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有一年,那是很早以前了,我在的單位聖誕節要準備節目,我們幾個姑娘要一起跳一個叫「Nobody」的舞蹈,要穿那種比較緊身的T恤和短裙,原版的舞蹈是由五個韓國明星組合跳的,舞姿青春,靚麗。
上場之前是先進行一段時間的晚宴,晚宴上有很多好吃的東西,我就和平常一樣,以驚人的吃飯速度把美食塞進嘴巴里。當我覺得自己還只是有6分飽的時候,一起跳舞的一個姑娘忽然跟我大聲的說:Sarah,你別再吃了,你看看你的肚子!」
我一低頭,看見緊身T恤包裹著的肚子鼓出來了一個游泳圈,我就很快嘗試收腹,但是無論如何怎麼努力,那個圈還是難以被掩飾。我們的那個所謂的美麗的舞蹈跳完之後,我看到攝影的同事拍到的我們表演的照片------自己的那個水桶肚子和凸出來的腰部,東施效顰式地擺弄著那種嫵媚的舞姿,我簡直不想再看第二眼。
後來學中醫學到中焦的時候,那個畫面是我總是會想到的。
那個游泳圈其實不單純是肉組成的,它裡面一定是有很多氣的,氣堵在那個位置才有可能有一個「有型」的游泳圈。而且只有足夠的肥肉才能成圈,肥肉就是那種白色的,沒有血色的肉,摸上去是冰冰的涼涼的,鬆鬆垮垮的,而瘦肉都是很勁道的,會貼著肌肉的。所以其實肥肉(過多的肥肉)就是那些我們沒有轉化吸收的營養成為了累贅。也就是說,有很多肥肉的人都存在「營養吸收不好」的問題,這就指向了胃腸道的功能,也就是中醫說的中焦的能力。
我在很長久的一段時間裡都有腹脹和便秘的問題,吃下去的東西不能很好地消化,會一直腹脹。因為營養無法被身體吸收,所以即便是腹脹,身體為了要吸收營養還會有強烈的餓的感覺,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已經習慣了脹著的感覺,而且可以具有「同時脹著肚子吃很多東西」的天賦。中醫總結這種情況,有一個詞叫胃強脾弱。胃是來研磨食物的,而脾是來吸收營養的,如果吸收不了,身體還會繼續需要食物,胃口就會很大。
而整個胃腸道對食物的運作,消化,吸收,排泄的過程,中醫會歸為是中焦的工作。
中焦的工作就是吸收並輸送營養
中焦的範圍,有直觀看到的,還有經絡能量上的。如果單純按照解剖學來說,我們的中焦的位置大概就是在橫膈膜以下,肚臍以上的部分。包括了胃,脾,大腸,小腸,肝膽等。簡單的說,中焦主要說的就是消化系統。
像是有人長期的便秘,腹脹,不消化食物的這些表現,我們就可以直接想到是中焦出了問題,因為大便相關的事情,就是整個消化系統的參照物。
那為什麼在消化吸收排泄的過程中會受到阻擾呢?就是一種功能不足,能力不足。中醫把「不足」這件事,稱之為虛,虛的意思是該有的東西沒有,包括物質上的和能力上的。
長期便秘的人的中焦基本上就是虛的,因為能力不足。而這種虛,表現出來的就是中焦的氣血不夠用,或者說氣血的運行速度不好,很慢,無法推動消化工作的進展,所以長期的便秘很多屬於中焦推不動。
當然中焦推不動的人,也很容易遇到阻礙,因為力量不夠,所以那些阻礙就會長期的堆積在中焦,成為痰濕(身體里的一種代謝垃圾),停聚在整個身體里。在表現上,就可能是,肥肉比較多,痰比較多,肚子很大,濕疹很多等等的情況。
長期的垃圾堆積會讓中焦的功能受阻更多,就像是河道中的水流,很細弱,稍微遇到一點垃圾,就會被擋住,長此以往,水流中的垃圾越來越多,水流就會相應的,越來越細弱。
說到中焦總不能離開下焦
單純結構上理解,中焦以上的就是上焦,中焦以下的就是下焦。它們常常是同時在作用的,而且互相影響。
比如說最常見的一個場景:當我們吃的很飽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感覺到有點懶,頭腦迷糊,不想動,想半躺著。這個是中焦正在高速運轉的表現。吃飯的時候,整個身體最忙的地方就是中焦了,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在中焦了,其他的部分的氣血相對來說是處在比較空乏的一個狀態。
對於三焦的關係而言,中焦的角色像是一個能源輸送中心,它會把人體需要的氣血津液送到上焦和下焦去。
脾會將水谷精微輸送到肺部,將那些氣血津液繼續輸送到身體的各個臟腑和器官,到四肢,到筋骨,到眼,耳,鼻,喉,到皮膚等等等等。氣血津液可以濡養身體器官,為身體提供動力。
我觀察過一個服了幾年兵役的朋友。當兵幾年後,雖然還是很瘦,但是體重卻增加了不少,和另一個虛胖的朋友比較,並沒有差多少,這個就是脾所運化的氣血足夠,筋骨和肌肉就會結實。他的頭髮也是黑亮的,指甲也是有光澤的,眼珠很澄澈,皮膚也不油,出汗時也是比較爽利的汗,沒什麼異味。這些說明津液充足,身體通暢。我們就可以推斷,他的中焦的工作做的很不錯,他的身體總是可以輸送氣血和津液去到需要的地方,包括上焦和下焦。
再說到前面提到的我之前的長期便秘,如果要通過便秘的情況來看下焦和上焦的情況也是可以預估的。因為長期的便秘和不消化,中焦無法輸送能量去到下焦,比如說在我身上表現出來的下焦不足就是:所我的注意力常常會很不集中,精神的穩定度不高,而且,在情緒上非常敏感,脆弱,玻璃心,並且我的睡眠常常是有很多夢……
這其中的過程可能是,中焦虛的時間太久,就無法給下焦輸送能量,而下焦因為儲備的能源不足也無法給中焦提供足夠的能源。中焦比較像是數據線用來輸送能源,而下焦就像是充電寶用來儲存能源,給手機充電的時候,數據線會需要充電寶中的電,而另一方面,數據線也需要負責給充電寶進行充電。
在下焦的工作範圍里,包含有對一個人的精神穩定度塑造,一個人的意志,情緒穩定度,活力的塑造,還有身體對待疾病時候的正氣強弱的基礎,比如一個感冒是不是有能力自愈……在物質上可能會包含一個人的骨骼,頭髮,在行為上,則可能會包含一個人的眼神,聲音的薄厚,這個人是不是堅強勇敢,是不是能夠堅持自己的選擇········等等。
說到下焦總會想到上焦
在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睡了一個好覺,就是在補充下焦的能源,我們會發現一個好覺之後,我們第二天的工作會很專注,會有新的創意和點子,或者以前很頭疼的問題忽然想到了解決方案,你的脾氣也忽然在一個好覺之後變的很好,很溫柔,很積極樂觀。在身體表現上,你可能會覺得很輕鬆,走路身輕如燕,而且你可能會覺得你餓了(中焦的啟動了工作狀態,),前一天晚上的口腔潰瘍也沒了,牙齦也不疼了,口乾舌燥的情況也有改善,總之,你可能會在一個好覺之後如沐春風。
如果下焦是我們的充電寶,那上焦就是我們的手機,充電寶有足夠的電,而且數據線沒有問題,這個時候手機就會被充夠足夠的電,就不會卡頓(注意力不集中),就不會死機或者自動關機(頭疼腦脹想睡覺)。
同樣,如果我們嘗試模仿睡覺時候的那種身體狀態,比如我們做一件不動腦的事情的時候,比如打坐,比如畫畫,比如艾灸一個穴位,你啥都不想,那種專注是一种放松的專注,就好像是進入到省電模式,然後就比較容易很快的被充滿電了。很多人說,那個的時候發現口舌是會生津的,其實就是我們在被下焦進行正常的充電了。
上焦顯示病情,中焦輸送物資,下焦是物資中心
在疾病的過程中,上焦中焦三焦還會相互協作,進行戰鬥。
比如在一場風寒感冒中,上焦做的事情就是流鼻涕,讓我們發現鼻涕,發燒,咳嗽的問題,而一個人是不是能夠流鼻涕,能不能發燒,取決於他的中下焦有沒有力量推動這些行為,中醫通常把能夠咳嗽,能夠流鼻涕歸結為是「氣」的運動,氣的工作。下焦把氣送到中焦,中焦把氣血津液(也就是能源)送到上焦去做「咳嗽排痰」「流鼻涕排痰濕」這類的動作。
那麼中醫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就會利用到這個規律。比如我們治療一個風寒感冒,我們可以利用增加下焦能量,比如泡腳,來促進排寒的力度。但是如果這個人泡腳無法排寒的時候,可能他的中焦就是堵著的,能量被卡住了,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把中焦的積滯解開,把路打開,讓能量上去解決問題。
我看過一個醫案是關於一個30歲的人失眠,好幾年,通常我們以為失眠是下焦問題,但是診病的老師卻沒有用一味入下焦的藥,全是調理中焦的藥物。病人吃了這個藥,幾天內放了很多屁,屁放完了之後就老想睡覺,好像要把以前沒睡夠的都補回來。因為中醫老師把脈摸到他中焦淤堵的厲害,而這個失眠就是因為中焦的淤堵,就是把死路打開,讓能量疏通。
還有比較常見的小孩鼻炎的問題,腺樣體的問題,感冒治療不好的問題,如果沒有學過中醫,就總是容易去關注到鼻子,而不是整個身體的能量狀態。如果一個孩子長期有鼻炎,有過敏性的問題,有腺樣體肥大的問題,那麼其實我們就可以考慮他的中焦是不是通的?他的下焦有沒有能量?
孩子們很多反覆的問題大多都是因為中焦。有一些感冒,伴隨著大便黑臭的,或者大便不通,腹脹的,就要考慮要把注意力放在中焦上,另外有一些哮喘的孩子,可能會出現長期睡眠很淺,牙齒有很多齲齒,骨架單薄,長期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狀態不好,尿床,那麼我們就要考慮下焦是不是足的。
說到中下焦長期虛的,最重要的其實已經不是吃藥,而是好好吃,好好睡,好好運動。中藥在一定程度上把身體的狀態調整過來,但是如果沒有調整生活方式,那麼問題就還是會回來。
說到生活就一定會想到吃,睡覺,運動。這些非常重要,生活,身體,精神永遠都是一體的。
比如我們看到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吃的東西不對導致生病。你吃下去的食物是不是能被吸收,是需要每天做觀察的。比如說你喝了一杯牛奶,隨後你覺得那天的午睡睡的非常沉,甚至醒不來,你努力的醒過來之後發現頭昏腦漲,而且如果下午出門的時候,忘記關車窗,到了晚上你就會睡不好,第二天你會感覺到怕冷,甚至開始打噴嚏……然後你這個感冒導致你的工作狀態不好,因為領導給的壓力很大所以你根本沒有時間去處理這個感冒,導致整個感冒的過程非常非常長,慢慢的,你越來越睡不好……這個過程就是中焦受到影響之後阻礙了上焦的對邪氣的抵抗能力,發生的感冒。
但是如果你可以知道,你並不適合在那個時間裡喝牛奶。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對自己的胃口,吃什麼東西舒服,什麼東西不舒服,食物的性味,食物的作用,什麼時候吃什麼,什麼時候不吃什麼,吃了什麼會睡不著,吃了什麼會肚子脹,等等的自己的消化能力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當然生活不僅僅如此,如果要從下焦的保養來說,我們還需要關注到自己的精神狀態,什麼時候會過度緊張,什麼情況會不想睡覺,什麼人會讓我們生氣,什麼事情會讓我們焦慮,我們特別貪求什麼東西?我們特別執著於什麼東西?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成一個什麼樣的人,等等等等。
所以我們常常說我們學中醫,其實只是在學習如何生活。在這裡,根據我這些年不算成功的保養經驗,我想建議朋友們的是:無論是食物,起居,情緒等等,就是找到世界和自然的節律,然後量力而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Thgr1HABgx9BqZZIKXs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