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娃上網課第31天,每天用真氣頂著。6個方法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2020-03-12     鹿媽親子

網課已經上了一個月了,家長們都快瘋了。以前光輔導作業,就能把爸媽逼到心梗。現在還要輔導上課,有的家長已經撐不住了。再不開學,父母與孩子的親情值就不夠用了。

近日,上海的劉女士因輔導孩子做作業,跳河輕生。民警趕往救援,劉女士哭喊,「不要救我,我真的太累了。




賴在床上打卡,上課玩鬧,作業糊弄。剛開始還安慰自己,因為只是在家才這樣。老師說這其實就是你家孩子在學校的真實狀態。

的確是這樣的,孩子認不認真跟在哪裡上課,真的沒有半毛錢關係。

我孩子班主任問孩子,父母是否有陪著上課,一個女孩說,「沒有,我自己在上課,媽媽在睡覺。」。這麼自律的孩子,再上一個月網課父母也不會瘋。

不羨慕人家豪車大房,就眼紅人家自覺自律的孩子。




孩子與孩子之間智商差別真的很小,真正拉開差距的是習慣,而習慣的養成以自律密不可分。尤其是上網課期間,缺少老師的監督,自律將是學霸與學渣的分水嶺。


那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呢?


偷懶和貪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自律的培養並不容易,我們成年人也一樣。所以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自律不是一兩天能激發出來的,也不是講一堆大道理,打罵就能逼孩子自律的。



培養孩子自律的誤區:

1、威脅孩子

不寫完作業晚上就沒飯吃。

2、恐嚇孩子

再敢拖作業看我不揍你。

3、賄賂

快點寫,寫完帶你去麥當勞。

4、專制

「爸爸我能玩一會再做嗎?」

「我叫你現在做就現在做!」

這些方法,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是迫於父母的壓力或追逐獎勵而去做一件事情的,無法從根本上幫助孩子養成自控力,相反會把孩子從自律的道路上越推越遠。

6個方法培養自律的孩子


1、給孩子選擇權,從專制到自治


很多孩子不自律,本質上是不想屈服父母的強權。甚至有時孩子本來想去做的事,父母一嘮叨,逼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孩子反而不去做了。比如我以前擔心孩子長蟲牙,每天都催他去刷牙,還規定要刷滿2分鐘,孩子後來對刷牙特別反感。

把主動權讓給孩子,才能激發他的參與感和內在動力。比如允許孩子自己選擇在房間或在客廳上網課;允許孩子玩一會再寫作業,當然最好是先制定好計劃,玩到幾點開始寫;孩子寫作業時,不要在旁邊不斷地去糾正他,說他寫得潦草等等。這些都是在干涉他的主動性,同時又影響了孩子的專注力。等孩子寫完再幫孩子糾正也不遲。

2、讓孩子體會「自然後果」,而不是懲罰、責罵、說教


「給他講了那麼多道理,他就是不自覺。」為什麼?因為我們講的道理都是我們從以前的失敗中得來的,而孩子沒有體驗過,他自然無法體會,也根本不會聽。所以只有讓他親身經歷教訓他才能從中得到教訓,獲得成長。這就是「自然後果」的威力。



「自然後果」與懲罰很容易被混淆,主要2點區別:

行為和後果是否具有強相關性

「自然後果」做了某件事所造成的直接後果,行為和結果有很強的相關性;而懲罰是父母為了讓孩子難受,從而讓他記住教訓,或者發泄自己的情緒而採取的方式,行為和後果沒有強相關性。比如午飯不好好吃,下午餓肚子;作業不好好做,被老師留堂是自然後果,而罰孩子不能出去玩,做更多的家務是屬於懲罰。

是否預先告知

「自然後果」需要先與孩子制定好規則,如果沒做到,會面臨什麼樣的後果。孩子做一件事時,他明白會有什麼後果;比如8點以前沒寫完作業,當天就不能看動畫片了;而懲罰則一般沒有事先約定,孩子做錯了事,就隨意拿孩子撒氣。孩子學不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更感受不到父母的尊重,會變得越來越叛逆。


3、制定計劃,學習時間管理


心理學研究表示,把要做的事寫出來比記在腦子裡,更有動力。因為寫出來,條理更清晰,有了清晰的行動路線,而不一團亂麻,不知道從哪開始;此外,寫下來也能大大降低畏難情緒,充滿掌控感,從而克服拖延。

可以讓孩子每天起來,做一個時間日誌,幾點做什麼,到點只要稍稍點醒孩子就可以了。對於自己親手寫下的承諾,孩子往往更願意配合。當他把每天的待辦事項都划上√的時候,他會獲得一種成就感,這將更有利用提高自律性。此外,讓時間表來管孩子比讓人管,大大地避免親子衝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每天讓孩子手紙筆寫,他可能容易煩,可以去網上買那種更有趣更好看的每日計劃表,用白板筆寫,每天寫完可以擦掉,重複使用。


4、從最簡單的微習慣開始,按計劃進行,多了也不要做


自律最重要的是不間斷地重複,而不是貪多。比如孩子計劃每天背2個單詞,嘗到甜頭後,他主動說今天開始每天我要記5個。先別急著高興,這樣其實很容易放棄。等哪天他狀態不好,認為5個壓力太大了,就不記了,一旦堅持的鏈條斷了幾節,那這個計劃就泡湯了。

正確的做法是,就按每天2個執行,等這個習慣穩固了,再增加量。這個方法是我從《微習慣》那本書里學到的,作者就是從每天只做一個伏地挺身開始,養成了幾十年的健身習慣;每天只寫50個字,從而成為了作家。微習慣就是怎麼都不會失敗的習慣,比如一個伏地挺身、記2個單詞,就算我睡前沒發現自己還沒完成,只需花幾分鐘就能立刻做到。每天重複做一件事,大腦就會形成固定的迴路,不需要意志力就能自動去做了,這就形成了習慣 。尤其對於孩子來說,一定不要給他定過高的要求,先從最簡單的開始,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完成比完美重要。比如有一天孩子實在不想寫日記,可以允許孩子坐下來,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寫夠10分鐘就可以。



5、鍛鍊自律的「六塊腹肌」


研究發現,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樣,是可以鍛鍊出來的,成功抵抗誘惑的次數越多,自制力就越來越強。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日常小事,來鍛鍊自控力,孩子也適用。比如延遲滿足,每次吃蛋糕、巧克力前讓自己等待10分鐘,飯做好了,讓孩子等爸爸回來一起開動;用不經常用的那種手刷牙、吃飯等等。經常做一些克制自己的小事,你會發現大腦變得冷靜且更有耐力了。


6、愛運動的孩子更自律


看到那些天天健身的人,你會認為他是一個很自律的人。其實你可能只說對了一半,天天堅持運動確實需要擁有強大的意志力,但是運動本身就能磨鍊意志力。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所以很多健身人士做其他事情也能堅持下來,在別的領域也很成功。

運動能分泌出一種使人快樂的多巴胺。運動的過程,壓力和煩悶隨著汗水釋放了。大汗淋漓後,會產生一種爽快的感覺。鍛鍊從需要咬牙堅持到開始享受它。

此外,自律是非常消耗大腦能量的。當你沒睡好,或者肚子餓,心情不好的時候,非常容易放棄、墮落。運動能給你一個強壯的身體和美好的心情,讓你行動力滿滿。現在的孩子太安逸了,運動量明顯不夠。不像我們小時候,要做很多家務,走很遠的路去上學,整天在小區里瘋跑。現在的孩子,頭腦聰明,但是非常脆弱,一遇到困難就放棄,遇到挫折就喪、想不開。

要讓孩子學習好,別整天逼他在家看書寫字,趕他到戶外,每天保持一定量的運動,消耗掉壓力和精神垃圾,他能更高效地學習。平時多帶孩子去爬山,遠足等,鍛鍊孩子的耐力。

這一次網課,是對孩子的檢驗。沒有老師盯著,不自律的孩子在床上打卡,上課摸魚,作業全憑心情;而自律的孩子,疫情對他的影響不會很大。一開學,兩者的差距會明顯拉大。

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不僅讓他成為這次疫情的贏家,也一定會在未來的人生的贏家。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少有人走的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otyA33ABjYh_GJGVaa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