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體內正氣的吃飯方式|除了一口一口,靜靜的吃,還可以這樣做

2020-03-24     羊爸爸育兒

文 | 劉佳

今年的2月3日,春節後我第一天上班。雖然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大部分人都宅在家,但我和同事早早就開始上班了。

上班路上空落落的。往常車輛多需要等待的大橋三岔口,一輛車都沒有。我平時上班大概需要不到二十分鐘,而那天用了十分鐘。遇到的人均戴著口罩。

中午單位飯堂不開,我自己煮飯吃。一個人,我吃得簡單而豐富。愛吃米飯的我,提前先隔水蒸飯,再炒個菜或者煮湯。

【部分菜單如下】

2.3中午,玉米和香腸放進米里蒸成玉米香腸飯,炒菜心,雞蛋艾草湯。

2.4中午,豌豆和紅蘿蔔放進米里蒸成紅蘿蔔豌豆飯,炒香菜,煎蔥花蛋。

2.5中午,白米飯,炒西洋菜,從家裡帶了蒜蓉炒蘿蔔乾。

……

我計算好自己的飯量,放的米正好能吃完管飽,然後只需要不到十分鐘,炒一小把蔬菜,有時煎個蛋或者煮點蔬菜湯。我特意減少自己的肉蛋類食物的攝入。注意不是說不吃,而是減少。

有時把飯吃完了,感覺七八分飽,但還想吃;有時菜很合我心意,想再吃。因著煮的時候控制好了量,想吃也沒得吃,正好讓我不會跟平時在家那樣吃得九分十分飽。

吃的時候也沒人說話,就我一個人。一開始我會找部開心的電視劇,邊吃邊看。後來我發現新買的米很好吃,我要細嚼慢咽地品嘗一下,就找個有太陽的窗戶,邊曬背邊吃飯。

吃著吃著發現,原來,米飯很香甜,蔬菜也非常的清甜,一口一口,讓人感覺舒服。

至今,上班時間一個人吃飯已過去一個多月。我以前中午吃完飯就開始犯困、想睡覺已經改善很多。午睡醒來似醒非醒,直到完全清醒還需要一段時間,還有點虛,乏力的狀態都沒有了。平時水濕重、氣虛容易受寒的我,在這段時間裡,沒有感冒。

不經意間,我在一個人帶飯吃飯的過程中,做到了提升正氣、預防疾病。我驚訝的發現,這居然是更適合我自己的吃飯方式。

中醫治病,有很多流派,有很多角度,所以有時中醫對於同一個患者,給與的治療方法和中藥方,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對於身心的養護方面,從來都是統一的,《黃帝內經》云:「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即:順應四時,順應生命的節奏,順應身心。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中醫界還有一個很統一的就是強調治未病,我們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疾病發生之前的身體維護上,放在如何維護「健康」,如何提升正氣、預防疾病,而不是更重視生病之後的治療。

如此,我總結了幾點關於吃飯的心得,以供大家參考。

提升體內正氣的吃飯方式|除了一口一口,靜靜的吃,還可以這樣做

「你在吃著飯,其實,飯也在「吃著」你。」

吃飯時,人是在補充能量,但,身體需要先付出能量去消化食物,才能把食物轉化為身體所需的能量。吃飯時,人也在付出津液氣血。食不言,吃飯時不說話,專心,身心一體地在品嘗食物,讓身體能夠把津液氣血順利地集中在消化系統。

當然,在家裡熱熱鬧鬧地吃飯時,那麼,我們可以在飯桌上跟孩子們聊聊正在吃的食物,聊聊一些輕鬆愉快的話題。吃飯時儘量不看電視,不聽音樂,不責罵孩子,也不跟家人爭執。

吃飯時,就要做好吃飯這件事。被其他事情分散精力、擾亂身心,氣血津液被調用到其他地方,消化系統里的氣血津液可能就不是80%,被降到60%,或者更低。也就是通常我們說的,會容易消化不良。

提升體內正氣的吃飯方式|除了一口一口,靜靜的吃,還可以這樣做

「飯吃七分飽。」

每餐進食只吃七分飽,自我感覺饑飽適中即可。這個七分飽,有點難掌握。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個貪吃的人,從小也是被爸媽教育吃飯要吃飽。喜歡吃的菜,可能會吃很多,不給自己限制。

這個「飽」得靠自己去感覺。我也原以為自己吃飯沒吃那麼飽,現在發現還是吃得太飽了一點。七分飽,確實,實誠的古人沒有欺騙過我們,能夠讓人的頭腦也更加清爽些。

那如果胃口很好,想吃很多的時候怎麼辦?我們可以把吃飯的速度放慢,一口口細嚼慢咽,拉長吃飯的時間,這樣能提早地產生飽腹感,防止吃得過飽。像最近的熱播電視劇的《安家》里的孫儷演的女主房似錦,一口氣一杯豆漿,兩口一個大肉包,那是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不可行的。

如果胃口差些時,我們把菜和主食都同時減少。有些人沒胃口時會吃很多菜,只減主食,但這樣做其實並未減輕脾胃負擔,長期吃飯都保持這樣的習慣的話,主食攝入不足,也就是氣血的主要來源不足,易造成氣血兩虛。身體虛的時候,該來的可能不來,比如月經,不該來的可能就來了,比如疾病。

所以,如果身體有亞健康或者長期調理都不見起色,先改變吃飯的習慣,調整食物的種類,調整主食和其他食物的比例,來試一試。

「身心都在吃飯這件事上,覺察自己。」

有一段時間,我的脾胃差到了極點,容易腹脹,氣容易堵在中焦,那時還沒學好中醫,以為是脾胃虛寒,各種補氣和滋補的都吃過,比如胡椒豬肚湯,鴿子湯,砂仁鯽魚湯,陳皮老鴨湯等等,天天都如此。結果那些「好」食物都沒有補進去,脾胃按照那種「補」的方式也沒調理好。可我那時也並未對這些有覺察。

吃飯也好,其他的調理也好,都要用身心去覺察適合不適合自己。吃完什麼樣的食物,然後身體從頭到腳感覺怎麼樣,睡眠、大便怎麼變化,精神有什麼變化等等。

有次我經過家不遠處的菜地,遇到一群大媽站在路邊聊天。有一個大媽說,哎呀,吃不得寒涼中藥和湯水,一吃就胃不舒服。另外一個大媽說,是啊,我也是這樣。還有一個大媽接著說,就是就是,以前不知道,喝了好多涼茶,胃不舒服還以為是別的原因。

我聽完有露出姨媽般安慰的微笑:這是一群有覺知的大媽們。食物都是好的,營養都很豐富,關鍵是適合不適合我們自己,這個判斷,不是公眾號也不是專家,也不是醫生來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去體會,要去覺察。

人做什麼都要帶著覺知去做。比如我愛吃水果,我發覺自己吃四分之一的蘋果就足夠了,二分之一就太多了,吃進過冷庫的葡萄就會肚子疼,而在葡萄藤下新摘下來的葡萄吃上好幾顆也行。比如我中午不能吃得太過飽,過飽就很睏倦想睡,醒來也懵的。

照顧孩子們吃飯,則更需要大人去觀察。孩子平時多少飯量,大概吃多少就開始不專心吃飯,大概吃到什麼程度就差不多飽,這些是我們要心裡有數的。我們可以教孩子們感覺自己飽了還是還想再吃點。孩子突然胃口增強或者減少,則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及時調整飲食。其實,也是我們一直提倡的反饋式喂養。

「不要把生活塞得太滿,才能讓人生更有意義。」這句話是我前幾天看到的,那篇文章寫的是被迫在家一個月,被迫省錢一個,才發現原來需要的並不多,消費少了,在外應酬少了,聚會少了,當生活被按下暫停鍵,能讓人停下來,看清一些事情。

身心也一樣,不要把身心塞得太滿,才能讓健康更長久,在特殊的時期里,好好吃飯,才能真正的提升正氣、預防疾病。願大家都能找到真正的適合自己的吃飯方法。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轉發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哦!關注羊爸爸,教你實用的育兒知識,陪你健康養娃,用中醫的方式健康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UHLEHEBnkjnB-0zEmS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