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好優姐姐,這兩天已經恢復工作。1V1輔導學生3人,幫助4位同學修改簡歷。其中有兩位都是國內外一流大學的同學。其學校名頭屬於拿出來就會讓人「哇,好厲害「的級別,有常青藤的、也有國內清華北大的。
這兩位同學,和我之前輔導的這類同學,有些相似之處。我可以這樣概括她們的特點:
1、英語好,參加過國際交流
2、比賽多,在創業類、專業類比賽中獲得過榮譽。
3、實踐多,不論是校外實習,還是校內社團,都很活躍。
以上,讓這些同學呈現出很強的個人素養——能文能武,思維敏捷、條理清晰,全身上下有一種奪目的亮麗。
然而,她們卻有自己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已經浮出水面,時時困擾著她們。
1、對外來的方向糾結不定——我是去BAT還是去證券呢?我是出國讀博還是進入這家央企呢? 這聽起來也許有些奢侈,但是在當事人眼中,只有一個正確選擇,選擇了就有抱憾終生的危險。
2、總是審視自己「是不是不夠上進」「是不是懈怠了」——我擔心這個選擇會讓我失去動力,我覺得自己最近都沒有完善自己的動力了。
她們的問題並不是個例。在史丹福學生中流傳著一個名詞叫做,「史丹福狂鴨症」,悠閒的鴨子在湖面游泳,但在水面之下,鴨掌瘋狂的撥動。史丹福,正式美國最頂級的學府,而這個學府的同學也陷入了名為「優秀」的焦慮之中。
結合我輔導的經驗,關於這種「優秀」陷阱,我有以下分析。
第一,這些同學容錯率很低。而容錯率低的人,不會真的自信。
社會輿論和名校的競爭氛圍,給這些學生一種關於成功的壓迫式追求。而且這些學生,很可能還要背負家庭的期望,於是他們必須成長為彬彬有禮、效率卓然、又知書達理的才子佳人。這背後是人們把教育的價值用短期回報率和實用性目光來衡量。他們的未來也被師長家人限定在了那些鮮衣怒馬的行業了。
於是他們陷入「優秀」的負罪感中,怕比同伴差,怕失敗的苦澀。長期的光環效應,讓這批努力年輕人感到,失敗是錯誤的。
我輔導的同學中,一位去西部支教的名校姑娘,會在寒假期間質疑:我是不是懈怠了,我這些日子都沒學習。一位進入網際網路公司兩個月的同學會焦慮:我在這裡只能從事最瑣碎的工作,這樣日子久了我就沒進步了。
這些學生,擔心一點錯誤,會讓自己付出巨大的代價。而所謂的錯誤,其實很可能就是沒有看到明確的結果和成績。但是在更長的時間線上,評價一段經歷的正確與錯誤並不簡單。比如我認識一位諮詢行業的高級經理,她和我分享:本科新聞專業畢業後,她一心成為記者。而當了兩年財經記者後,發現自己更樂意做行業分析,於是轉行進入諮詢。那麼能說她前兩年記者的經歷錯了嗎?
一直不犯錯也一直不浪費的人根本不存在。害怕自己行差踏錯,背後是對自己生命力的不自信——其實,就算這半年沒有拿到什麼成績,就算這份嘗試沒有成功,也沒關係的。你有的是機會和時間,來調整和再出發。
第二,追求優秀而非追求目標,會越陷越深。
我輔導過一些特別能應付考試的同學,既能通過華為的算法工程師筆試,又能通過選調生的考試,還在準備明天銀行的面試。但是最後,他們可能會苦惱:我該選擇哪個呢?
我跟蹤了幾位不同的學生,這種優秀的善於考試的同學,如果最終沒有找到內心所愛,其實畢業後的學歷優勢會逐漸喪失,並且會被那些有目標有熱情的人追趕上來。
也許我們小的時候被嚴格要求,優秀成為習慣,也成為必須,但是人生目標卻慢慢缺位了。而優秀必須是比較,即競爭才能得到。我需要六級考過600分,是因為別人六級考了500分,我需要在考一下雅思,是因為別人都考了托福。我也輔導過一些同學,因為所在專業氛圍或學校氛圍,而紛紛考取教師資格證、CFA、ACCA和CPA、以及其他各類證書,背後是否也有這種心態「因為別人手裡有兩個證書,所以我必須有三個」?
如果這些與外界對比的優秀,成為一個人習慣追逐的方向,那麼會沒有窮盡。因為總有人比你持有更好的資質,因為這條路上,個人的目標被淹沒了。還容易因為單維度地以分數、證書多寡來評價別人和自己,不能沉下心來傾聽內心的嚮往。
因為關於職業,還有一個非常浪漫的定義。職業vocation,在拉丁語中是「召喚」的意思。那麼這個召喚的聲音是哪裡來的呢?是咱們的內心,所以要保持敏銳的感觸,也要摒除外界的雜音,才能聽見那聲召喚
針對這類優秀而焦慮的名校生,我有以下三個建議:
首先,以上分析並非是否認這些同學的優秀,努力應該是你們自信的根源。這些學霸,已經體會並驗證了只有付出才有成績這個道理。而且他們也能克制惰性讓自己付出。努力本身,永遠值得尊敬和歌頌。所以這些優秀的同學,有更多的選擇空間。這是名校學霸,應該自信的地方,你是有選擇權利的。
其次,放下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就算進入一家內部管理不科學的公司,你也沒有荒廢了自己的青春;就算被安排做一個很冷僻小眾的項目,你也沒有遠離這個萬丈紅塵。特別是有的領域,比如諮詢、審計、律師,有明顯的淡旺季,新人也有接不到項目的on beach時間,如果你在淡季或冷清的時候就不斷的懷疑自己,那就錯過了真正內省和成長的時間了。
最後,提高容錯率。不論是和人交流,還是學習,還是職業選擇,說錯了、選錯了沒關係,你可以後悔。沒有人一輩子只做一次選擇,也沒有任何一次選擇是終極選擇。不管是大錯小錯,只要我們想改正或彌補,隨時都可以。
總之,馬雲先生說:餘生漫長,切莫慌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qqU0EnAB3uTiws8K1Zj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