自己的情緒。」
下面的場景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擴展這些方法(改編自《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老師與學生實現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
反例
孩子搭了一個積木房子。
媽媽:「哇,你搭了一個這麼漂亮的房子!」
孩子一把推倒了房子。
媽媽:「 哎?怎麼推倒了呀,搭得好好的,多漂亮呀!」
孩子:「一點兒都不漂亮。」
媽媽無奈地走開:「這孩子!」
正例
孩子搭了一個積木房子。
媽媽:「你搭了一個房子。」
孩子:「這房子一點兒都不好。」
媽媽:「哦,看起來你有一些失望。」
孩子把房頂取下來,又搭高了一些,之後把房頂放了上去。
媽媽:「這一次你把房子加高了。」
孩子點點頭:「媽媽,你看,我再換個房頂顏色好不好?」
鼓勵的難處在於你不僅要看到孩子的行為,還要關注到孩子的感受,這需要我們具有觀察力和感受力。
有時候即使你正確鼓勵了孩子,他仍然有可能會生氣地把積木推倒,這並不意味著你的鼓勵產生了負面作用,而是當下,孩子不僅需要鼓勵,還需要安全地釋放一會兒情緒。
描述性鼓勵孩子時,我們需要掌握兩個原則:
第一,真實、自然,不需要刻意誇張。
談到這裡,我想額外提醒一點,任何溝通方式都要注重態度、語氣和語調。
不知你是否遇到過類似的情境,孩子很興奮地拿來一幅畫給你看,或者孩子排除萬難完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你輕描淡寫地對他說了一句話,雖然是描述性的鼓勵,孩子仍然非常失望。
描述性的鼓勵需要你用最為真實和自然的方式表達出來,要知道,孩子需要的並不是你誇張、驚訝的表情,而是一個自然的、真情流露的你。
第二,避免對人的評價。
無論你描述的是行為、努力、過程,還是感受,都要避免評價,特別是對孩子人格的評價。
假設孩子把玩具收拾得很整齊,你對他說:
你把玩具都收起來了,真好。
當你針對「你」來描述時,你的鼓勵就變成了對孩子的評價,孩子會擔心如果自己不收拾玩具的時候,是不是就意味著自己不夠好了。
假設換成:
玩具收拾起來,房間很整潔,真好。
這種描述針對的就是孩子的行為和他所付出的努力。
所以,你只要表達出你看到、聽到、感受到什麼就好了,不需要刻意額外加上一句評價的話。
3. 建設性的指正
雖然你明白鼓勵孩子,需要你擁有一雙善於發現優點的眼睛,可有時候即使你瞪大雙眼也沒能發現孩子的優點,看到的反而都是錯誤和缺點,這種情況下還需要鼓勵孩子嗎?
答案是肯定的,即使面對錯誤,你忍不住想批評孩子的時候,你也需要讓指正更具有建設性。
正如魯道夫·德雷克斯所說:
父母的愛最好通過不斷鼓勵孩子學習獨立來表現,我們需要對孩子表達出不間斷的信心和信任。讓孩子擁有發自內心的勇氣,能夠幫助他們克服童年的任何問題。
當看到孩子只收了小汽車和洋娃娃,而小火車仍然扔得滿地都是時,你可以說:
我看到小汽車回到了架子上,娃娃回到了床上,要是這些小火車也能回到軌道上就會看起來更整齊了。
當你要送孩子去幼兒園,出門前發現他還沒有穿上鞋時,你可以說:
你已經準備好去幼兒園了,現在就剩下穿鞋了。
當你看到孩子在出門時很磨蹭,用了 10 分鐘時,你可以說:
這一次出門,你一共用了 10 分鐘時間,比上一次提前了 1 分鐘哦。
只有當孩子發現自己有能力做到一些事情,並且自己的努力被認同的時候,他們才會更願意改進自己的行為。
下面的場景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擴展這個方法(改編自《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精華版):
反例
孩子開心地搖晃著自己帶吸管的杯子,結果蓋子掉了,果汁灑了一身,濺了一地。孩子大聲哭起來。
媽媽趕緊跑過去給孩子擦掉身上的果汁:「哎呀,告訴過你喝東西的時候要好好喝,你看,這回全灑了,你也不用喝了。」
孩子哭得更大聲了。
正例
孩子開心地搖晃著自己帶吸管的杯子,結果蓋子掉了,果汁灑了一身,濺了一地。孩子大聲哭起來。
媽媽故作誇張地驚叫:「快看,你有了新發現。」
孩子停止哭泣,疑惑地看著媽媽。
媽媽:「你發現當你搖晃杯子的時候,蓋子會滑落,果汁就會濺得到處都是!」
孩子需要慢慢積累經驗、獲得進步,在這個過程中,「犯錯」承擔了非常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幫助孩子成長。
犯錯可以幫助孩子知道以前並不知道的事情。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勇敢地承擔責任、解決問題,當我們能夠積極、客觀地看待孩子犯的錯誤時,就更容易想出建設性的方式來指導孩子的錯誤,讓他們在犯錯中收穫成長。
朱芳宜
家庭教育專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衛健委幹部培訓中心嬰幼兒早期發展項目專家,「嬰幼兒發展引導員」,職業標準起草特邀顧問,中國教育電視台「請教請教」節目心理教育專家,「年糕媽媽」學術顧問,騰訊視頻客座育兒專家。本文選摘自《讀懂孩子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