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大結局啦,還沒看夠呢,我已經開始期待續了。
看劇,讓家長學著當父母,讓孩子學著理解父母。
《小歡喜》追完了,劇里的幾位主演各自回到生活。《小歡喜》里的幾位明星,在現實中都是非常優秀的父母。上一期鹿媽分享了「宋倩」小陶虹的育兒經,父母界的學霸級,太高級了,網友們被實力圈粉。
今天鹿媽來分享另一位主演「董文潔」海清的育兒故事。
海清兒子蛋妞(丹尼爾),今年13歲。大長腿、顏值高、學霸、暖男……接下來的內容可能要拉仇恨了,容易引起老母親的極度羨慕。
來看看海清家這位神仙兒子。
《小歡喜》中董文潔的兒子方一凡是個學渣,而海清的兒子蛋妞才藝雙全。畫畫、寫字、鋼琴、游泳、籃球樣樣拿手。
這書法
這畫
還會寫英語作文
明星的孩子多才多藝不奇怪,真正驚到我的是,蛋妞超強的自律能力。別人家娃一寫作業就雞飛狗跳,而海清卻經常吐槽孩子太愛寫作業了。
沉迷作業不可自拔
飯可以不吃,作業不能不寫,還是主動加餐的作業
我的眼裡只有作業
媽媽你不行啊,怎麼能對作業抱有負面情緒呢
學習好,多才多藝,還是個貼心小暖男。
出門幫媽媽拎包,給媽媽繫鞋帶
旅遊在外,給媽媽洗襪子和T恤;囑咐媽媽在國外拍戲,注意身體。
蛋妞還特別紳士,9歲就已經會主動幫女生開門。
蛋妞簡直就是N項全能的牛娃:一年級,班上的同學只算個位運算,而人家已經會算千位數的加減法了;在英文作業里,就展現出了「教育平等,讓女孩能夠受到教育」的概念;擅長自由式,成功入選學校游泳隊......
天哪,海清是拯救了銀河系嗎?怎麼攤上個這麼好的兒子。這讓我們這些天天輔導作業到犯心臟病的老母親怎麼過啊。
你可能以為這是海清管出來的吧。不同於《小歡喜》中的虎媽形象,在孩子的學業上,海清就是一糊塗媽。比如,孩子新學期開始了,但是她連孩子上學期考了幾分都不知道。
對蛋妞的成績,海清可以說是相當佛系了。在她看來「人這一輩子最終的目的不是高考得第幾名,高考完了不是結束,它是人生的開始。如果真的孩子不是很愛學習,她可也不會去逼迫他,會儘量讓他多的接觸,看看他喜歡做什麼。」
從蛋妞的身上不難看出,主動、自律是他最值得驕傲的品質。這也是當下孩子最缺乏的。
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過得是不一樣的人生
想想大部分家長,每天輔導作業到心臟病發作,孩子恨不得長在手機、電視上;洗碗、起床、學習各種拖,合靠吼和逼。家長一放鬆,孩子就廢了。
在充滿慾望和誘惑的今天,自律是特別稀缺的能力,無論是對於孩子還是成人。自律是孩子成長的內驅力,主動自覺,這樣的孩子長大一定不會太差。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很多家長可能都聽過。讓一些孩子呆在房間,並給他們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們:糖可以隨時吃,不過如果能等一會兒,等實驗人員回來再吃,就可以獲得更多的棉花糖。
實驗結束後,跟蹤調查這些孩子發現,忍住了吃棉花糖的孩子,長大後,事業更成功,人生更幸福。而沒有自控力的孩子,抗壓力差,注意力難以集中,很難長時間堅持做一件事,職業發展受阻,人際關係也不理想。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里這樣寫道:「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心理學家甚至發現:self-discipline(自律)比智商更能預測學業成績。
孩子的自律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父母作好榜樣,從小培養。
今天就拿海清當模板,談談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01 眼到,發現孩子的興趣,點燃自律的小火苗
蛋妞為什麼能把這麼多興趣班堅持下來,而且還做得有模有樣?原因在於海清特別重視保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並從中獲得成就感。
每逢寒暑假,海她都儘量不工作,帶兒子去接觸各種興趣班,只要孩子感興趣的,是他自己選擇的,就報。只要兒子喜歡的,她都堅持帶孩子去上。
海清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注意力比成年人專注很多倍,我並不是望子成龍,我只是希望趁著他的興趣與專注還沒散掉,多給他一些選擇。」
蛋妞報過的興趣班:圍棋、畫畫、寫字、鋼琴、游泳、籃球。難得的是這些都是孩子自己要報的。有時候時間來不及了,海清建議當天不去了,但是兒子堅持說:不,我要去。那是他自己的選擇。
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幾乎不需要毅力,很輕鬆就能堅持下去。心理學研究表明,最高效的學習是強化。當孩子在做一件事取得成就感或正向反饋時(鼓勵、好評等),孩子會主動重複去做這件事。
比如蛋妞畫畫是他喜歡的,他也做得很好,不費力地堅持下去,久而久之,養成了做事有始有終的品質。《自控力》書中說,自控力像肌肉一樣,是可以鍛鍊出來的。畫畫養成的自律,會遷移到其他事上面,比如別的愛好,學習等。
人在做什麼事的時候最投入,不用逼、沒有獎勵也屁顛屁顛做得很開心?答案是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時候。當你專注於自己的愛好時,根本不需要外在的力量,完全是出於內驅力。
人的自我驅動源於自我感知,源於對「我是誰,我能做到什麼」的認知。智慧的父母善於發現孩子的成就時刻。
愛迪生沒上過幾天學卻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因為他有一個偉大的媽媽。只要是愛迪生感興趣的事,媽媽都鼓勵他去嘗試,並陪著他一起胡鬧。有一次愛迪生愛到母雞在孵蛋,他也想坐在雞蛋上試試,母親鼓勵他大膽嘗試。孵了幾天也沒孵出來,母親便帶著他一起查閱各種資料。
相反我們很多家長面對孩子一些看似無用的小成就時,卻選擇敷衍了事,甚至批評孩子搗亂,忍不住制止孩子。「媽媽你看,我吹了好大一個泡泡」;「別玩那個了,弄得房間都是水」!
02 放手,自由帶來自律
海清是一個很放鬆的媽媽,給孩子寬鬆自由的環境,充分信任孩子。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自覺縮回操縱孩子的那隻手。
只要是蛋妞力所能及的事,海清都會讓他自己做,而不會因愛包辦。蛋妞從小就非常獨立。從4歲起,就會承擔簡單的家務、自己背書包、自覺洗臉刷牙、主動幫媽媽的忙。
給孩子生活上的獨立,現在很多家長已經具備了這個意識;真正難的是給孩子精神上的自主。不少家長認為,孩子還小,為了防止他少摔跟頭,孩子就應該聽父母的,不需要理由。
假如你孩子呼吸道有點障礙,得帶著矯正器睡覺。孩子不肯,和你吵鬧你會怎麼辦?「叫你戴上就戴上,哪那麼多廢話呢?」可能有些家長會這樣回答。
但是海清沒有用父母的權威來壓孩子。
蛋妞問海清:「「媽媽,我憑什麼要聽你的?」
海清愣住了:」「我暫時沒有很好的答案,你今天可以不戴,等我想出答案我再告訴你。」
為此海清專門去微博、朋友圈裡求助,又找了老師,終於得了一個答案。
她告訴兒子:「丹尼爾,你在16歲以前沒有成年,父母是你的監護人,我們對你的行為要負責。等你長大了,可以自己賺學費,會照顧自己了,你不用聽我們的。在這之前,對不起,你暫時得聽我的。「
蛋妞再問:」長大了還要聽你的嗎?「「不用,但如果你還需要我的意見我可以給你參考。」
海清認為,「孩子成長的空間是最重要的,我可以給他很多種可能性,但是我不能替他做決定。我們做我們自己的主,我們這代人也不希望父母做我們的主,我也不希望做孩子的主,我們過好自己的人生,自己這一輩子,而他,我只能在前期給他一些可能性和教育。至於他的選擇,他來到這個社會的使命,那是他的事情、他的功課、他要尋找的密碼,那不是我的。」
青春期對家長來說是道坎,嚴防死守防孩子早戀。海清卻看得很開:「戀愛為什麼要分早晚?如果他產生了那種感覺就說明他喜歡啊,去體會這種感覺就好了,只要好好引導,而且我是很鼓勵他的。」
海清曾經在《小別離》發布會上表示,如果自己的孩子出國,好幾會選擇保險套作為孩子的禮物。這媽真夠野的。
其實細細想想,海清是對的,應該把孩子當做一個有思想、有行為能力的個體來對待。
海清對早戀如此寬容的背後是從小對孩子兩性教育的重視。自己從小就利用各種機會,教孩子尊重女性,並做一些紳士的行為。所以8、9歲時,丹尼爾已經會主動幫女生開門,給媽媽繫鞋帶兒,拿東西……
雖然把孩子養得那麼好,那麼愛媽媽,但是海清絕不期待孩子成為「媽寶」。
「我希望當有一天,他帶著女朋友來家裡吃飯的時候,第一筷子是夾給女朋友的,我不會覺得失落,反而會覺得這樣體貼的男朋友,是我教的好。」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教育」並不是單純的規範和監督,其實,「放縱」也是一種教育,是一種形式消極、意義卻積極的教育。
在海清的心裡,孩子只是藉助了媽媽的身體來到了世界上,但他是獨立的,有著自己天生的使命。
蒙特梭利說:沒有體驗過自由的人,不可能知道什麼是自律,一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03 走心,用愛和陪伴代替監督
作為演員,海清非常忙碌,經常在外地甚至在國外拍戲。只要一有時間,她就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每年7、8月,孩子放暑假時,海清都會推掉一些工作,專心陪伴孩子。
像普通的媽媽一樣,海清給兒子做愛心早餐,送孩子上下學,還有和孩子一起寫作業和背課文。
但是海清的陪讀可不是監督孩子寫作業,而是抓住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創造美好的回憶。
「我們一起背《琵琶行》,我會跟他逐字逐字的念,跟他講裡面有意思的故事,那是只屬於我和他的回憶,稍縱即逝。我很喜歡這樣跟他在一起,他將來長大肯定會想,這首詩是我跟媽媽一起背的。」
蛋妞之所以能把這麼多興趣堅持下來,離不開媽媽的用心陪伴。每年暑假,海清都會回南京老家陪孩子上興趣班。前面說過蛋妞有選擇興趣班的自由,在海清這裡,孩子怎麼去興趣班也可以自己決定,儘管開車更方便,但是海清就是願意陪著孩子胡鬧:
「他愛坐自行車,我就騎車帶著他;他喜歡刷卡,我就帶著他坐公交車、地鐵。有一年整個夏天都帶他游泳。「
有媽媽的陪伴,上興趣班變得旅遊一樣,充滿樂趣和溫情,孩子自然容易堅持下來。反觀身邊很多家長,給孩子塞滿的補習班,孩子上課,自己卻在一旁玩手機,而且無聊、不耐煩。
如果孩子是前行的船,那父母的陪伴就是指引和守候的燈塔,給孩子無聲的支持。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也是最溫情的守候,詮釋了父母的陪伴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04 用行動,再好的教育都抵不過「身教」二字
海清是一個非常努力的演員,在片場、在家、休息片刻都能看到她在認真看劇本的身影。
「我帶兒子上游泳課,我在一邊看劇本,一會兒我兒子跑過來,說媽媽我不想遊了,我說你再游會兒,等媽媽把這段看完。」
小小的蛋妞看著媽媽總拿著一本有字的本子在看,自己也裝模作樣地學了起來,愛上了看書。
「現在他六歲,比一般小男孩有耐性,能坐著看書三四個小時不動,每天晚上臨睡前看一小時書很正常。」
還記得考上清華的詩詞大會才女武亦姝嗎?我們只看到了她滿腹詩書,卻沒看到她的父母每天下午四點關機,在家泡書。
作家楊絳一家的日常就是,三個人一人捧一本書看。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想不愛學習都難。
拉開人和人之間距離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有這麼一個多才多藝、帥氣自律、又貼心紳士的孩子,清海做夢都會笑醒吧。就連海清自己都有點羨慕自己,「怎麼這麼會生」;「帶孩子真的比拍戲有成就感多了。」
看了海清的教育經,深深認同: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位優秀的家長。所以不要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了,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