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哪吒》看哭:孩子變壞,有時是我們允許的

2019-08-07     鹿媽親子

最近哪吒火到不容忽視。

向來對國漫不感冒的我,最近被身邊的朋友強勢安利,終於走進了電影院。

出來哭成了狗,我對中國電影是有多大的偏見啊。太過癮了,準備二刷。

化著煙薰妝,雙手插褲腰,又拽又無所謂的樣子,和小時候的哪吒完全不一樣啊。不過我喜歡。

新版的哪吒講了一個熊孩子被愛治癒,改變天命的故事。

無始天尊煉出了靈珠和魔丸,一個極善,去拯救人間;一個極惡,三年後發生天劫,收回性命。

本該是靈珠轉世的哪吒,被申公豹從中破壞,變成了魔丸投胎。

一個被成見毀了的孩子

哪吒雖然是魔丸轉世,自帶破壞力。但是他畢竟是個孩子,像普通孩子一樣,希望得到父母的愛和陪伴;希望有人陪他踢毽子;希望被認可……

真正讓哪吒成魔的是人們的成見。

哪吒出生的時是個大肉球,而且擁有異於常人的神力,被認為是妖怪。

陳塘村的村民從此認定哪吒只會作惡多端,殘害百姓。見到哪吒像遇到瘟神一樣,大叫躲閃,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而幼小的哪吒剛開始並不知道這些。他只想和小女孩踢毽子,結果小女孩立刻被大人抱走了;迎接他的是西紅柿、臭雞蛋和人們的咒罵。哪吒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從人們的口中,他知道了原來自己是妖怪。那不是他的錯,他沒有選擇的餘地。他努力地幫助村民除魔;從海夜叉的手裡救出了小女孩,可村民卻以為女孩是他抓走的;迎接他的又是惡語和亂棍。

不管他他做什麼都無法改變人們深深的偏見:他是魔童啊,怎麼可能會做好事呢?人們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每一次好心沒好報的努力,都傷透了哪吒的心。好吧,反正無論我做什麼都無法改變你們對我的看法。「他們把我當妖怪那就當妖怪給他們瞧瞧……」

村民們固執的成見,徹底釋放了哪吒身上的魔性。幸好,李靖夫婦無條件的愛,最終改變了哪吒。

給孩子貼標籤何嘗不是一種成見

看電影的時候,感覺陳塘村的村民愚昧不可及,為哪吒不值。但是這種情況並非只存在電影里,只存在那個時代。現在的很多家長都在幹著同樣的事,卻混然不覺。愛給孩子貼標籤的我們像極了陳塘村的村民。

比如這些話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呢?

  • 動不動就哭,你是個愛哭鬼哦
  • 你是姐姐,要讓著弟弟一點
  • 我家孩子比較害羞,不喜歡叫人
  • 寶寶你真聰明……
  • 整天就知道玩遊戲

這種打擊式教育,其實就是給孩子「貼標籤」。

那「貼標籤」是什麼意思呢?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百度百科

也就是把孩子的具體的、偶爾的行為上升為對他整個人的定性。比如孩子一次不分享東西,就認為他一個自私的人。

關於「貼標籤效應」還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解釋:

美國理論家貝克爾和勒默特提出了一個叫「社會標籤論」的理論。

該理論認為,每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會發生一些程度不同的社會越軌,但大都是臨時性的,程度一般不嚴重,即初級越軌。

但是如果越軌行為被其他人發現並公布於眾,即被貼上越軌者的標籤,這時越軌者的處境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越軌者在自己的思想中,就形成一個新的自我概念,他以後就很可能在這一概念指導下去行動,即認定自己是越軌者並按照越軌者的方式去行動,這時的社會越軌就已從初級越軌轉變為次級越軌,即習慣性的、持久性的、程度嚴重的越軌。

你看,成人尚且很難避免標籤帶來的影響,何況自我認知能力很弱的孩子。

貼標籤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1968年,美國小學老師簡.埃利奧特策劃了一場經典的「標籤實驗」。(她當時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們理解「歧視」)

她把班上的學生按眼睛顏色進行分組:棕色組和藍色組。接下來,她很嚴肅地告訴學生,棕眼睛的是優秀的孩子,藍眼睛的是愚蠢的孩子。

經過這一系列貼標籤動作後,孩子們的變化令老師震驚:

藍眼睛的孩子由剛開始的憤怒轉為萎靡不振,並且開始有點相信自己確實很平庸甚至愚蠢。有一位藍眼睛的學生告訴老師,當天發生了很多倒霉的事,回家還被媽媽罰站,看來自己真的是一個愚蠢的孩子。

第二天,老師走進教室鄭重宣布,昨天搞錯了,藍眼睛的孩子才比較聰明。各項待遇也跟著換了過來。這一天,棕眼睛的孩子感到自己變得自卑和愚蠢,而棕眼睛的孩子則恢復了愉快的心情,認為自己健康又聰明。

在實驗的2天中,兩組孩子分別做了一道難度相當的閱讀理解題。被貼了負面標籤的藍眼睛孩子第一天用時5.5分鐘,第二天只用了2.5分鐘。棕眼睛孩子的情況類似。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孩子被貼上某種標籤,他就對自己產生誤判,成為標籤那樣的人。

年幼的孩子無法清晰的認識到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父母和周圍人的評價是他形成自我認知的重要參考。被貼上標籤後,孩子的心理和行為會悄悄發生改變,最終與標籤一致。所以父母和親人開玩笑的一句話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你口中的孩子什麼樣,他就是什麼樣

看哪吒的過程中我哭了好幾次,除了電影本身感人外,我全程代入了我兒子。

由於大城市沒有學位,我把兒子浩浩放在老家2年。

孩子爺爺奶奶比較傳統,喜歡用批評責罵的方式管教孩子。「這孩子怎麼這麼小氣」;「太不講衛生之類的話」經常掛在嘴邊。放回老家,不到半年,孩子變得越來越難管。

我發視頻回家,孩子越來越不願意接。因為婆婆經常把反映孩子的情況變成告狀、批鬥:

「浩浩吃飯太挑食了」

「每次做作業都要催」

「愛撒謊狡辯」

「在家懶得很……」

「我管不了你,現在讓你媽來管管你……「

電話那頭的我都不知道怎麼接話了。這一句句批評的話都在把孩子從熊孩子的方向推。

2年後,終於把孩子接到了身邊。孩子身上壞毛病一大堆,就像哪吒一樣。我絕對不能再像在老家一樣,整天批評他了。

只有像李靖夫婦一樣,用愛和耐心把孩子身上的壞標籤一個一個的撕掉。這會很難,尤其是孩子已經7歲了,性格脾氣很多已經定型了。

這期間看了很多育兒書,買了很多家庭教育類的課。轉化一個熊孩子,足夠把一個媽媽逼成抑鬱症。但是就像李靖說的,他畢竟是我孩子,不能放棄。

他爺爺奶奶打電話過來,詢問孩子的表現。如果孩子在場,我向來報喜不報憂。

「浩浩現在表現挺好的,作業一般會主動完成,還做得挺認真的」

「還懂得體貼我,會幫忙倒垃圾、買東西;」

當然這些都是在騙婆婆,其實孩子並沒有做得那麼好。他可能只有一次作業做得認真,幫我洗了一次碗。

接電話的時候,我用餘光看著孩子。他剛開始有點緊張,像做了壞事,怕被揭發一樣。但是得到認可後,看得出他很放鬆。接下來的幾天,他真的會主動幫我洗碗,作業也認真完成。(當然聽了這樣的話,婆婆其實有點不相信,也不高興。事後避著娃我才會說孩子真實的表現。)

孩子的世界很小,你不經意說的每句話,他都當成了真理。千萬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既然標籤有那麼神奇的作用,那是不是多給孩子貼正面的標籤就好了呢?

正面標籤也不能隨便貼

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研究者隨機選定一些孩子,聲稱他們在智商測驗中取得了高分,比其他孩子聰明。到學期末,這些孩子果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孩子會不自覺地接受他人(尤其是信任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聽起來事情變得很簡單,只要多夸孩子就好了。「你好棒」、「真聰明」、「真大方」、「好勇敢」……事實上,這樣表揚的不僅空洞不走心,而且容易讓孩子無感,甚至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認為,表揚孩子也要講究藝術。不要貼標籤式地夸孩子,而要表揚孩子的努力過程,尤其不要誇獎他的先天優勢,比如聰明、太了不起了等等。

為什麼呢?因為被誇聰明後,孩子會將成功歸結於智商。而智商、天賦這些特質是從父母那裡遺傳過來的,夸的其實是父母的基因,孩子無法從中獲得自信和激勵。

此外,孩子會努力地維持「聰明」這種形象。假如一個孩子經常被誇聰明,他是這麼想的:「我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我不能幹讓自己看來很蠢的事。不聰明的人才需要加倍的努力。他變得不敢嘗試,不敢失敗。這就阻斷了孩子進步的動力。這也就是卡羅爾教授說的」固定性思維「。

而鼓勵努力有什麼不一樣呢?「你期末考得很好,這學期一定學得很認真」!孩子得到的信息是:我的成績來源於我的用心。如果下次沒考好,他不會認為那是自己太笨,而是自己還不夠努力,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那如何用好「標籤效應」

  • 不貼標籤,就是論事,描述值得肯定的行為,不隨意評價

簡單地把孩子做的好的地方描述出來,孩子的努力被看見,對孩子就是平靜而有力的鼓勵。

  • 化妝術:將負面標籤轉換為正面標籤

高明的父母懂得給孩子的負面行為轉化為正向激勵。比如做作業慢,可以說仔細謹慎;野孩子,變成精力旺盛;愛使喚人變成有領導力等。

我們可以控制自己不給孩子貼標籤,可身邊的親朋好友卻很難避免。我們也要儘量幫孩子轉換被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籤。

  • 在表揚前面加上一個具體場景

句式可以是「你做了……「比如你剛剛帶狗狗出去上廁所了,越來越負責了。這樣有理有據的表揚,比簡單地夸一句「你真棒」效果好得多。因為孩子知道了哪裡做得好,並且自己值得這個稱讚。

不隨意評價也是一種修養。不苛刻批評,也不過度誇獎,防止孩子被標籤綁架。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1iah2wBvvf6VcSZtqk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