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這麼好看》終於被群嘲了,真是可喜可賀。這種時候,製作組和明星們需要認識到:這一屆網友和觀眾有思考有見地,陳舊的觀點和高高在上的姿態已經行不通了。
《你怎麼這麼好看》這一款主打「治癒系」的綜藝,主要有以下問題:
第一, 在多元化的今天,卻鼓吹單一的審美,要求女人要有女人味。所以好看團將每一位過手的素人,打造成精緻妝容的嫵媚款。
第二, 高高在上的指責普通人的生活,已經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而是「何不吃肉糜」的無知了。比如說女博士的乾淨利索的房間是「大爺風」,要求每天加班業績壓力大的姑娘多健身,要求四胞胎的媽媽騰出功夫安慰空虛寂寞冷的丈夫,要求中年的主治醫生穿著近乎少女風……
第三, 在幫助別人打造的過程中,對於別人的生活沒有尊重,反倒是幾位明星拚命炫耀自己。節目組其實就是想要給幾位明星拍攝個人MV,對普通人的生活並沒有哪怕假裝的尊重和人文關懷。
所以這檔節目,理應被群嘲。但是在群嘲的聲音中,我們也再次聽到了侮辱女性的話語,比如評價好看團的嘉賓「頗有一番過年回家被不懂裝懂的七大姑八大姨評頭論足的感覺。」當我們用女性來貶低沒有素質的現象時,再一次的,將女性推入了被動地位。如果我們反對節目對女性標籤化,那麼最有利的反駁方式是徹底的去標籤化。
所以我認為這次的熱點,是給我們一次機會,再次看清社會客體化女性的事實,從而在本質上,改變女性的處境。
|在當下的社會機制中,女性成為相對於男性的客體。
女性主義大家波伏娃,結合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分析女性的生存處境後得出,女性成為相對於男性的客體。波伏娃認為:在一個父權制的文化氛圍里,男性或男性化是積極的或標準的,而女性或女性化則是消極的、附屬的、被觀察和評論的。他是主題,而她則是他者。
於是漫長的角色規範塑造,加上社會分工(男性掙錢養家,女性生育照料),讓女性們也開始接受這種他者的角色定位。「總有很多誘惑,誘惑女性放棄自由,變成一個物」
《你怎麼這麼好看》節目組應該就是被這種客體化機制徹底降服的人群。所以他們不管女博士的論文和學術成就,強調其「大齡單身」的標籤。在女博士多次自然的表達了不想結婚,甚至沒有心儀對象的意願之後,昆凌依然「任性」地送給了她一件婚紗。
再比如最後的分享會,當吳昕向現場提問有多少人自己去電影院看過電影時,現場的素人觀眾們幾乎全員舉手。反觀吳昕和昆凌則是一臉「女生自己看電影,太不可思議」的表情...
這些行為的支撐思想就是「女人作為一個物品,需要被男性持有才合理」。
|女性被客體化後,成功和獨立就與女人味相悖了。
節目組中的好看團,比我們普通人好看,天王嫂昆凌和吳昕也算是頗有姿色的。這麼一群人,在改造幾位素人時,女人味成了其終極改造目標。
「女孩要化妝」、「女孩要穿高跟鞋」,「你怎麼連口紅都沒有」,「你這些衣服都太素了」。而當這些身懷專業技能的素人,介紹自己的學術論文,分享自己挑選化妝品的經驗時,明星們可以毫無負擔的說「看不懂呀」「我最怕講化妝品成分了」。他們這種輕鬆的態度,就是告訴別人:你懂這些也沒用,因為你沒我好看。
波伏娃說:所謂的女性氣質,就是顯得軟弱,無用和溫順。這句話雖然很刻薄,但是吳昕們的反應是有市場的。
雖然是2020年了,關於女博士第三種性別的段子,是不是你我都聽說過。網上關於高學歷女生怎麼找對象的帖子也經久不衰。這背後是一整套將女性客體化的機制,作為客體,如果你成功獨立,就不是客體而是主體了,才有了「失去女人味」這一說。
|那麼我們如何避免被客體化呢?
成為客體有巨大的誘惑力,因為作為客體,我們就無需要冒險去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可以安全的變得軟弱也沒人責難。所以避免被客體化的關鍵在於內心深處,相信自己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主體,所以我可以過我想要的任何一種生活方式。
那麼這裡,我分享一下國外這檔節目,是如何將每個人當成主體去尊重的。改造團在得知幫助的對象不願意洗澡後,沒有大驚小怪的責難,而是很自然的接受了,並且說:不喜歡洗澡的話,咱們就不要挑選純棉的衣服了。
一位57歲的卡車司機,離過三次婚,喪到自己說自己太醜陋了。而改造團一邊幫助他理髮一邊說:你很體貼,也很有內涵。在調整了一些習慣和造型後,這位卡車司機勇敢的向前妻表達愛意,兩人復合了。
《粉雄救兵》的故事很暖,節目組即尊重每一位個體的主體性,也幫助每一位個體發現自己是一個完整主體,而不是被人定義的客體。對比看完《粉雄救兵》,關於拒絕客體化,我有以下發現:
第一,完整看見
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其他人,乃至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都不是單層、表面化的存在,它很豐富、很多元、還很複雜。當看到一個和我們不一樣的人時,想辦法完整的理解他。同樣,也留出時間完整的理解自己。如果遇到難辦的事情,找願意傾聽的人,完整的進行傾聽在做決定,這也是完整看見自己的方法之一。這也是為好優姐姐做職業輔導的方法,我們會完整的聽每一位同學描述自己的經歷和心情。
當然,《你怎麼這麼好看》中一驚一乍、憋嘴瞪眼的明星,恐怕現在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整的傾聽和看見別人的生活方式。
第二,自我呵護
在在意別人的評價前,先在意自己是否舒適快樂。我還記得,我有一次加班很累,孩子打電話說我婆婆在家裡給我留著有米飯和菜。照理說婆婆給自己留下飯,我應該感激的回家吃。但是我那一刻感到很累,我需要一段獨處的優質時光。於是我沒有選擇回家吃婆婆給我留的,而是自己進入一家壽司飯店,喝著三文魚湯,優雅又自在的大吃了一頓才回家。
我相信,遲早有一天,所有人都會相信,女性是獨立的主體,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HaU09W8Bgx9BqZZIkY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