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最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你看到哪個地方哭了?

2019-10-03     藍橙北調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在《我和我的祖國》在上映很久之前,就通過預告片,感受到了這部片子的許多觸動人心的地方。但真正看下來,會發現這部片子遠比預告里更生動、更感人,下面就來盤點一下,最觸動淚點的幾個情節,你看到哪個地方哭了?

一、《前夜》

這個單元聚焦在開國大典前一夜,以在背後默默做著準備工作的人為視角,講述了一個普通又驚心動魄的故事。

導演管虎和主演黃渤,可以說配合的非常完美,這部開篇之作,從頭到尾,每分每秒都牽動著觀眾的心。

因為廣場封閉,黃渤飾演的林志遠作為電動旗杆設計師,卻無法進入廣場進行試驗,於是只好將旗杆複製到自家的院子。就在他克服總是斷電、 沒有國旗、沒有音樂種種困難,終於把旗子一秒不差升到頂端時,還沒等開心,問題就來了:

旗子是升上去了,可固定不住。用於固定的阻斷裝置——一顆金屬球,必須重新打制,這個問題難就難在,這個金屬球必須用幾種稀有的金屬製成,但現在,他們一樣都沒有,而此時,距離第二天驗收只有幾個小時了。

到這裡,催淚彈來了。

第一枚:

實在沒有辦法,歐豪飾演的搭檔坐上屋頂用大喇叭對著鄉親們呼喊借金屬。

可喊了半天,遲遲沒有動靜。就在大家沮喪到快要放棄的時候,院子忽然熱鬧起來,越來越多的百姓,拿著自家的鍋碗瓢盆、手錶玩具、斧子鐮刀、孩子的長命鎖,前呼後擁的涌了進來。

他們大部分可能都不知道喇叭里喊道的金屬都是什麼,但是他們把能想到的自家的金屬都拿來了,最後,一位清華的教授從實驗室拿出來最後一塊用於實驗的金屬鉻。這一刻,不僅林志遠被感動了, 螢幕之外的觀眾也不由得鼻子一酸。

當無數熱情的群眾,迎著鏡頭撲面而來,這種群眾的力量,這種為了國家事業爭先恐後搶著奉獻的樸實舉動,真的特別打動人心。

第二枚:

當然,故事到這裡並沒完,管虎的催淚彈還在持續發出。

金屬球製作好了, 他們面臨的下一個困難,是怎麼把金屬球替換到廣場的旗杆上去。

因為戒嚴,林志遠為了能趕在驗收前完成任務,不僅闖過一個又一個關卡。

還克服恐高,親自爬山旗杆,在頂端進行焊接。

當他終於牢牢地把新的阻斷裝置牢牢地焊在旗杆上時,這一刻,鏡頭拉遠,一個並不美的身影把自己困在旗杆頂端,身側就是天安門,是馬上要舉行開國大典的地方,林志遠看著自己折騰了一天一夜的作品,終於深呼一口氣,露出了笑容。

看到這裡,眼淚奪眶而出。

二、《相遇》

這一個單元,藉由國家大事,講了一個愛情故事,但是這份沒有結局的愛情,卻勝過所有的分分合合。

張譯飾演的高遠是一個原子彈的研究員,在一次試驗中,不幸受到了嚴重的輻射。同時,因為這項秘密工作,他離開了自己深愛的女人,連一句話都沒有交代,一走就是三年。

這個故事,和第一個單元不同,《前夜》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短時間必須完成的任務,時間也在不停地倒數,而這個故事,沒有這麼驚心動魄爭分奪秒,高遠和女友在公交車偶遇之後,也沒有展現出太多驚喜和重逢的起起落落,但越看到最後,傷感越撲面而來。

最催淚的地方,當屬最後的情節。

原子彈爆炸成功消息被喊出,滿街的群眾舉著報紙沸騰,兩個人被衝散在兩端,女方舉著報紙指一指眼前的愛人,又指一指報紙,對面的高遠以小到不仔細看都看不出的幅度點了點頭,這一刻,一切都在不言中。

落淚,不是為了兩個人的愛情,是為了這種犧牲。

三、《奪冠》

很多人都很喜歡徐崢導演的這一單元故事。他把一個上海弄堂形形色色的老百姓,拍出了真實感,這裡面最驚艷的表演,當屬主角冬冬,一個十歲的小男孩。

可以說,前面幾枚催淚彈下完以後,這一部分,成功地調節了觀眾的情緒,笑點頻出。

不過這一部分也並不都是搞笑,在某些細節里,依然讓人感動不已。

最催淚的情節:

冬冬一面為了讓鄉親們能看上電視,爬到屋頂一動不動舉著天線,一面心系同學小美,想要把禮物送給她。可就在小美馬上就要走了,而鄰里鄉親還需要他舉天線的時候,他陷入兩難境地,最終一咬牙一跺腳,還是選擇了回頭,幫助鄉親們目睹奪冠瞬間。

看似搞笑,實則感動,一個孩子都可以做到這樣,那個年代,又該是怎樣一種萬人空巷的場面?

四、《回歸》

回歸,指的就是香港回歸,和第一單元有些類似,這一部分的故事講得也是香港回歸前幾天的事情。

這一單元走了三條線。

一條是一個普通的香港女警,為了回歸這一刻,做了很多精細的準備,包括校正自己的手錶,確保分秒不差。

第二條線,是外交部因為一秒之差據理力爭。

第三條線,是紅旗手苦練基本功,確保一秒不差地升起國旗。

催淚彈:

這部分最催淚 ,我認為是香港女警這條線。女警的故事,真正反映了香港民眾對於歸回的那種期盼。感動瞬間則是在她看到時間走向0分0秒時,喊著口令敬禮、換帽徽,然後鄭重地,一絲不苟地,把帽子戴在頭上。

沒有多餘的字眼,偏偏這一串動作,就讓人淚目了。

五、《北京你好》

這一單元,葛大爺把一個老北京司機演活了。這一部分同樣,也是笑點頻出。葛大爺還是那個幽默的葛大爺。

他生活失敗,妻子不理,兒子奚落。他嘴貧、愛顯擺,拿到奧運會門票後,恨不得想讓所有人都知道,到處去炫耀。但是這樣一個人,最後卻把好不容易得來的,準備送給兒子的門票,給了一個汶川來的孩子。因為這個孩子的爸爸在地震中喪生,他是為了看一眼鳥巢的欄杆,完成爸爸的心愿。

最催淚:

要說這部分最催淚的,當屬最後那幾個聲嘶力竭的加油。葛大爺在送出了門票後,失落感還是有的,儘管這樣,他還是無比地激動,和周圍人群,對著大螢幕大聲呼喊,鏡頭越來越近,當最後只剩下葛優喊著加油的大頭時,觀眾的內心,被感動填地滿滿的。

六、《白晝流星》

陳凱歌導演的這一部分故事,有些兩極分化。

喜歡的它的,覺得這部分講述了一個非常樸實的故事,要細細品味,不喜歡它的,覺得強行拉扯,風馬牛不相及。

但是在觀影時,很多人還是有被打動到。

催淚彈:

兩個頑劣的青年,被患了絕症的旗長帶到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著陸地,兩個青年內心受到深深地震撼,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他們的眼神,他們的眼神,從玩世不恭,再轉到激動、敬佩最後到崇拜,一個人內心的轉變都展示出來了,這一個過程,激動之餘還是比較催淚的。

最催淚的地方,就是旗長倒在了沙漠上,兩個孩子扶起他,這一幕心痛又感動。

這讓人想到前面出現過的一句台詞,旗長說,你們坐了200多天牢,一條路都修好了。這是扶貧幹部心中對於貧困地區所做的一切,包括救贖他們自己的孩子。

七、《護航》

作為收尾的一個單元,這一部分也兼具笑料和淚點。

20分鐘,將一個誰說女子不如男的故事講得生動而精彩。

那麼,這一部分的淚點在哪呢?

很多人表示,在看到宋佳飾演的呂瀟然,為了成全隊友參與表演的願望,毅然放棄做替補,幫助隊友及時進行修復時,就感動到哭。

這個人物的性格也是極其鮮明的,從小就爭強好勝,從來不怕、也不甘落後,甚至比很多男飛行員都要優秀,這樣一個性格設定,卻在最終關鍵時刻放棄了自己可以參與閱兵的機會,讓給了隊友,這種衝突對比,本身就讓人心中一凜,曬然淚下。

七個單元,七個《我和我的祖國》的故事,幾位導演聚焦「小人物」見證「大時代」,有歡笑、有淚水,人們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迸發出的那些激動人心的力量,如今依然深深打動著我們每一個人。

那麼,你覺得最催淚的情節是哪一處呢,歡迎留言,講出你的感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KDS9mW0BMH2_cNUgM4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