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一直走不出舒適區呢?

2019-11-05     明天會更好651011

前文說到了自我效能感,就是一種「我能行」感覺。孩子的願望最好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實現,這樣會增強他的自我效能感。

父母提供幫助時,要給予孩子抱持性的環境,當孩子把事情做好時,認可他;遭遇挫敗時,支持他,讓孩子的正能量和負能量,在和父母的關係中能得以流動。

孩子越小,越是培養自我效能感的好時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他通過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願望,管好自己的事情,以此增強自我效能感和生的能量。

當他遭遇挫敗時,父母要做一個容器,不要越俎代庖,孩子在小事情錘鍊出了很好的自我效能感,以後藉助它的支撐去化解各種挫敗,最終在大事上也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成人錘鍊自我效能感,至少有兩個辦法:一個是試著先做好小的挑戰,然後不斷升級難度,先在頭腦上知道通過時間的積累和空間的轉變,只要不斷累積投入,能力和經驗都會增長,事情實現的機率會增加。

另一個辦法是先在頭腦人告訴自己,有時間這回事,只要不斷堅持下去,勝利就可能到來,並且尋求大家的支持、鼓勵和認可,將死本能轉化成生本能。

接下來具體講講,怎麼錘鍊?

「殺不死你的,會使你更強大」

如果使用「生能量」和「死能量」這樣的術語,就可以說,一股能量攻擊了你,並喚起你體內的另一股能量。

你一開始把這股能量體驗為死能量,擔心它會傷害你,甚至殺死你,但你終於承受住並化解了它,它轉化成了生能量,你因此變得更強大。

就像尼采說的:殺不死你的會使你更強大。與之類似的,還有一個概念叫「反脆弱」,脆弱是說因為波動和不確定而蒙受損失,反脆弱則是讓自己避免這些損失,甚至因此獲利。

比如身體,平時有一個習慣的舒適度,而高強度的運動和鍛鍊,會讓身體感覺不舒服,超出了這個舒適度。但肌肉和骨骼會因此變得更強。

所以健身和體育中,總是要挑戰自己,但也要看到,挑戰不能太過,否則會導致一定程度的被「殺死」, 或者換個詞,被削弱。比如運動過度就可能,會出現肌肉溶解。去搜一下,會發現很多這樣的新聞。

尼采這句話,聽上去像一個勵志哲言,講的是:人的意志能勝過一切。但它也可以是一個很科學的道理:你所遇到的錘鍊,不能超過你的承受力,否則你就真的有一部分被「殺死」了,你因此而變弱了。

接下來說一下什麼叫「殺不死你」。武老師認為有兩重含義:一是肉體上的你,沒有被殺死;二是心理上的你,沒有被殺死。

心理舒適區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舒適區」,是每個人的自我,都有一個習慣了的舒適區域,如果離開這個區域,就會感覺到不安。所謂不安,就是聞到了死亡的能量。

從心理學的角度,你的舒適區,是一個你人為構想出來的,讓你保持安全感和免受不舒服的感覺的邊界。

是讓你覺得放鬆沒有壓力,並且不會引起你焦慮的心理邊界。就是我們的習慣,你習慣待的位置,扮演的角色,相處的人,習慣的表現等等,所有習慣的一切事物。

有的人舒適區非常大,自我疆界和自我靈活度都很高,因此在一個廣闊的區域內,他都不會有承受不了的死亡焦慮。

有的人舒適區非常小,結果他的自我疆界和靈活度就非常差。最嚴重的自閉症兒童,必須活在一個很小的區域,這個區域的任何東西都不能變動,一旦變動他們就會不安、失控,甚至歇斯底里地喊叫大鬧。

這是因為,他們把任何變動,都視為有死亡能量在攻擊自己,而他們又覺得自己無比脆弱,一旦被攻擊就會被毀滅。

太宅的人常常就是舒適區比較小,比如一位男士,有很好的工作,經常全球出差,但每到一個地方,一完成工作,就會把自己關在酒店房間裡。

他隨身帶著各種電子產品,筆記本電腦,iPad iPhone,但它們都裝了同樣的遊戲和同一部電影,遊戲他玩了無數遍,電影看了無數遍。

武老師認為,酒店房間加上這三個電子產品、遊戲、電影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他的舒適區。

在其中他會覺得,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如果有死亡能量傳來,他就可以處理。一旦離開就會擔心自己脆弱無比,一有死亡能量攻擊自己,自己就會「死掉」。

成長的過程,應該是這個舒適區不斷擴大的過程。最初在我們還是胎兒時,子宮就是舒適區;嬰兒時媽媽的懷抱是舒適區;幼兒時家是舒適區;少年時範圍擴展到學校,甚至還可以去環遊世界,但仍要父母支持;成年後,舒適區可以無限延伸……

但也有一些人,舒適區就停留在了媽媽的懷抱中。對於上文的男士來講,全球各地酒店的房間,加上他的電子產品和遊戲電影,就類似於媽媽的懷抱。

不過必須要加一句,他之所以停留在這,武老師認為,應該是因為,在他嬰兒時,經常和媽媽分離,而長大後,媽媽又一直和他共生在一起。

看到不可思議的自己

不能強行把心靈虛弱的孩子,直接推向更大的世界,因為他們很可能適應不了。幾年前曾有篇報道說,去美國名校的中國留學生,有25%的中途退學。

武老師曾為這些留學生做過諮詢,發現他們父母普遍焦慮的是,孩子還能不能繼續上學;但孩子的真正問題是,他們的心靈處於崩潰的邊緣,甚至已經崩潰,所以面臨的是真實的生死問題。

尼采的這句話很迷人,但成長中一般還是要循序漸進,先讓孩子在幼小時,形成基本的自我效能感,然後隨著逐漸長大,各種挑戰都沒有摧毀孩子的自信,反而逐漸讓他們更強大。

所以對於心靈比較虛弱的人,增強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心靈強大的人,就可以好好去尋找各種刺激,適度地突破自己的舒適區,讓自己遭受挑戰、攻擊甚至死亡能量的捶打,並轉化它們,從而讓自己不斷變強。

我非常喜歡的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曾說:

武老師看到這段話,很有感慨,也寫下了一段話:

看到這段話的前一天,吳老師和幾個牛人一起聊天,從早8:00~12:00,酣暢淋漓,不斷有創造性的火花迸濺,最終形成了一個極好的創意。

這個創意四人之前都沒想過,是在這次聊天中生髮出來的,但武老師又覺得,這個新生的東西很熟悉,好像他早就在內心存在了似的。

如果沒有這次的碰撞,也許它就沒法誕生,或需要很長時間,再和各種人碰撞,才會出現。

因此要強調一下,有人問,可不可以不需要關係,就一個人閉門苦修,等天下無敵後再出山,甚至一個人苦修而開悟,連出山都不需要了。

武老師認為,應該是行不通的,那些獨自呆著而證悟的人,其實在閉關之前就已經有過各種豐富的關係,那是他們孤獨時的養料。

成長是一個破自戀的過程

最初你覺得自己是神,但接著你發現自己只是個人;後來你希望自己至少是個強大無比的人,但你發現你只是一個孩子,太多人比你強;再接著,你還希望自己能迅速長大,迅速成為強者,可你發現不行;你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空間的變換,並且強大,都是因你投入的結果……

從這個角度上,我們的心靈自我,根本上是一個不斷被「殺死」過程。只是每次死亡能量的捶打,都在自我的承受範圍之內,你藉助你的自我,還有別人的幫助,成功地轉化了死亡能量的捶打,把它變成了你能掌控的生的能量,你因此得以滋養,因此強大。

任何一個成年人,都是從最初的嬰兒,成長到今天,是不是都很了不起?

甚至考慮到,最初都是從一顆精子開始,那更是一個了不起的歷程。所以不管你現在覺得自己多弱,都可以為自己喝彩。並且要相信殺不死你的,會使你更強大!

總結

1.錘鍊,就是有東西像錘子一樣擊打你,一股能量攻擊了你,並喚起了你體內的一股能量,你一開始體驗為死能量,擔心它會傷害你,甚至殺死你,但你承受住了並化解了它,它轉化成了生命力,你因此變得強大。

我們的心靈自我,根本上是一個不斷被殺死的過程。每次關鍵死亡能量的捶打,都在自我承受範圍之內,你藉助你的自我和別人的幫助,成功將其轉化為你能掌控的生能量,你因此得以滋養和強大,亦如尼采所說,殺不死你的,會使你更強大。

2.舒適區是每個人的自我,都有一個習慣了的舒服區域,離開這個區域,就會感到不安,聞到死亡的能量。有的人舒適區很大,因此他的自我疆界和自我靈活度都很高。

3.成長的過程是舒適區不斷擴大的過程。最初胎兒時,子宮就是舒適區;嬰兒時媽媽的懷抱;幼兒時是家;

成為少年範圍擴展到學校,甚至還可以旅遊世界,但仍要父母的支持;成年後舒適區可以無限延伸……但也有太多人,舒適區就停留在媽媽的懷抱中。

4.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破自戀的過程。最初你覺得自己是神,但發現只是個人;接著希望自己是無比強大的人,但發現太多人比你強;還希望自己能迅速長大成為強者,可發現不行需要時間積累和空間轉換,並且強大都是你投入的結果……

成長要循序漸進,先在幼兒時,形成基本的自我效能感,然後隨著長大,各種挑戰都沒有摧毀自我,而逐漸更為強大。

5.人與人,人與環境,真是互為鏡子。不同的相遇就是不同的鏡子,會照出不同的自己。而與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時,才會看到不可思議的自己。

思考

積極去做,去投入,去實踐,去和現實那些強大的東西碰撞,會看到不可思議的自己。成長就是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為自己喝彩。你可以成功,也可以平庸,可以積極上進,也可以淡泊名利,這沒有好壞沒有高低。

大將生來膽氣好,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ZWzqR24BMH2_cNUgVf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