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內2名女孩失聯:我有幾個問題,想要問問你……

2019-09-16     閒時花開官方帳號

作者:劉娜

本期封面插畫作者:LOST7

從潿洲島兩個失聯女孩談起。


潿洲島,火山噴發堆積而成的美麗海島。這個位於廣西北海的景區,在剛剛過去的中秋小長假裡,成了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

短短一周內,先後有兩個女孩在潿洲島失聯,至今沒有回到家人身邊。

潿洲島


這兩個女孩,一個是22歲的龍其樂,來自四川珙縣,是教育機構的一位老師,自幼喜歡畫畫,喜愛小動物,在外人眼中,是個陽光開朗的姑娘。

失聯女孩龍其樂

潿洲島旅行,是她第一次獨自出門遠行。事發當晚,她還在和媽媽通電話報平安,沒有什麼異樣。

而潿洲島上,最後目擊證人,一位旅店老闆說,事發當晚,他在路邊遇見龍其樂,她手裡點著兩隻煙,像是邊哭邊往前走。他停下電動車詢問是否需要幫助時,龍其樂沒有理睬他。

9月1日晚20時許,龍其樂一個人拿著手機,消失在客棧附近的監控里。如今,15天過去了,她還杳無音訊。


另一個女孩,是19歲的何紅宇,來自江西萍鄉,是名復讀的高三學生。今年高考時,她超過了二本線,覺得不理想,決定復讀重考。

失聯女孩何紅宇

事發的8月25日,家人以為她在出租屋學習,沒想到她去了廣西潿洲島。晚上8時許,她帶著帽子背著包包奔跑的身影,消失在監控里後,再也不見蹤影。

何紅宇在潿洲島的自拍,可見清晰海岸線



警方在她留宿的客棧,發現了字跡潦草的遺書。家人確認了筆跡,但不認可她會自殺的說法。

網上有人列出這兩個失聯女孩的共同點:單身,喜歡動漫和遊戲,深夜消失在潿洲島,都比較宅,看起來都很活潑。

還有人猜測,這兩個素昧平生又消失於同一個地方的姑娘,會不會身陷傳銷,被人拐賣,被邪教控制,抑或受命於某種暗黑組織。

真相沒有大白前,我們不該也無法妄加揣測,更不能也不要散布謠言。

但,這一周內發生在潿洲島的兩起女孩失聯案,還是讓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看見了這樣的真相:

我們眼中的孩子,和外人眼中的孩子,並不一致。我們認識的孩子,和孩子真實的自己,並不相同。我們和孩子之間,不僅隔著20多年的時光,還隔著兩代人的萬水千山。

儘管,我們都盡了最大的努力,去愛我們的孩子。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愛,並沒有抵達孩子的心。

這種親子間的隔膜,並不是他們結交了怎樣的朋友,有著哪些未來的打算,懷揣怎樣不願訴說的隱私,隱藏哪些無法言說的傷痛。

而是,在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在腹背受敵的絕望之谷,我們的孩子自動屏蔽了向我們求助的信號。

他們寧可以自傷或被傷的方式,承受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卻不願把我們——生養他們的父母——視為最信賴的人。

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局面?


01、孩子為什麼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執迷不悟。」

這是著有《孩子,你怎麼了》的青少年教育專家、心理專家陳默,在一篇文章中發出的吶喊。


陳默老師


我讀過陳默老師的多篇文章,也聽過她的多個講課視頻,她把今日中國孩子的問題,概括為這7種脆弱

沉重的親情:

一個家族的6位老人,都在給他們無力回報的愛;

隱性的焦慮:

每天見到的人,都是父母、老師這些焦慮高危人群;

被限的自我:

很小就有自我覺醒,卻不得不受制於封建家長的權威;

壓抑的個性:

接觸更多知識,渴求更多嘗試,卻被大人當成考試機器;

搖擺的善良:

富足環境下的單純,處處遇到社會變革下複雜人性的碾壓;

現實感孱弱:

網絡崛起中長大,和現實社會缺乏強韌的連接和關係;

衰老的少年:

過早被成人世界裡的成績、分數、獎勵、面子蒙蔽,過早喪失了對人生百態和人間煙火的赤子之心。

唯有愛才能治癒孤獨


這每一條都能單獨寫篇文章。但,這所有文章都只有一個中心思想:

為人父母,我們把那個幼小的生命,帶到這個劇烈變革的時代,他們接受著這個時代的陽光和雨露、便捷和快餐,也遭受著這個時代撕裂和暗涌、刁難和傷害。他們正成長為和我們完全不同的孩子,完全不同的人。

而從舊時代走出來的我們,還對著泛黃的舊年曆,拿著過去的那套書本和教鞭,強迫他們必須按照我們要求的來。

漸漸地,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遠到我們想追趕他們時,已經追不上;想擁抱他們時,已經夠不著了;想和他們做朋友時,已經喪失資格了;想重新當一回父母時,已經沒有機會了;想讓悲劇止步時,悲劇已經發生了。

我們怎麼去靠近我們的孩子?讓他們熱愛自己,熱愛生活,擁有一份沉實的幸福?


02、人生的幸福感,到底從何而來?

哈佛大學有一項史上最長也最出名的研究,叫哈佛大學格蘭特研究

這項研究始於1937年,通過對一群年輕人的跟蹤隨訪,拷問這樣一個終極命題:

人生的幸福感,到底從何而來?

哈佛大學幾代學者的研究證實:

人生的幸福感,源自於愛。

不是對工作的愛,對成績的愛,對榮光的愛,對權力的愛,抑或對某個體制或某個政黨的愛,而是對人的愛。

那些你從生命中重要之人身上獲得愛,以及對這些人的愛,和在這愛中建立強韌而持久的聯繫,才是一個人活下去,活得好,活得幸福的秘籍。

而其中,最最重要的,是和父母的良好關係,是父母充分而沒有條件的愛和信賴。

愛和擁抱

「Happiness is love. Full stop(幸福,就是愛。僅此而已)。」

這就是哈佛大學格蘭特研究的最終結論,答案簡單到令人吃驚,又深刻到讓人無可辯駁。

研究還證明,每個人一生,都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失敗,但真正能挺過黑暗和絕望的人,不是一小生活在清單式的馴化里,因被過度教育而看起來獨立自律的那些人,而是真正被愛過的人。

真正的堅強和獨立,不是孤軍奮戰,而是被愛過。

因為,唯有被樂觀而溫柔地善待過,真實而理性地引領過,在遭遇絕望和傷害時,你才能心懷希望地面對生活。

所以,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被愛和信賴滋養的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的煙火氣。

這種熱愛的氣息,是比考試、成績和面子重要100倍的事情,是一個人掉進黑洞時自我搭救的階梯,更是一個人從不幸變得幸福的奇蹟。


03、是什麼,能讓你走出絕望的谷底?

這是一個心理學實驗。

最終的答案是,讓一個人走出絕望的,不是升職,不是加薪,不是獲獎,甚至不是愛人和孩子,而是自己內心熱愛的事情。

比如,烹飪,畫畫,插花,寫作,音樂,舞蹈,運動……

紀錄片《人間煙火》

加拿大心理學家喬丹·伯特恩·皮特森,曾治癒過很多抑鬱症患者。

他說,很多人不理解抑鬱症患者為什麼不快樂,甚至用看似正確又毫無意義的套話,安慰他們「你要快樂啊,你要活下去啊」,這無疑是非常愚蠢的。

因為,一個人,只有做一件他熱愛的事情時,他才感覺到自己活著,才能擊敗人生的逆境,進而明白人為什麼活著。

人,是為熱愛而活著的。

所以,教育的意義,不是讓孩子考高分,上名校,買別墅,賺大錢,而是引領孩子找到內心的熱愛,看他在熱愛的事情上,做個極致沉醉者。

這才是一切教育的終極目的,也是所有真愛的最終歸宿。

紀錄片《人間煙火》

最後,我想把皮特森在《生命的十二法則:解決混亂的靈藥》中,傳遞的這個理念,分享給更多人:

為人父母,在你徹底修成佛之前,最好俯下身子和孩子做朋友。

告訴孩子,你也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你需要孩子的幫助,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打開你的心,讓孩子看見裡面的真實。儘管它有時候看起來不夠好,甚至有點醜陋和難堪,但孩子會從這真實中,感受到愛和信賴。

這樣,在他們自己不夠好,甚至醜陋和難堪時,才願意把心打開,讓你看見那些不好的東西,並用你們之間流淌的愛和信賴,治癒那些看似無法逾越的絕望,無法驅除的陰霾。

是的。

親愛的小孩,我願當你不夠好的朋友。

因為,我不比你更勝一籌。除了愛,我什麼也給予不了你。

所以,請你,給我點時間,讓我好好愛你。

—— 結束,是另一種開始 ——


閒時花開: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7W4Om0BJleJMoPMqP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