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學被開除,20年坐3次大牢,56歲重新開始,死後成文學網紅

2020-03-20     藍橙北調

(本文系原創,請勿以任何形式私自轉載盜用,違者必究)

2010年,那個寫了「從前慢」的木心,以83多歲高齡學會了上豆瓣,在那裡,他和喜歡他的讀者展開了很多次對話。

這老頭說起話來很耿直。

有個姑娘表白他:「我喜歡的作家、哲人都是不結婚的,尼采,梭羅,還有先生,我要嫁不出去就怪你了。」這個耿直老頭回:「怪你自己吧。」

​透過這些文字,你很難想像的出,這個老木心,已經沒有多少剩餘光景了,卻像個老頑童。可也正是這樣的性格,木心才在近幾年突然橫空出世,成為文學「網紅」。但是,很多人並不了解木心真正的樣子。

木心的一生,都在渴望攀登文學之巔,卻屢屢受挫,對於木心的人生,人們總喜歡用出世來形容他,形容地遠離塵囂,仿佛不屬於這個嘈雜的世界。

其實,除了文學造詣,他和每個普通人沒什麼區別。會衝動、會恐懼、也會有遺憾。

陳丹青曾經這樣描述他:他這輩子最渴望的,是被看見。

衝動

1927年,木心出生在烏鎮一家孫姓的大戶人家。那個時候,他家裡就已經有鋼琴、有西洋畫冊,文玩藏品更是不少,可以說,木心是名副其實的小少爺。

但木心最喜歡的還是讀書。先是把家裡的書讀遍了,然後又去隔壁茅盾家的書屋裡不出來。

讀了幾年書,木心又愛上了畫畫。

1943年,16歲的木心離開烏鎮,到西湖邊支起了畫架。三年後,他考進了上海美專。

不過,成為大學生的木心,由於所處時代的原因,經常參加學生運動。

1948年,木心因為頻繁參加學生運動,被勒令退學了。當時他本來打算去巴黎留學的,可是被退學後,巴黎夢,也跟著破滅。

他的理想,因為自己的熱血衝動,而夭折。

這樣的木心,和每個年輕人都差不多,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他也迷茫、惶惑,只是,木心的時代,比現在的年輕人多了太多的黑暗。

信念

木心退學前後,家道中落,烏鎮的老房子跟著沒了,母親不得不跟隨他在上海生活,退學後,他一邊寫作,一邊教書養活自己和母親。

到了1957年,木心開始了長達20年的牢獄之災。

第一次,木心因被同學誣陷策劃偷渡,他被捕入獄,關了半年。之後20年,木心先後經歷了三次入獄,期間,母親去世,他多年來所有作品皆被燒毀,三根手指慘遭折斷。

當時,相當多的類似木心的人,都被時代打敗,人生就此終結。

但木心的彈性和骨性就在這裡,他有著自己的信念,打不垮的信念。

在獄中,他在用來寫悔過書的紙上,寫上米粒大小的小字,出獄後,這些小字成為了65萬字的作品《The Prison Notes》。

他還在白紙畫上黑色琴鍵,到了晚上,便憑想像,無聲彈奏莫扎特。

他用一張一張小紙條,創作出了50幅小畫,這些小畫後來被收藏在國外的收藏館。也正是這些小畫,幫木心打開了去美國的大門。

1982年,木心帶著這50幅小畫到上海美國領事館簽證官面前,簽證官的眼神,從懷疑,慢慢變成了敬畏。

陳丹青這樣描述木心:他的野心一直都很大。

這種野心,讓木心一直都沒有垮塌。

梁文道看到木心50歲照片時,嘖嘖驚嘆:

「你不覺得這個人像坐過牢似的,從文革中結束改造回來的很多作家,難免身子會往前駝下去,有點曲髏,難免神情會有點沮喪、失落、惶恐,但木心沒有,他精氣神很足。」

他是倖存者,也是重生者。

頑皮

80年代,木心剛到紐約,在藝術學生聯盟學習,這一年,他56歲,是年紀最大的學生。

美國的開始,等同於木心的新生。

他形容自己,臉上有一堆看不見的美麗青春痘。

木心身上,是有著明顯的斷層,砍掉那20年,把青年木心和半百木心拼在一起,反而更像是一體的。

1989年,木心效仿柏拉圖,為華人藝術家開展文學講習。從希臘神話,講到近代小說,一講就講了5年。

陳丹青是其中的學生之一,對於這段經歷,他回憶說:他一天到晚都在講笑話,哪怕是任何一個嚴肅的文學話題,他都要講笑話,隨口講。所以我們課堂經常一陣一陣哄堂大笑。

木心從不談創作之苦、生活之苦。

他將繪畫比作姐姐,文學比作弟弟。

初到美國之時,因為缺錢,他便把自己獄中畫的畫拿出去換錢,在家裡寫作。他形容這是姐姐養弟弟。2006年,他的作品終於在國內相繼出版,此時,他又開始在家裡安靜地畫畫了,他說,這叫弟弟養姐姐。

木心的頑皮之下,是笑對生活的大智慧。

恐懼

木心對於自己斷掉的20年,從來不正面提起,你覺得他似乎絲毫沒受到影響,可是最深的影響 ,往往在心裡最深處。

2011年冬天,木心走到生命盡頭,他失去了意識,被送到了重症病房,陳丹青去看他,趴在耳邊問:

「老師您還認得我嗎?我是丹青啊。」

凌晨兩點多,木心開始不斷說胡話,突然,他就緊緊拉住陳丹青的手,清楚地喊出:

「叫他們不要抓我!」

陳丹青安慰他:放心吧老師,沒有人來抓你。

木心這才放心地閉上眼睛。

其實,那慘痛的20年,在木心的記憶里從未消失過。知

知道自己身子一天不如一天時,木心寫下了遺書,是一首詩,其中一句是:壯志未酬也。

總有人說他看破塵世,其實木心也是凡人,也有夢想,希望得到世人的關注,可也有恐懼和遺憾,對一生有著太多不甘。

傲氣

木心身上是有傲骨的,這和他的成長環境密不可分。

在監獄時,他就說,自己白天是奴隸,晚上是王子。

晚年時,有人重提這段往事,木心咬著牙一字一句地說:「你要我毀滅,我不!」

1995年,木心想家了,他偷偷溜回了烏鎮。結果發現,自家那宅院還在,可已經被用作廠房,早沒了原來的樣子。

木心很傷心。他回去後,寫了一首《烏鎮》:「我只知地名,對的,方言,還在,但一無是處。永別了,我不會再來」。

後來,烏鎮開發,負責人陳向宏多次專程向木心發出邀請,請他回烏鎮居住,替他翻修老宅。可木心卻一直猶豫。

陳丹青知道木心在等一個認可,那個時候,木心在台灣很有知名度,可在國內,鮮有人知道他,包括一些文學大咖。

這麼多年,他只是等待人們對他發自內心的接受。

2006年,木心如願以償,他的作品在大陸陸續出版,他這才徹底返回烏鎮隱居。

木心這傲氣勁,像極了青春期桀驁不馴的少年。

2015年,《從前慢》被人改變成歌曲,木心一下子被很多人知道了。他的文字,他的語言,他的細膩,都讓年輕人們為之瘋狂。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在這個粗糙的時代,木心的文字,是美的如此與眾不同。

他寫生活:生活的最好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

他嚮往陶淵明:有時,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淵明。

他把文字玩的嫻熟:「有人說,時間是最妙的療傷藥。此話沒說對,反正時間不是藥,藥在時間裡」

木心終於如願「被看見」了,雖然他已經離世,但木心曾說,懂得自己的人,或許在未來。

他就像個看透世事的智者,這次,又被他說中了。他又像一個凡人,有著七情六慾,喜怒哀樂。

如果你也喜歡木心,給這篇文章點個贊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mjER3EBnkjnB-0z8-H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