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設背後的那張臉,誰都猜不透

2020-01-13     獨立魚

人設
看似是這個時代的新詞,實際卻是複雜人性的常態。


人心的面具,便隨著人類文明共同誕生。
我們習慣粉飾自我,展現看似完美的一面。
或文質彬彬、優雅大方。
或光鮮亮麗、耀眼奪目。
在精緻外殼背後,才是人性的真實面
慾望、貪婪、乃至暴力。
哪怕是身邊最熟悉的人,或許也有著無法想像的陰暗面——
《你 第二季》 You Season 2


去年,魚叔寫過《你》的第一季。
一個看起來文質彬彬、才華橫溢的書店經理,實際卻是位有著病態窺探欲的變態。
「為了愛情,他可以做任何事情」
他利用社交網絡和秘密跟蹤搜集一個女人的私密信息,並成功讓她愛上了自己。
卻因為事情敗漏,最終釀下殺人慘案。


劇集中,男主角的雙面人設令人毛骨悚然。
但同時又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讓人難以忘記。
如今,第二季再次回歸。
熟悉的男主角、熟悉的變態套路,卻有著稍顯不同的故事走向。
開播至今。
豆瓣評分8.2分,爛番茄新鮮度92%
與第一季持平。



故事順接上一季的結尾。
男主角(佩恩·拜德格雷飾演,曾經出演過《緋聞女友》里的丹)的作案行徑被前前女友識破,她揚言要實施報復。
面對人設崩塌,此前居住的地方肯定不 能久留。
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喬刪掉了自己所有的社交媒體信息,從東海岸逃到了西海岸的洛杉磯,一個對他來說完全陌生的城市。


喬下決心改頭換面,嘗試開啟一段全新的人生
他給自己準備了一個假身份威爾·貝特海姆


又住進了一家環境糟糕、人員混雜的二層樓公寓。
似乎是要開啟一段掩人耳目,隱姓埋名的平靜生活。


之後,他十分幸運地在當地找到了一份「圖書推薦員」的工作。
並在那裡意外遇到了一個漂亮的女人(維多利亞·佩德雷蒂飾演)。


沒錯,她的英文名字就叫做LOVE。
換句話說,「喬轉眼遇見了愛」


如同一縷清風。
愛的出現給喬帶來了不一樣的生活。
她帶著他逛遍了自己喜愛的美食店,與他訴說和分享自己的生活和過去。
兩個人的心慢慢走近,一切似乎都朝著美好的方向發展。
然而,以上這些才僅僅是第一集的內容。


如果你輕易地相信了眼前這個動人愛情故事,那麼真是Too Young, Too Naive了。
太多的巧合和順利,想想都覺得不太可能。
在這背後必然少不了人為的操縱和設計
更何況。
第一季中的變態男主怎麼可能一下子改邪歸正?


果不其然,這一切都是喬暗中計劃好的
原來,早在他來到洛杉磯的第一天,就已經盯上了愛,視之為下手的新目標。
通過暗中跟蹤,他早已經了解到愛的工作地點與家庭住址。
之後便持續展開自己的秘密行動。
他能擁有威爾·貝特海姆這個新身份,是因為把真實的威爾·貝特海姆綁架,關進了自己建造的玻璃監獄裡。
從而盜取他的身份繼續生活。


他選中那個魚龍混雜的公寓。
因為這裡是偷窺愛的最佳位置、也是偶遇她的最好選擇。


喬的真實面目逐步暴露了出來:
他研究愛的社交媒體、監視愛的朋友圈、順走愛的內褲。
變態依舊是那個變態。
條理清晰、手法老套,一步步地按照計劃進行。
先和愛成為同事、再成為朋友、最後成為戀人。
而這一切都源於他「窺探到了愛」


喬對於他人生活的窺視有著近乎變態的痴迷。
好奇心引誘著他去發掘別人的隱私和秘密。
殊不知。
窺探的慾望如同潘多拉的魔盒
一旦打開,永遠不知道裡面會蹦出什麼東西出來。
本劇也是如此。
劇集前半程,喬似乎勝券在握,掌控一切。
一邊和愛的關係持續進展,一邊還和女房東成為了炮友。
但越往後,狀況愈加不受控制。


先是前前女友突然出現,四處揭露他的真面目。
後是一場突然陷入的懸案。
在一次醉酒後醒來,喬發現自己身邊竟然躺著女房東的屍體。


是誰殺死了她?
所有的線索都指向喬,可他自己卻什麼都不記得了。
最最超乎意料的。
是當前前女友想要拉愛逃離虎口的時候,愛卻反手殺死了前前女友。


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魚叔不便劇透。
只能用八個字形容:毛骨悚然,細思極恐。


這部劇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強調一句真理「人性經不起窺探」。
這世界上不存在完全透明的心,每個人的背後都或多或少有著見不得光的秘密。
每個人都不愛被他人窺探;
但卻又有著想去探求他人隱私的潛在慾望。
這似乎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
窺視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它只不過在程度上有所差異而已。
日常生活中也是。
當我們加上一個陌生人的微信時,也會不自覺地打開他的朋友圈看一看,試圖推斷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一邊樂此不疲地翻閱他人的朋友圈,一邊又設置三天可見、一個月可見來似掩非掩,擔心別人過度解讀。
對於感興趣的異性,不敢直接對話,而是先通過各路社交媒體上搜尋那個人的動態。
對於瘋狂迷戀的明星,在網絡上在現實里都像狗仔一般尾隨。
更有甚者,花錢購買他們的電話號碼,甚至家庭住址,恨不得把他們的生活翻個底朝天。


窺視源自於人們內心對於自我掌控感的獲取
人們偷窺異性,為了滿足對於性的慾望。
人們偷窺富人或者明星世界,為了滿足比較和渴求的慾望。
希區柯克的經典作品《後窗》,便是一部從電影本體的角度去探討人性「偷窺癖」的作品。


故事裡,閒來無事的男主角由於好奇心使然,開始拿著鏡頭去窺探著每一戶鄰居的生活。
一扇扇窗外像是一塊塊銀幕,上演著一個個不同類型的故事。
這正代表著人們對於不同慾望的心理需求。


更令人諷刺的是——
男主角在電影中窺視著別人,而我們卻在電影院窺視著他
甚至,從本質上來講。
影視劇本身也滿足著觀眾們本能的窺視欲。
仿佛窺探的慾望可以無限循環、無限延生
只要有人在,它就不會消失。
不僅不會消失,當代的科技發展還能夠讓它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釋放。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日益興起的網絡直播


只要一台電腦或是一部手機。
就能瞬間滿足上成千上萬雙「眼睛」的偷窺欲。
人們卸下偽裝,躲在螢幕背後的陰影里。
透過一扇大門,張望著背後那光怪陸離、眼花繚亂的世界。
網絡的發展拓展著人們的視野,也同樣在不斷地延伸著人們窺視的慾望。
只可惜,人性經不起挑戰。
慾望更是一個無底洞
當人們知道了哪怕一點隱私時,就會被吸引著去窺探更多的秘密。
正因此,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們的生活里出現了大量因為窺探欲所帶來的惡毒——
針孔攝像頭、私密照片傳播、網絡人肉曝光等等。


在這些事情的背後,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幕後兇手
我們被好奇心裹挾,透過小小的螢幕不知疲倦地窺探著無窮的秘密。
然而。
即使窺視的慾望是無限的,但眼睛卻是自己的。
只是當下社會裡,懂得讓眼睛休息的人越來越少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ojt6nW8BbDmBVZuPa1J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