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中的這套邏輯,你有沒有套用在別人身上?

2019-12-01     明天會更好651011

前文說到了,理性,這部分核心主題是思維。近日的主題是「破解你的生命邏輯」。

武老師做心理諮詢很多年,聽到了無數人的故事後,有一個感性的總結:絕大多數人都有一套奉行的一生的心理邏輯。

這個邏輯規定了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對,什麼錯,甚至規定了這個人該怎樣活著,也讓人試圖去規定或控制周圍其他人該怎樣活著。

對比較成功的人來說,這一套邏輯可能是他的成功之本,但同時也是卡住他發展的瓶頸所在,而對於一直處於某種痛苦境況中的人來說,這一套邏輯則直接是他的痛苦之源。

既然用到了「邏輯」這個詞,自然意思是說這裡面有頭腦和思維的功勞。頭腦和思維規定了什麼是好壞對錯,而「我」認同了這個規定。

前文說到過,理性情緒療法認為過分概括化是非理性信念的一個重要特徵。然而,每個人的生命邏輯其實都是根據自己的人生總結出來的,所以這是很嚴重的過分概括。

我們需要去認識自己和別人的這一套邏輯,這樣可以讓自己活得更加自由一些。這就是本近日的主題:破解你的生命邏輯。

調查一下,你什麼時候曾經懷疑過自己的活法?特別是你在什麼樣的情形下,第一次產生了這份寶貴的自我懷疑?

懷疑自己的活法,我可能是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說,為什麼會處於一種困境中,對現狀非常不滿?

然後他就從頭開始倒,說因為沒有好好學,所以考不上好大學,所以進不了好單位,所以就只能做低門檻、低收入的工作。

而這種工作,會讓一個人困於目前的階層,變得抱怨斤斤計較,階層在慢慢固化。沒有什麼比告訴一個人,現在沒有希望,未來也沒有希望更慘的事情了。

然後對比一下當時的現實,我感覺說的就是自己,沒有希望被鎖死。就產生了徹底的自我懷疑,這時候學了李笑來老師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一定程度上,幫我重塑了自己的基本的觀念。

分享一段魯米的詩:

神秘的命運,

知曉每一粒塵埃的一生。

讓我們講述我們的故事,

猶如一粒微塵。

講個故事

武老師的一個朋友,很有才華,長得也很帥氣,是傳說中的花花公子,戀愛經驗已有幾十次。

但談過這麼多次戀愛,他的經歷絕不是旁人以為的艷福不淺,實際上,對他來說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其中一個原因是,他構建穩定關係的能力太差,和他談戀愛的女孩大多都是自己受不了他而離開。

有段時間,他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女友,很想和對方好好發展,當時他覺得如果能走到婚姻,那就最好了。但逐漸的他想和這個女孩分手,問他是發生了什麼嗎?

他說是兩件非常小的事情,都是給女孩打電話,女孩沒接,直接掛了,過了一會兒後,再給他回電話,進行簡單的道歉,解釋說一次是在和老闆談話一次,另一次是參加公司的一個重要會議。

如此看來,女孩的解釋合情合理,但這位朋友很不舒服。他和女孩說,如果我是你,我會先接電話,並走到一個安靜的地方,簡單聊幾句,再解釋說有要緊事,待會兒再聊。

聽到他這樣講,武老師覺得很難受,好像嗓子被卡住了,心口也堵得慌,並且還對他產生了一種厭煩和憤怒。

武老師想,一是代入到他女朋友的位置上,並共情了他女朋友的感受;二是作為他的朋友,這種感覺很熟悉,和這個朋友認識幾年來,這種感覺時有發生。

於是武老師跟他反饋了這個感受,並告訴他:如果我是那個女孩,你這樣和我說話,我會感覺有壓力,並且會不高興。

他問為什麼?武老師解釋說,因為你沒有理解我的方式的合理性,而且在誘導我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對待你,這會讓我覺得,你是在將你的方式強加給我。

這位朋友的心理,專業解釋叫做「投射性認同」,所謂投射性認同就是,我認定你應該怎樣對我,然後我把這個認定的東西投射到你身上,而你認同了,並真的以我認定的方式來對待我,於是你就變成了我期待的樣子。

事實上,投射性認同有是有兩套邏輯,一套名邏輯是,我希望你用我認為的好的方式對我。

比如,對這位朋友來說,他認為好的方式是:女友應該不管處於什麼情況下,都必須把他的電話當做頭號大事來對待,如果女朋友做到了,他就認為他們之間有了好的關係。

但關鍵是投射性認同還有一套按邏輯,這個邏輯是,我知道你肯定不會用我希望的好的方式對我,你肯定會用壞的方式對我。

你看,你果真受不了了,用壞的方式對我,所以,你就是不喜歡我的,我就是註定得不到你的喜歡。

可以說,這套按邏輯是投射性認同的重要遊戲。將「壞」投射給對方,當對方認同這份「壞」,就驗證了自己的預判。然而實際上,這份「壞」原本就是自己誘導的結果。

還是以這個朋友的例子來說明,他的做法否定了女友做法的合理性,是給女朋友傳遞了一個信息:你沒有立即回應我,你是個壞人。

如果女朋友立即有了負面情緒,像武老師一樣,對他有了厭惡和憤怒,那麼這些負面情緒,實際上是認同了他投射過來的「你是個壞人」的信息。

然後,女朋友再還給他不好的反饋時,如果真的被氣炸了,那就果真變成了壞人。這樣一來,這位朋友就會想:

你看你看,你為什麼就是不好好說話呢,你亂髮什麼脾氣,你真不是個好女孩……

這個解釋聽上去有點複雜,簡單來說,判斷投射性認同的一個簡單標準是,你在和另一個人打交道時,有沒有被嚴重限制的感覺。

如果有,那就是對方使用了投射性認同的心理機制。

投射性認同,在精神分析中,被認為是一種很低功能的自我防禦機制。如果一個人頻繁使用這個心理機制,那麼他周圍的人都會有被嚴重限制感,而且會覺得有不斷要在他面前變成壞人的感覺。

這些感覺都非常不好,所以周圍人會容易離開他,而這會驗證他最根本的痛苦,那就是:「我是個壞人,沒有人喜歡我。」

在關係中講過,關係有著極為重要的功能,可以處理一個人時,處理不了的「壞」。最初先要在二元關係中把「壞」扔給對方。

例如嬰兒會認為,媽媽是壞媽媽,我的痛苦都是她導致的。但這會給二人關係帶來巨大破壞,於是要去構建三元關係,這樣好把「壞」投射給第三者,也就是「我和你是好的,壞的是他」。

衡量一個關係的品質的核心標準是,這份關係能不能處理化解「壞」,那麼像這位朋友的這種情況,如果你遇到了,該怎麼處理好呢?

武老師覺得這其中的關鍵是,你已經處理好了你心中的「壞」,你不再執著地追求「我是一個好人」,而是深切認識到「我是一個好壞參半的人,我能接受自己的壞,比如壞脾氣或者其他」。

那麼當別人投射給你「你是一個壞人」的信息時,你不會太牴觸,不會太憤怒,而是會把這個信息吸納進來,消化一下,做了「去毒化」處理,然後再還給他一個不那麼有毒的信息。

具體到做法上,就是既不認同對方的明邏輯,委屈自己,也用對方希望的好的方式回應他;又不認同對方的暗邏輯,真還給他一個憤怒、厭煩等負面情緒。

比如剛才那個案例中,那位朋友的女友就可以對他說:親愛的,我當時是有很重要的事啊,我不會放下這些事,接你電話的,但你生我的氣,我理解,我聽到了。

再給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武老師的一對朋友,可以說傳奇的不得了。女性朋友用現在流行話形容是非常「作」,而且「作」的程度真的很深。

男性朋友原來是一間有名的寺廟的住持,我們暫時稱呼他為「大師」吧,大師在認識這個女性朋友後,一見鍾情,很快就還俗了。

這位女性常常對大師咆哮,例如一次,大師做飯,菜切的有點難看,大小不均。這其實可以理解,他原來是寺廟住持,是被人照顧的,哪裡干過這些活啊。

但這位女性朋友就看不下去了,在旁邊朝他咆哮,甚至還爆粗口。在武老師看來,這太可怕了,讓人難以承受。

但這位大師是怎麼做的呢?他先放下手裡的菜刀,平靜地走過去,抱住女友,對她說:親愛的,我喜歡你真實的樣子,你能這麼坦誠真好,但我也希望你不要傷害到你自己。

這幾乎是武老師聽過最厲害的「去毒化」的故事,而這位女友果真在大師的一次次溫柔相待中,脾氣慢慢改變了。

現在他們已經結婚了,還生了一個極有活力的寶寶。他們的故事,真是驗證了之前說過很多次的理論,看似可怕的死能量,一旦被接住後,真的可以轉化為巨大的生能量。

不過要補充說明的一下,大家別把這個大師當理想化了。的確,有時候,他是很自然的就做到了這一點,可也有很多次,他被女友扔過來的情緒原子彈,給炸的險些分崩離析,因而想過分手,甚至是自殺,但他最後還是做到了抱持。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知道,在當下的時空里,被擊碎也沒關係,畢竟還有更多時間和空間可以讓大家去學習如何化解自己和關係中的「壞」。

故事

聽了上面的故事,下面要說的一些故事,聽著就很平常很多。如果你對心理諮詢行業有所了解,就知道心理諮詢師都有自己的心理諮詢師。

武老師的這幾位同事都是長期穩定地在和自己的諮詢師會面,每周一次或者幾次。順便給大家普及一下精神分析的一個小慣例。

是在時間設置上,來訪者是不能隨意調時間的,諮詢師偶爾可以。所以,在約定的時間,如果來訪者沒有去,那錢還是要照付的。

心理諮詢師們都知道這個規則,也知道這個管理的合理之處,但還是會心裡不平衡,總想著自己的諮詢師能為自己破例。

然而,在絕大多數情形下,他們的諮詢師們都拒絕了這種要求,這個時候他們作為來訪者,就可能會有憤怒,但表達憤怒時,又會有點兒忐忑。

而他們的諮詢師會說:我不能為你調時間,我有我的道理;可你的憤怒,也有你的合理之處啊,那你就好好表達吧。

這裡面的道理是:我是我,你是你,我要尊重我的合理性,可你的感受一樣,也都是合理的啊。

總結

1.這套暗邏輯是投射性認同的重要遊戲。將「壞」投射給對方,當對方認同這份「壞」,就驗證了自己的預判。然而實際上這份「壞」原本就是自己誘導的結果。

2.判斷投射性認同的一個簡單標準就是,你在和另一個人打交道時,有沒有嚴重被限制的感覺。

如果一個人頻繁使用這個心理機制,那他周圍的人就會有嚴重的被限制感,會有不斷要在他面前變成壞人的感覺,這種感覺都會使得周圍人容易離開他,而這會驗證他最根本的痛苦:「我是個壞人,沒有人喜歡我。」

3.衡量一個關係品質的核心標準是,關係能不能處理化解「壞」。其中的關鍵是,你已經處理好了你內心的「壞」,你不再執著地追求「我是一個好人」。

而是深切意識到「我是一個好壞參半的真實的人,我能接受我自己的壞」。

那麼當別人投射給你「壞」時,你會做「去毒化」處理,既不認同對方的明邏輯,委委自己,也不認同對方的暗邏輯,真還給憤怒、厭煩等負面情緒。

4.我們要學會利用時間和空間,學習如何化解自己和關係中的「壞」。我是我,你是你,我要尊重我的合理性,可你的感受一樣是合理的。

思考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我實現預言的原因,每當我學到一個新觀點,就會發現身邊有超級典型的案例。

360度全方位無死角地向我展示,現實就是這樣的。昨天剛學,就當天遇到了一個人向我演示了一下。

她就是有兩套邏輯,明邏輯是:你必須按我認為好的方式對我,當你沒有做到,或者是做的標準不符合我的預期,那你就是壞人。

而當時的我,就變成了她眼中的壞人。慶幸的是我剛好學到了,就立馬用「大師」的方法對她。避免過一次小危機,心裡還蠻高興的。

這套邏輯的根本是:我是個壞人,沒有人喜歡我。也就是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是渴望被愛的,渴望被認可,渴望被看見。

總有人把愛情當做一把雕刻刀,想把自己的愛人,雕刻成自己想像的模樣,結果總是事與願違。不如把對方當成一件藝術品,靜靜地欣賞他,你總能發現獨特的魅力。相遇就是緣,且行且珍惜。

成為你自己,就是在關係中,你是你,我是我,我不追求自己是一個好人。我尊重自己的感受,我也尊重你的感受。我只能儘量照顧好我自己,但也真誠地希望你不要傷害到自己。

當下碎掉,沒有關係。當下痛苦,也沒有關係。只要有時間和空間觀念,雖然現在痛苦不堪,但隨著時間和空間的置換,一定會有新的氣象出來。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qTrDyW4BMH2_cNUgyv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