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印記:牆籬笆

2019-10-20     看懂上海

沿著牆籬笆一路走過,

你會產生時光倒錯的奇妙感覺。

小時候居住的弄堂里,有一些人家用整根細長的竹子,或長長的毛竹片,編紮成籬笆,或做自家院子的圍牆,或者作為房屋外牆的「外套」,既結實,又氣派,很土豪。

上海人把這種竹編的圍牆或外套,叫做「牆籬笆」。

「牆籬笆」(這裡的「牆」讀作qiāng,音同羌)在吳方言中,是指用竹子、竹片做的籬笆(圍牆),北方叫做「竹籬笆」。從前,在上海,一般老洋房,別墅等圍牆用「牆籬笆」的不少。自民國以來,「牆籬笆」就是上海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宋家花園外的牆籬笆

(陝西北路369號)

上海的中心城區,已經很少能見到上圖宋家老宅外的這種「牆籬笆」了,據說這種竹籬笆是最結實的一種,也是最難扎的一種。這裡的大門也是經常緊閉的,只能偶爾有幸在開門的瞬間,窺得這棟建築的真貌。這裡是1927年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典禮場所之一。這裡住著曾經影響整個中國命運的人,也讓人感受到歷史的恍若。

在兒時的記憶中,弄堂里凡有「牆籬笆」的人家,大多是小康、殷實之家。

那些人家的孩子,溫文爾雅——他們的家長一般是不允許自家的孩子同一幫家長整日在外勞累、奔波的「小赤佬」一道玩什麼官兵捉強盜、老鷹抓小雞、打彈子、釘橄欖核、刮香煙牌子之類的遊戲的……

慢慢地,我們長大了,走出了弄堂,發現,「牆籬笆」不只是弄堂里有,市中心許多公館、花園洋房都有「牆籬笆」。長長的,高高的,比弄堂裡面小戶人家的更加堅實,更加氣派……

黃興公館外的牆籬笆

(武康路40弄1號)

在武康路上的黃興公館,可以看到黃色洋房群被高高的竹藤圍牆隔離開來,只留下一間狹小的鐵皮門。可牆內的滿園春色是「關不住」的,洋房建築的氣派顯然也是「關不住」的。我很喜歡這種風格的牆頭,不像現代化的鋼筋水泥,將人遠隔與外,竹籬笆,透著些許親近與自然。

古人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江南多雨,有利竹子生長,上海周邊盛產竹子,先民們自古就在生產,農作,經營和生活中大量使用竹子。以江浙人為主而構成的上海人,對竹有著深深的依戀和好感。

華山路上的丁香花園仍採用雅致而莊重的「牆籬笆」

當年辭官歸田後的陶淵明,在閒適與寧靜中偶然抬起頭見到南山,留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絕句。閒逸高雅,膾炙人口。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展示了一幅讓人予以無限美好想像的村野桃花源圖,讓人品味出無限韻味。回歸自然的情感涌動於心里。試想,若當年陶淵明採菊時見到的是一排水泥砌就的小圍欄,那是絕不會有這樣好心情的,也絕對吟不出這意境深遠的詩句。

隨著城市的變遷,老式里弄不斷被拆遷,「牆籬笆」成了上海這座城市裡一道罕見的獨特風景線了,成了老上海留下的印記。

靜安公園內的八景園邊門採用竹門竹籬

如今,我們匆匆穿行奔走在這座城市裡,高樓大廈取代了棚戶簡屋,現代化住宅小區取代了昔日曲里拐彎的老式弄堂陋巷。昔日常見的「牆籬笆」日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各類考究的水泥牆、鐵藝牆、石頭牆等等。美是美了,但多了些冰冷,少了些親切。如今偶爾見到有「牆籬笆」的地方,心頭總會湧起一股暖意,仿佛有種回到兒時的暖意……

思南路上周恩來紀念館的法式籬笆圍牆

不可否認,牆籬笆的消失,在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實屬正常,時代總是要發展的。但每當想起這座城市裡逐漸消失了的老式里弄,棚戶簡屋,石庫門,老虎灶,彈硌路……不免總有些悵然若失。人總是這樣,一些東西擁有時並不感到什麼,一旦失去了,才感到珍貴和失落。

我真懷念籬笆牆。

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高原雪峰文史攝影網易博客

部分圖片來源:邵國良1953新浪博客

看懂上海粉絲群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sFX6G0BMH2_cNUg7W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