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成的故事

2019-10-15     看懂上海

每座城市,都有它獨有的氣質。而老字號,則是城市的精髓。正因為老字號的味道、故事和情懷,才讓這一座座城市有了溫度。在上海,黃浦坐擁著上海老城廂,還有著一百多家有溫度的老字號,那今天,我們就說說沈大成的故事。

說起沈大成,那是上海的老字號品牌、老一輩心裡響噹噹的點心店。沈大成創建於清光緒六年(1875),至今已有140多年歷史,其總店如今位於南京東路636號。

一 老闆不叫「沈大成」

沈大成看上去像是個人名,其實不是,他的創始人叫沈阿金。早年,無錫人沈阿金起家時,在湖北路福州路口開了一家粥店,為集點心與風味小吃之大成,故取店名為「沈大成粥店」後來,粥店遷往南京路原寶大祥綢布莊處,改「沈大成」為店名。

那麼扯遠了說,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沈大成」這個人呢?別說,還真有。

清代中期有個學者就叫沈大成,江蘇華亭人,也就是在現在的上海松江。

這位沈大成作為雍乾時期的一位學者、文人,在學術方面精通經史百家之書,及九宮、納甲、天文、樂律、九章諸術,一生曾校訂多部典籍,有《十三經註疏》、《史記》、《前漢書》、《後漢書》、《南史》、《北史》、《五代史》、《通典》、《文獻通考》、《昭明文選》、《說文》、《玉篇》、《廣韻》、顧炎武《音學五書》、梅文鼎《歷算叢書》等。

二 品牌成長之路

扯遠了,回到正題。

「沈大成粥店」開業三年後,沈阿金用賺來的第一桶金在廣西路九江路附近開設了一家糕團店,不久,因火災遷址至廣西路。1924年,沈老闆的兒子沈子芳子承父業,將糕團店搬到了南京東路浙江路口,也就是沈大成如今門店之所在,但當時,門店規模遠不如現在,只是個沒有樓面的三開間底層。

由於沈家父子善於經營,糕團品種多,味道好,使得 沈大成的大名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享譽海內外,成為舊上海著名的糕團店。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二樓的南國酒家因經營不善而歇業,盤給沈大成後使其面積大增,後經過多年發展,沈大成的產品與經營場地不斷擴大,直至1987年11月,沈大成停業拆建,經過一年多的建造,於1989年4月重新對外營業,全店建築面積達750平方米。

三 老上海最愛的特色糕點

如今,地處繁華的南京路步行街的沈大成,一樓的快餐廳供應各式麵條、小籠、餛飩為主;二樓餐廳供應風味小吃、炒菜與特色點心。還根據季節特點,供應時令品種,如:春節供應糖年糕、八寶飯、松糕等,清明時節供應青團,端午節供應各式粽子,重陽節期間供應重陽糕等。

沈大成注重產品的選料,講究製作精細,承襲傳統的同時又能突破創新,產品均有口皆碑,歷經幾代人的精心經營,多年來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江南的粽子名聲在外,做法複雜,餡料變化多樣。特有的長條形,形似枕頭,故有「枕頭粽」之稱。又因其身形瘦長,小巧優雅,稱其為「美人粽」。沈大成的粽子糯而不糊,肥而不膩,香糯可口,咸甜適中

條頭糕是上海傳統點心,口感香糯不黏牙。不管是當早點還是下午茶都很合適,它也是沈大成的招牌美食,一天就要賣出萬餘條。

在發揚傳統的基礎上,沈大成也不遺餘力地進行美食創新,蛋黃肉鬆青團的問世,讓老字號披上新時代的外衣,受到了網上無數年輕粉絲的擁躉,現已成為沈大成的鎮店之寶。

綠豆酥又稱綠豆糕,是著名的漢族特色糕點之一。按口味有南、北之分,北為京式,南為蘇式。沈大成綠豆酥採用去殼的嫩黃色綠豆肉磨粉製成,不添加麵粉、色素之類的輔料。成品晶瑩剔透、小巧油潤。咬下一口,綿密細緻,清新爽口。

部分圖片文字整合自:《光緒年間傳承至今的沈大成,「最上海」的味道,這裡都有》一文;「iShanghai愛上海」微信公眾號。

看懂上海粉絲群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hpKyz20BMH2_cNUgnxU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