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靜自爆和庾澄慶離婚原因:我把他當成了醫生,可婚姻不能治病

2019-10-28     藍橙北調

伊能靜在談及和庾澄慶第一段婚姻時,她說,第一段婚姻失敗是因為自己沒有智慧。

"當我遇到可靠的人時,就像抓住了一個浮木,我希望他把我原生家庭的痛苦,所有娛樂圈男女的困惑都給我解決掉。"

那麼,伊能靜的原生家庭什麼樣呢?

她是家中的第四個女兒,伊能靜的父親重男輕女,她並不受寵愛。6歲之前,她一直被寄養在其他人家,因為養母要出去賣冰棍,怕她走丟,於是常用鏈子拴著伊能靜。

可以說,小時候的伊能靜從來沒有感受過親生父母的疼愛。因此,她一直缺乏安全感。可惜,伊能靜把婚姻,當成了治病良藥。

伊能靜自己也說:他跟你談戀愛是要找個老婆的,他又不是你的醫生,幹嘛給你治病啊?

原生家庭在近幾年時常成為背鍋俠。性格不好,推給原生家庭,遇到了挫折,推給原生家庭,婚姻過不下去了,也推給原生家庭。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完美,都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畢竟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摸索著養育孩子,不存在真正的十全十美。

而從心理學來講,原生家庭的作用,不是讓我們去轉移責任,去控訴、去怨恨,要醫治好原生家庭的痛苦,這劑良藥,其實,只有自己。

縱觀人的一生,無論你經歷過多少事,家庭都是那個任誰也逃不開的、永恆的主題。在這個主題里,你是否有過這些感受?

極力想擺脫劍拔弩張的原生家庭關係,但迫於親情又不得不去面對日常瑣事;

經常被拿來和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但一直活在比不上的陰影中;

不管遭遇多麼不如意的事情,卻強撐著對家裡報喜不報憂;

失去親人後才追悔莫及,但又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痛苦……

這些瑣碎的煩惱聽起來既平凡又渺小,而且,它們好像從來都沒有辦法被解決,只能聽之任之,讓時間來沖淡一切,讓人充滿了深深的無力感。

那既然其他人無法幫助我們擺脫原生家庭的痛苦,我們自己能怎麼做呢?

面對這一切,是枝裕和的這本《步履不停》則可以寬慰你。作者用我們最熟悉的家長里短,以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感受告訴你,人生本來就是這樣,接受他,是你最好的選擇。

一、每一個家庭里,總會有難以消除的隔閡。

《步履不停》描寫了位於偏遠小鎮的橫山一家,為了掃墓而齊聚一堂,閒散地度過看似平凡的一天。

父親恭平是已經退休的醫生,卻時時牽掛小鎮診所內的事務;長子純平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卻在15年前為救落水兒童而溺水身亡;長女千奈美因為兩個小孩都已經長大,現在居住的房子略顯擁擠,於是打起了父親診所的主意;次子良多與父親意見不合,執意前往東京當起了繪畫修復師,卻遭遇中年失業,與帶著孩子的由香里結婚,相互扶持生活。

一切看起來風平浪靜,實際上卻難以掩蓋彼此的裂痕。

舊時代傳統的父權家庭,父親代表的是所謂的「絕對」,導致家裡氣氛常常處於高壓緊繃狀態,充滿歡笑的記憶就顯得彌足珍貴,而這樣的狀態在第二代以後才有所改善。

這些你有沒有感覺似曾相識?是不是你小時候去爺爺奶奶家的原景重現?作者用三代同堂的畫面,反映出一個日本現代家庭幾代人之間不可消除的代溝和隔閡:

1、父母強烈希望子女能子承父業,而子女卻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

良多的一篇小學作文被姐姐意外發現,大家這才知道兄弟倆小時候的共同願望:像父親那樣當一名醫生,並且老大學外科,老二學內科。

老大因為優異的成績順利繼承衣缽,但卻因救人溺水而亡;老二極力想和老大保持不同,堅決不學醫,轉而做起了繪畫修復師,也因此和父親常年意見不合,父子關係一度緊張。父親在願望失落後,嘗試對良多的繼子淳史予以引導,卻也被良多冷冷打斷,表示要讓淳史做自己喜歡的事。

2、父母對子女關注度不同,導致伴隨子女一生的不被重視的失落感。排行老二的良多,有一個人見人夸的優秀哥哥,即使說大哥是十項全能也不為過。因此,大哥得到了父母更多的重視,就連小時候的家庭尷尬趣事,明明是因老二的小聰明而化解,卻在多年後一直被認為是大哥的功勞。

3、子女進入社會後,在父母面前始終有一顆「打腫臉充胖子」的自尊心。不管事業有多不順利,生活中遇到多少不如意,成年後的我們好像都不怎麼願意讓父母知道失敗的一面,一是怕他們擔心,二則更怕被鄙夷和指責。

恰逢失業的良多,在去父母家前請求妻子對失業的事情保密,因為父親是視工作為人生一切的人,他甚至覺得不這麼想的男人是沒有價值的,所以良多特別怕在父親面前沒面子,也有暗自不想又和死去的大哥作對比的煩惱。

4、兩代人之間價值觀的強烈衝突,更多反映出內心對相互理解的渴望。父親失望於無人能繼承自己的衣缽,希望自己的事業能有所傳承;良多則反感父親的事業成功絕對論,希望父親能夠理解人生不是只有在事業上追逐成功而已。各執己見造成了各種誤會和爭吵,痛苦之中其實蘊藏著彼此希望達成和解的願望。

其實書中所描述的這些代溝問題,相信你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感受。

就好比80後這個銜接前後不同時代的群體,被當時的社會冠上「新新人類」「垮掉的一代」的稱號,並且時常作為頭條出現在各大媒體版面,成為熱論。

另一方面,作為計劃生育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又被父母強烈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思想包圍,面對日益嚴峻的社會生活乃至生存壓力,在父母無盡的期望中充滿了深深的無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其實和良多一樣,不得不在親情和自我之間徘徊。

但是,即使如此,這本書的基調卻是在想你闡述一種急迫的情感:人生很多事情都是來不及的。

二、人生的來不及哲學

1.人生總會犯下不管付出多少代價都無法挽回的過錯。

在母親生病被送到醫院前的日子裡,良多隱約是感覺到母親身體可能不太好的,但因為每天和母親保持著簡訊聯繫,所以潛意識裡並不覺得母親的身體是到了多麼嚴重的地步,總還想著等過幾天過年再回家,不在乎早這幾天。

然而恰恰就是這幾天,母親摔倒在地,從此一病不起,甚至連救護車到來的時刻,母親還意外接起了良多的電話,簡單交流了幾句,還淡定的將醫保卡交給了醫護人員。而父親的去世更是快到連最後一面都沒見上,空留良多在守夜時的獨自淚流。

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是不是因為忙,因為工作壓力大,因為要和朋友聚會,就忽略了家中的父母?你在北上廣打拚的時候,他們每天的事情就是等到晚上和你通一個電話,知道你還好,他們就能夠開心一整天了。但是,當你回家之後,是不是發現他們突然老了?吃的藥多了起來?走路變得慢了?

是啊,人生總會犯下不管付出多少代價都無法挽回的過程,但是,在親情這件事上,還是讓我們對越來越年邁的父母多一些關心吧,畢竟,「沒有歲月可回頭」。

2.親情就是在多重身份里的周而復始。

每個人都會在某個時刻肩負著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為人夫婦的多重身份,而對於親情來說,隨著這幾重身份的切換,冥冥之中好像宿命一般有一種輪迴之感。

良多在失去雙親以後,不再是某個人的兒子,取而代之的是有了一個女兒,也就是說自己由子女轉變成了父母的身份,並開始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帶著兒女去掃墓,一邊給墓碑澆水,一邊說著母親說過的同樣的話;下山路上看見紋黃蝶,會對女兒講起母親也講過的蝴蝶的故事;繼子和侄子侄女在鄉間一同玩耍的情景,和良多三兄妹小時候的場景幾乎如出一轍。

這些事情也許只是換了一種形式,換了對象,但還是會不斷重複下去,延續著上一代人的生活痕跡。

正是基於以上的人生教訓,作者才感受到人生這門「來不及」的哲學,當你開始越來越成熟,甚至已開始為人父為人母時,就會聽到同齡人這樣的感嘆:「成為父母以後,我才真正了解自己父母當年的辛苦,而那時發脾氣、無理取鬧、毫不在乎的我,實在是幼稚至極。」

而作者用這些小小的遺憾形成反差,告訴我們,這種周而復始的感慨這才是人生常態,不管別人如何告誡,很多事情只有自己經歷過了,才能真正理解和領悟。

三、《步履不停》其實是電影產生在前,小說改編在後。那麼,小說版本和電影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

2008年,是枝裕和的母親去世,在與母親吃完最後一餐過後,母親一邊說著「再見啦」,一邊揮手向午後的新宿車站走去的背影,一直印在他的腦海中。他後悔「沒能為母親做些什麼」,於是在新幹線上寫了一部劇本,打算拍一部電影紀念母親,否則就感到人生無法繼續。《步履不停》就是這樣誕生的。

與電影鏡頭語言不同,文學表達最觸動人的地方,往往在細膩之處。小說以文字的藝術,讓讀者通過想像來完成閱讀,因此在時間的維度上更寬廣,表達的細節也更充分,信息量也就更大。

是枝裕和的小說創作,繼承了日本主流文學的傳統,並且完成得非常出色。當然,電影鏡頭因為客觀性而更體現了直觀感受,是枝裕和同時運用電影和小說兩種形式,發揮了各自的長處,可以說各有千秋,兩個版本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都值得你去細細品味。

而他以細膩的手法,實際上向我們表達了故事背後最本質的問題,同時也是本書最終的一系列反省,那就是:

面對和親人的誤會,我們需要學會慢慢諒解。

面對各種形式的親情,我們需要常常抱以寬恕之心。

面對眼前人,我們需要儘量在來得及的時候實現能夠實現的約定,且行且珍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qg13EW4BMH2_cNUgspq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