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棟:仲景經方學術源流及臨床辨治特點 | 山海精舍

2019-07-09     經方學堂

經方越來越被推崇,然而拜倒在經方魅力之下的你,是否知道經方從經驗之方,圓融到經典之方都經...

​​導 讀

經方越來越被推崇,然而拜倒在經方魅力之下的你,是否知道經方從經驗之方,圓融到經典之方都經歷了什麼嗎?是否知道醫聖仲景的理論體系淵源在何處?仲景獨特的三陰三陽學術體系又是如何形成的?

圍繞上述疑問,許家棟老師在《仲景經方學術源流及臨床辨治特點》為主題的學術講座中,為我們細細講述了仲景及其學術體系那精妙絕倫的「故事」。

講稿實錄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非常高興和榮幸來到廣州中醫藥大學,來到這樣一所聲名遠播、非常優秀的中醫藥高等學府,跟大家彙報、交流我對《傷寒》、《金匱》經典經方的一些研究心得和臨床案例,希望大家多多指教。謝謝大家!

一、方源湯液,法出扁鵲

現在很多中醫人,包括一些愛好者,對經方都有一種既愛又恨的感覺。

愛,是因為它是我們的醫聖張仲景,在中醫的一個巔峰狀態下,圓融出的一門法度森嚴的中醫學說,影響了中醫發展史一千多年。

恨,是覺得總是找不到思維和方法來研究、學習、解讀和應用它,達不到「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境界。

那麼怎麼樣才能夠更接近仲景的角度去解讀和使用經方呢?我希望今天晚上這個課程能給大家帶來啟發。

《漢書·藝文志》對經方的定義是這樣的,「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通閉解結,反之於平」,這是它對經方的定義,也是我們研究和解讀經方,並且打開經方神秘之門的一把鑰匙。

它後邊有一段話,「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這是在古籍中記載的「中醫」名詞,卻不是我們現在「中醫」的含義,那個「中醫」是指中等水平的醫生。

我們今天晚上就從仲景學術的緣由來學習經方,探討他是從什麼方式、什麼樣的法門去切入到這樣一門法度森嚴的學術當中。


扁鵲

據我個人的了解,仲景的方是來源於《湯液經法》,因為歷史記載張仲景是「學醫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謂,識用精微過其師」,也就是說張仲景是跟著本地的一個醫生—張伯祖先生來學醫的。

張伯祖老先生的教科書是整個漢代,及漢代之前流行於市面的一種主要的醫家學習的經典。但是後一段話不好理解,為什麼說「時人謂,識用精微過其師」呢?

其實跟老師學,一般的情況下,學生不會非常快地超過老師,這得有一個過程,有一個積澱。既然仲景有超越老師的方法,那肯定是在某些方面有一種不是老師教書範圍之內的方法。

後來我讀到《傷寒》的序言,開篇是這麼說的,「余每攬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原來仲景老先生雖然學的是《湯液經法》,用的理法體系卻是赫赫有名的扁鵲先生的。

那麼扁鵲先生有什麼樣的才華和體系讓仲景這麼折服呢?

《史記》中記載了扁鵲先生的兩個醫案,第一個醫案是治虢國太子的屍厥,第二個醫案是扁鵲見齊桓公。這兩個醫案都非常典型地詮釋了扁鵲的表里觀。

比如說扁鵲見齊桓公,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醫案,剛開始說「君有疾在腠理」,第二次說「君有疾在血脈」,第三次說「君有疾在腸胃」,最後說「君有疾在骨髓」。

後面的一段話特別重要——「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就是說當邪氣處在皮表,最淺的一層時,可以通過洗熱水澡、泡點熱水,或者做做運動,發發汗,潤潤肺就治好;

「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邪氣在稍微深一層的話,不是洗熱水澡能好了,要用銀針、砭石,包括刮痧這類方法去治療;

「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到了臟腑的話就得用湯藥去蕩滌;

「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到了最深的部位,即使司命之神過來也沒得救了。這段話非常客觀地影響了仲景的學術體系。


我讀了《傷寒論》之後發現,當病在最淺的時候,可以發汗,可以服熱湯,比如說五苓散證,太陽與太陰合併的水逆病,最開始不吃藥,怎麼辦呢?

「多飲暖水,汗出愈」;在血脈,比如說《金匱》的黃芪桂枝五物湯的血痹,在最淺的一層有血痹的話,其實不用藥,「針以陽氣」即可,這裡非常圓滿和客觀地表現了扁鵲體系對仲景體系的影響;

「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腸胃是臟腑裡面的代名詞,當病在裡面的時候,仲景先生就用湯藥、散劑,包括是一些煮散來治療,酒醪就是湯劑的代名詞。

我們來看「醫」的古寫,下面是一個酒的酉字,當然也有寫巫的,這是古代的一些曆法,因為過去講醫和巫是相通的,現代也有把巫醫叫做心理醫生的說法。

在仲景的學術體系中,有可治,有可愈,有不治,有誤治,有難治,有死證,非常客觀地表現出對扁鵲學術體系的還原,所以才在《傷寒論》的序言中嘆扁鵲先生的才秀,他汲取了扁鵲先生的學術體系,又結合到《湯液經法》的方子中,才使《傷寒》經方橫空出世,影響了我們中醫一千多年。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過去的時候,經方的學術水平並不高,它的臨床效果也是在有無之間。

西晉的《世說新語·術解篇》裡邊有一段話講到「悉焚經方」,就是說有一個人原來是當官的,後來給人看看病,但是事務繁忙,所以一般不給人看。後來一個手下小吏的母親得病,這個小吏跪求他給自己母親開方,他答應了。但是因此更覺得當醫生真是太煩惱了,所以回家就把經方書全燒了。

如果一個學術非常圓融的話,沒有人會不去珍惜。但如果它只是處在一個不達圓滿的理法層面,只是一種經驗方法,療效時有時無的話,人們是不太會去珍惜的。所以說當時經方的歷史地位如何?我們現在處在一個非常好的時代,能收集到海量的信息,看到很多的出土文物,包括海外回歸的一些古籍。

比如,我們能看到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就記錄了比較原始的經方,就是很簡單的前面有幾個症狀,後面出幾個藥,完全達不到一個理法層面,而是對病對症用藥,這當然不是我們現在醫生應該有的層次。還有一些武威漢簡的記錄也是類似的。

關於經方的起源,比較公認的說法是起源於《神農本草經》,裡面的藥組合成方子,然後形成經方。


張仲景

皇甫謐是西晉的人,他與仲景生活的年代是幾十年的距離,可以說他對仲景的論述是非常明確的,他曾說過「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仲景也的確是應了他這句話,並且不只是繼承,還形成了體系。

為什麼張仲景先生能夠成為一代醫聖?這肯定是有原因的。

在整個漢代、魏晉時期,人們的首選是做官,以實現人生的政治抱負。在漢代的時候流行著一種識人之術,有些人可以根據一個人的氣質、相貌來推斷其大體發展方向。

比如東漢名士何顒就會這個識人之術。張仲景在十四五歲時,人生比較迷茫,就去找何顒先生算了一下他的人生方向,何顒先生也非常直接客觀地打擊了一下仲景:「子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意思是「這個思維還是比較縝密的,但你不適合做官,最多是個好醫生吧」。

仲景先生備受打擊,徹底地放棄了對仕途的幻想,老老實實地回家學醫去了。當然,我們得感謝何顒先生,如果當時何顒先生說「你很有希望當官的,去試試」,那我們就沒有仲景這樣非常寶貴的學術體系了。

前面講過,經方是一個經驗之方,要對病對症狀的。在漢代之前,經方是有十一家的,有《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風寒熱十六病方》、《泰始黃帝扁鵲俞跗方》、《五藏傷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藏狂顛病方》、《金瘡瘲瘛方》、《婦女嬰兒方》、《湯液經法》、《神農黃帝食禁》。

如果按照我們現在著書的習慣去認識的話,經方十一家應該是按照出現的先後順序來記載的。

比方說,剛開始是《五藏六府痹》,這個「痹」過去是閉塞不通的意思,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疼痛的痹證;然後是《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疝」也不是我們現在說的疝氣,而是一種腹生痛; 《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中的「癉」也不是我們現在說的黃疸,而是指谷癉、女勞癉等等,包含的範圍很廣。

這些有規律性的疾病譜慢慢地形成到《湯液經法》這裡,因此才說《湯液經法》是經驗之方的水平,是經方,所以後面沒得寫了,只有《神農黃帝食禁》。仲景先生的選擇非常英明,他直接學了最高端的《湯液經法》。

還有一段話對我們考證仲景的學術特別有用,見於《輔行訣》中。《輔行訣》是陶弘景入山修道時帶的其中一本醫書,為了自己修道,有醫書會更方便調理身體。古人修道是真實存在的一種現象。

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中醫體系發展分為四種:第一是醫經體系,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以《靈樞》為代表的真經;第二是經方體系,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傷寒》;第三是房中術體系,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長沙馬王堆的《天下至道談》這類等,當然《黃帝內經》也有論及;第四就是神仙學,就是《黃帝內經》開篇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昔在黃帝,生而神靈」這種。

這是整個中華民族以道家為代表的思維體系的一張具體示現。修道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修的,並不是想學就學,因為並不是都骨骼驚奇,適合修道。那麼為什麼陶弘景修道的時候要帶上《輔行訣》呢?我們說過修道不是每個人都能修成的,一般的人如果身體有病,還能做神仙嗎?

當然這個神仙並不是我們說的在天上飛升的神仙。比如說電視劇琅琊榜裡面的梅盟主,可以非常輕易地可以顛覆一個政權,可以按照喜好去選擇一個政權的角色,這就是一種神仙了。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實現生命價值,這就是神仙。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骨骼驚奇,所以生病了還是需要經方來治病,再繼續修道。當然,這不是我們要探討的,我們要探討的是怎麼樣把病人變成平人。

陶弘景說:「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汜、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於規矩也。」

這段話是說在漢末西晉的年代,有很多名醫大家都是用《湯液經法》演化出自己的體系。很多都不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佼佼者就是我們的醫聖,張仲景先生,就是後面這段話,「外感天行,經方之藥,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咸尊奉之」。

當然,原書經過了傳抄,張大昌先生也增補了兩個方,一個是騰蛇湯,一個是勾陳湯,還有一個六神湯,原來是四神湯的。也就是說仲景的學術體系包含了陰陽二旦體系,正是這個陰陽二旦體系順利地把經驗之方圓融升華到一種經典之方——放之四海而皆準,有法有方,法度森嚴,才使我們的中醫學術有這麼強大的生命力。

仲景先生講陰陽,講平衡,分陰旦、陽旦,《傷寒論》中說「凡病,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對陰陽關係的認識是仲景學術的特點,下面我們詳細地了解一下。


《傷寒論》序

二、仲景三陰三陽辨證體系的創立

仲景體系來源於扁鵲,在扁鵲的陰陽二分法基礎上,加入了一個「半」的概念,才形成了一個三陰三陽的體系。仲景非常折服於扁鵲的表里觀,所以將扁鵲的表里觀加到《湯液經法》的方子上,創造了《傷寒》的體系。

扁鵲行醫的特點是病分表里、治法迥異、表輕里重、里深易死。扁鵲見齊桓公的故事是扁鵲具體理法的體現,再講一下扁鵲治虢國太子屍厥病的故事,屍厥病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猝死。過去的國有可能是我們現在的幾個縣城大,太子患屍厥,整個國家都陷入一種混亂。

扁鵲想去給虢國太子治療,當時的中庶子,也就是皇宮中的服務人員,覺得這不現實,太子都死了半天了,你還能救他?中庶子不相信扁鵲,扁鵲就說了一段話,「言病之所在,聞病之陽,論得其陰;聞病之陰,論得其陽。病應見於大表,不出千里,決者至眾,不可曲止也」,就是說我只要聽說這個人的症狀,看到表現,我就知道該怎麼治,太子的症狀表現非常明顯,只要不是隔我千里之外,我會有很多方法診斷。

中庶子被扁鵲打動以後,就讓扁鵲去給虢國太子治療,那他用了什麼方法呢?「扁鵲乃使弟子子陽礪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三陽五會就是我們現在的百會穴,古時修道的人經常有這樣的狀態,叫三花聚頂,五氣來朝,所以百會也叫三陽五會。

治療過了一會兒太子就醒了,然後扁鵲「乃使子豹為五分之熨,以八減之齊和煮之,以更熨兩脅下。太子起坐,更適陰陽,但服湯,旬而復故」。大家發現沒有?「在肌腠,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那屍厥病其實是不是表病啊?

這個理法直接應和仲景先生,《金匱要略》有一個方子叫還魂湯,是治療中惡猝死的。只不過春秋時代的屍厥,到了漢代叫猝死,或者叫中惡。還魂湯就是麻黃、甘草、杏仁三味藥,辛甘發散為陽,卻能治猝死病,為什麼?因為他繼承了扁鵲先生的學術思想,仲景是善於用藥,用藥也能達到扁鵲用針的療效。

既然是仲景學扁鵲,那麼為什麼不把扁鵲叫醫聖,而把仲景叫醫聖呢?因為扁鵲使用的是陰陽二分法,他把人身份為表和里,但是卻沒有分出「半」來,他的體系雖然有開拓性,但是沒有圓融起來。

扁鵲是一個仲景非常崇尚的學術的開拓者,而仲景是一個學術的圓滿者,所以仲景被我們後世尊為醫聖,因為他是有方有法,會用藥的。那仲景在扁鵲的基礎上做了什麼樣的突破,才使得我們中醫有法有方,圓融起來呢?

那就是在表里的陰陽上加了一個半的陰陽的概念,這就有我們講的六經病。什麼是六經病?三陰三陽病,表的陰陽有太陽病、少陰病,里的陰陽有陽明病、太陰病,還有半的陰陽,也就是少陽病和厥陰病。


是什麼樣的狀況或者症候群迫使仲景先生要加上一個「半」呢?我們在《傷寒論》中找到了一個說明——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這個條文就能體現出陰陽二分法的局限性。我們用陰陽二分法來看一下,這個患者既有陰的表證,也就是我們說的少陰病 「微惡寒,手足冷」;又有陽的表證——太陽病「頭汗出」。

我們大家讀《傷寒論》能發現一個規律,凡是「但頭汗出」的都是病在陽,沒有病在陰的。同時這裡有陰的里證——太陰病的「心下滿,脈細,口不欲食」,還有陽的里證——陽明病的「大便硬」。

這種情況下運用二分法,既有陰的表,陽的表,又有陰的里、陽的里,怎麼去界定?怎麼去治療?陰的里證的話需要去溫里,陽的里證我需要去清下,這不是矛盾嗎?

發生這種情況的基礎是因為血弱氣盡,腠理開,然後陽氣、津液衰微了,發生了「陽微結」。「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這句話就排除了是單純的少陰病、太陰病、太陽病和陽明病,仲景自己先否定了,他用一個半陰陽來解決了這個問題。這裡是一個半陰半陽的問題,部位是半表半里,所以說「必有表,復有里也」。

我們再看小柴胡湯這張方,既有生薑和柴胡辛溫發散太陽郁滯的表邪,又有生薑、人參、甘草、大棗來辛溫發散少陰的表邪,因為少陰病是津血虛寒病,津血虛寒而有表那肯定要補津血。既有陽明病,需要清瀉熱的黃芩配柴胡,苦寒清熱,又有溫化太陰濕土的小半夏湯和生薑半夏湯,既溫又清,既發散又溫補,合起來以後出現了一張和解表里,保胃氣存津液,治療三陰三陽中「半病」的基礎方。

為什麼會選擇柴胡呢?因為在《神農本草經》中,有推陳致新作用的藥就兩味,一個是柴胡,一個是大黃,但是大黃苦瀉,完全是治里病的,而柴胡雖然苦瀉,但是氣平,清輕升散,它的氣是輕清的。我們中藥是講氣性的,味苦平降,氣是清新升華的,搭配上生薑正好能辛溫發散。

直到這個時候,我們《傷寒》體系的理法才建立起來,也就是三陰三陽的六病辨證體系,也可以叫六經辨證體系——陽之表病是太陽,陽之里病是陽明,陽之半病是少陽;陰之表病是少陰,陰之里病是太陰,陰之半病是厥陰。

難道仲景先生建立了一個半陰陽的概念就可以被稱為醫聖了嗎?好像這樣的貢獻還不夠。還有什麼核心的突破使仲景能夠脫穎而出,成為我們歷代中醫所推崇的至聖先師呢?仲景的體系用的是典型的表里觀,他把表里觀用到了極致,不但確立了三陰三陽,而且他在表證上又做了很多補充,因此《傷寒論》簡而言之也可以稱之為「表論」。


三、仲景體系中的發病、病傳、病解規律

1.六病皆有中風

所有的邪氣都是從表入里的,怎麼去治療?仲景通過各種方法,讓里邪出表,讓陰病轉陽,才能達到人體陰陽自和的目的。大家會問,里病怎麼去解表?里病應該是治里,表病解表。里病也可以解表嗎?

如果不能理解的話,那學的就不是仲景體系了。里病也可以解表,為什麼這麼講呢?

當表里合病,而以表病為所急所苦的時候,有一種法度叫中風,這種法度能夠非常完美地解決里病兼表,而以表病為所急所苦的一種治法。

在《傷寒論》中,傷寒只見於太陽病的麻黃湯證,和少陰病的麻黃附子甘草湯證。但是,在條文當中明確有記載「中風」的,六經病都有中風。

寒主收引,寒性凝滯,它會侵入到我們肌表,而風邪不一樣,風邪可以到臟腑,可以由表入里,表里相互打通。「中」這個字在古代就是箭射在靶子上的意思,中風就是表邪穿透了我們的身體,進入到里的位置,所以說很多邪氣都是以風邪為主的,比如濕邪,濕性粘滯,本來進不去,因為有風才能入里。

《金匱要略》有一篇叫做《五臟風寒積聚篇》,古人喜歡用簡文,五臟風寒積聚不是說五臟只有風寒,還有風濕、燥、火,全是風帶進去的。

經過研究我們發現,仲景的學術體系特點是首辨表里,尤重表證。《傷寒論》中,中風最能代表人體表里合病的特點。寒性凝滯收引,羈絆百骸而困表,而風性開泄善行,洞開肌腠而入里,所以說六病都有中風,但只有太陽的麻黃湯證和少陰病的麻黃附子甘草湯證為傷寒。單純的傷寒是有表證,無里證。

我們看條文,302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汗也」,這個條文有點意思。我是2013年開始教學的,剛開始我給大家解讀這個條文的時候,我告訴大家,如果根據仲景的醫經理論來考證的話,這裡邊應該落了一個「里」字,應該是「二三日無里證」。

發汗代表有表證,既然有表證,沒有里證,那就可以發汗。後來我買了一本書,叫《聖濟總錄》,有一卷叫傷寒門,記錄的這條條文也是有「里」字的,當時覺得非常巧,對自己的這種解讀就更滿意了。

這樣的寫法還有很多。我們看到的《傷寒論》是經過宋代臣工們整理的,它並不是仲景的原著,還有很多遺落在《小品方》、《千金方》、《外台秘要》、《醫心方》,包括《聖濟總錄》、《太平聖惠方》等等宋以前的醫學著作中。

我講的《聖濟總錄》是宋代的皇帝親自下令,讓自己的臣工寫的。因為是林億他們整理的《傷寒論》,在林億的任職範疇之內,他整理了宋版,他認為不是仲景體系的一些東西,但是扔掉太可惜了,就被收錄到了《聖濟總錄》和《太平聖惠方》。他認為沒用的東西,後來我們一看,其實非常有用。大家以後如果想研修《傷寒》的話,剛才我講的幾本書大家可以瀏覽一下。

太陽傷寒是建立於35條和46條上(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46條: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都是談表證。


而中風是什麼概念?

中風是表病或者以表證為主的所苦,卻轉到里證,或者是里病兼表邪,而反以表證為主的所苦,這就是嚴謹的中風的概念。

所以我曾經在講課的時候說過,研讀《傷寒論》,我們最多讀到的是《傷寒論》的關鍵名詞。凡是有「傷寒」這兩個字的,表述之意有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有表證,有表邪,比如說麻黃湯證;第二層面有表證,無表邪,比如說苓桂術甘湯證;第三個層面外證,比如說29條的甘草乾薑湯證。

凡是有「中風」的,都是表里同病,而以表為所急所苦。這就是我們讀傷寒和中風的密碼,大家帶著這樣的思路去讀的話,你會發現,《傷寒論》容易理解得多。

下面講的條文就是我們在《傷寒論》中找到的,有嚴謹記錄「中風」二字的六病的條文,比如說

12條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

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89條「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

則腹滿小便難也」;

264條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274條「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脈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

290條「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327條「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是不是六病都有中風?這就是仲景的學術體系,對扁鵲陰陽二分法的第二次創作,表證再拆,加入中風概念,這就完全不一樣了。

在扁鵲的時候表就是表,里就是里,而到了仲景,不但有「半」,而且還打通了表里,有中風的概念,使表里關係可以非常圓融地體現出來,人的表病入里後難道就沒關係了嗎?可以有。里病和表有沒有關係?可以有。那這種情況怎麼辦?用中風的概念去辨證。

2.從津液疏布角度:衛強為傷寒,衛緩為中風

在津液疏布的角度上,我們說一部《傷寒論》就是一部津液大論,它用津液的疏布離合來詮釋和揭示人體的正邪關係。

既然是津液大論的話,六病如何落實到津液上?傷寒、中風要如何解讀呢?那就是衛強為傷寒,衛緩為中風。津液絕對有餘的是衛強,津血、衛氣、營熱在表,出現了發熱、惡寒、身體疼痛,那就是傷寒。

津液相對有餘為衛緩,衛緩則為中風,雖然也是有表的現象,比如身體疼痛。緩是減少的意思,強是強大的意思,過於強大,過猶不及是病,過度減緩也是病。津液相對有餘或絕對不足叫衛緩,為中風。

任何一個概念的提出和明確,都要做到「無一字無來歷,無一字無出處」,在《金匱·中風歷節病》中,有「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兩句。

這個脈緊,特別是浮緊,是津血凝滯,留積有餘在表所致。而衛緩呢?衛緩為亡血,這個「亡」在古代是減少的意思,而不是說沒有,就比如說「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亡陽也,不可發汗,以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這個「亡陽」是陽沒有了嗎?不是的,是陽削弱了,減少了。所以亡血是血削弱了,減少了,並不是沒有了。

學古人的書必須要回到當時的語言環境去理解。我們研讀經典的時候就會發現他的語言環境、內涵和我們現在的都不一樣,用我們現在的語言結構去認識和解釋的話是行不通的。

中風是以表為所急所苦,是津血凝滯在表,它並不是津血的絕對有餘,而是營血不足才凝滯的。《金匱·婦人產後病》也有講「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

在《傷寒論》中,95條「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因此很多人認為桂枝湯是太陽篇的開首第一方,是太陽篇的代表方,其實是不對的,真正能代表太陽病特點的是麻黃湯,因為它是絕對的津血有餘而在表

而桂枝湯呢?是津血不足,營陰出外了,營是幹什麼的?營是伴隨血脈而循行的,「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它既然在脈中,還是表嗎?是里了。所以說到了中風病,其實就是表里合病了,而桂枝湯就絕對不是一個解表的方子了,而是建立在生薑甘草湯的基礎上去解表的,但因為當時衛不虛,所以不需要用人參,其它都是一樣的。

因為傷寒是衛氣津液過強,絕對有餘在表,那麼治法應該泄津液而解表,所以應該用苦瀉的麻黃。比如說麻黃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這一類的方子,陽的表就是麻黃湯,陰的表就是麻黃附子甘草湯;

而中風是衛氣津液相對有餘或絕對不足,它的治法是補津液而解表。它們的治法剛好是相反的,一補一瀉,但都是解表的。方子有桂枝湯,桂枝加附子湯這一類,以甘溫的桂枝為主,補津液而發汗解表。

我們讀《本經》的時候會發現,麻黃的性味是苦溫的,而桂枝的性味是辛甘溫的,辛甘溫是補益的,所以說桂枝湯是補益為主,小孩子也能接受。

3.疾病痊癒規律:里邪出表,陰病轉陽

在概念的認識上,我們大家都了解了。那麼在疾病的痊癒問題上,《傷寒論》又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和垂範呢?那就是疾病的痊癒有里邪出表、陰病轉陽的規律,用中風的概念就可以去詮釋疾病痊癒的規律。

大家看三陰病,都是得陽脈、浮脈轉愈,比如說太陰中風的274條,「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長脈是陽脈,脈微澀是陰脈。少陰篇的290條「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厥陰篇的327條「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都是寫明了有中風,得陽脈而愈。

《傷寒論·辨脈法》裡面告訴我們,「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所以說陰病得陽脈,如浮脈、長脈、實脈就有生機,就要向愈。陽病見陰脈者死,如果說是表病、熱病、實病,反而脈要沉下去了,這個病就要往裡傳,有發生危險的現象。當然,這個我們之前講過,古人的表達和我們不一樣,他的死是重病的意思,和現代說的死不一樣。

繼續用《傷寒論》原文來解讀疾病痊癒的兩個概念。為什麼說里邪出表是六病痊癒的規律?在《金匱要略·水氣病》中,水氣病轉表證中風或痒疹而解。

他是這麼說的,「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癢是風邪的代名詞,這個現象在臨床上特別常見,每天都可以遇到。

因為我們是非常嚴謹地去使用經方治療臨床,我的臨床是原方原量不加不減,去使用這個方。很多患者的痊癒過程就會有這種現象,我每次見到患者這樣的表現,我就很開心,好了,里邪出表了。

那麼後面一句話,「久為痂癩」,你看到癢知道病快好了,但是結束了嗎?沒有。你還得給病人治療,怎麼治療?「癢為泄風」,風邪是耗散津液的,也就提醒我們,病人身體癢的時候,要補津液來解表,你如果還瀉的話,還是治里、利小便的話,就會「久為痂癩」,津液被耗傷,皮膚甲錯了。

這提示我們,病有相對的規律和現象,我們要用相應的辨證方法。「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這個層面屬於風水,什麼叫風水,怎麼去理解?

我告訴大家一個公式,中風+溢飲=風水。什麼叫溢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這就結了。

經過研究發現,六病痊癒是里邪出表的過程,最常見的出表的方式是從太陰中風開始的。太陰病是一個雜病的集中營,我們形成一個觀點,叫做太陰為雜病之藪,藪的意思是充滿水草的大河澤。

因為太陰病最能集中表現雜病里邪出表的過程,最能代表里邪出表的病是太陰病,最能代表里邪出表的病機是太陰中風,所以說太陰中風是整個《傷寒》和《金匱》里邪出表的一個靈魂。

太陰中風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邪風虛熱,第二層面是水飲血痹,第三層面是風水黃汗。這個非常常用,臨床基本每天都要用到,我曾經半開玩笑跟朋友說,我每天上班之前要默念三句話,邪風虛熱,水飲血痹,風水黃汗,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都是里邪出表的概念,掌握了能有助於在臨床中把握戰機和方法。我剛才講太陰中風是《傷寒》和《金匱》的靈魂,那麼我們就可以用太陰中風把所有的病串起來。太陰為雜病之藪,可以說一部《金匱要略》都是太陰病的闡釋。

太陰為雜病之藪,而少陰是死證之門。扁鵲的體系有表輕里重,里深易死之說,那太陰病也應該有死證啊,但是整個太陰篇卻沒有一個死證。而少陰病不是表嗎?應該死不了人啊。但是少陰病的死證比比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在仲景的體系中,他的臨床觀以及中風的概念客觀而具體地解釋了人體表里的關係、津液的輸布和陰陽的狀態。

他認為陰陽是要合闔相抱狀態,若陰陽離絕,就是要脫陽而死的。我們都知道臨終的患者常常有面紅如妝,這是陰陽離決的一個表現。如果發現重病患者突然興奮起來了,覺得自己好起來了,比如說消化系統病患者,突然變得能吃能說,那多半是臨終狀態了。

當然,少陰也分層次。最淺一層為少陰之表,有表證。到三陰合病,可能會死。到後期就是戴陽證,脫陽而死的階段。

大家可以把這些概念記錄下來,以後在解讀《傷寒論》的過程中,帶著這個思路,去看一下是不是有這麼一種現象:太陰病雜病之藪,少陰病死證之門。

黃汗病是太陰中風的第三個層面,如果病傳到陽明的話,會發生黃疸病。那黃疸病要怎麼治療?出一身黃汗就會好,有證據嗎?有。

《金匱要略.黃疸》言「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陽明水熱鬱結,利小便是常規的治療。「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前面說了黃疸是太陰中風入里,是陽明太陰合病,而以陽明為主的病證,當里邪出表,脈浮的時候,就不要利小便了,而要發汗,用普濟飲解表的的方式發汗,而補津液是治療什麼法度的?治療中風的。


這裡給大家講一個我的病案。

一個胰腺癌的患者,剛開始來看的時候,有黃疸、腹水,身形特別消瘦。診斷為陽明水熱病,加上氣滯,我們給他用了一個枳實梔子豉湯,吃這個藥十幾副以後黃疸和腹水全部都退了,效果特別理想。

到現在有將近3年了,患者現在病情還是比較緩和的。他大概每年發生一次黃疸,每次都是春節前後,吃多了肉誘發。

第一次患病用的是枳實梔子豉湯,第二次用的是茵陳五苓散,第三次用的是小柴胡湯,第四次發黃疸的時候用的是黃芪建中湯。那我們看這個規律,第一次用了枳實梔子豉湯,診斷是陽明水熱病,陽明太陰合病,以陽明為主;第二次用了茵陳五苓散,還是水熱病,但是你發現沒有,這時候有出表的現象,有中風的現象了;第三次的時候,用的小柴胡湯,半表里了;第四次的時候,用的是黃芪建中湯,直接出表。

按照我們臨床來看的話,這個人的病是越來越淺。我們的竅門就在於桂枝加黃芪湯。黃芪建中湯就是桂枝加黃芪湯,再加上飴糖,當然芍藥是倍量的,黃芪是減量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桂枝加黃芪湯中黃芪是八兩,其實是不對的,我們考證黃芪應是五兩。這個患者本來是桂枝加黃芪湯證的黃疸,但是因為病人邪重,不能用大量發散的藥,桂枝辛散,黃芪也是升散,所以加了芍藥和飴糖緩中。

在仲景的條文中,桂枝加黃芪湯治療黃疸,患者可能是新病,沒有長時間的消耗。現在這個患者有三年的胰腺癌病史,消耗不少,所以說方子量有差異,但是理法上是完全一致的。

太陰病的血痹,除了可以用黃芪桂枝五物湯這種辛溫祛寒的方子,當病情比較輕的時候,還有一種方法——引針開泄解表,就是「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金匱》原文「血痹之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得血痹病,一般是什麼人?

在這裡我插一句,其實經過我們考證,不但我們現在讀的《傷寒論》是宋人整理的,在沒有經過宋代人整理前的《傷寒論》,也不是張仲景自己寫的,而是和《論語》這樣的書一樣,是仲景的學生記錄了仲景的醫案和臨床的過程。

因為古人開診一般不喜歡寫東西,有弟子呆在旁邊記錄,留到後世為珍本。所以《傷寒論》中也有很多「問曰」、「師曰」,比如75條「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這種栩栩如生的臨床診療過程的描述,肯定是弟子在旁邊看到記錄的。所以《傷寒論》是不是仲景自己寫的?不是!那它能不能反映張仲景的精神?能!

繼續分析,得血痹的是什麼人呢?尊榮人,說白了就是平時不太活動的人。這種人有什麼特點啊?腠理疏鬆,容易感受外邪。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入,在家裡養尊處優,就像溫室花朵一樣,特別容易感受外邪。

「骨弱肌膚盛」不是病人骨弱的意思,而是說尊榮人不活動,一般都是胖人,裡頭虧虛,肌表有水濕。骨和肌膚比較的話,骨是里,肌膚為表,裡面是弱的,是基礎,外面肌膚是冷的,有水濕。肌膚盛是說肌表有水濕,胖人多是痰濕體質的。骨弱肌膚盛,不出去就不要緊,是吧。

但是這患者偏偏有一次,要陪一個重要的客人走一走,活動活動。不得了,結果出點小汗,受點微風,就血痹了。這個「臥不時動搖」,有很多人是誤解的。

我的理解是,這個人因為養尊處優,老是躺著,也不經常起來活動,完全沒有健康生活的概念,比如華佗的五禽戲,他也不練。有了病變以後肢體就麻木不用了,脈象表現是脈微澀。脈微者,營血虛弱。脈澀,有邪氣稽留。血虛中風的病機表現在寸口、關上小緊,緊表示還有寒邪。所以說中風並不一定只有風,可能風寒濕都有,那麼怎麼治療?

這個太簡單了,扁鵲先生告訴我們,「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我們現在用這句話可以解決很多病。針灸很神奇,但是你會發現用針灸治病,有表的層面才可以,如果完全是里病,見效就不太容易。

在前面講過了太陰病死不了人,什麼病會死人?少陰病。還有一種是太陰合病,見於厥陰篇。看下面的一串經文。

331條,「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厥是厥冷的意思。先受了寒而下利,之後他熱起來了,陰病轉陽,病就好了。但是寒邪出來的時候,還要拉肚子。

341條,「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寒少熱多就是陰病轉陽,病就會好,就是這麼簡單。

342條,「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這都不需要我們解釋,寒多熱少,陽氣退了,陽病轉陰,往陰走了,往虛走了,往寒走了,那就要病進了。所以說我們要善於去發掘,去踐行,古人誠不我欺。

360條,「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這講了寒病、飲病、里病、虛病,如果出現微微發熱或者口渴的現象,不要緊,這個病要好。你可以讓病人不要怕,讓他多喝暖水,這有可能是在五苓散症候群範圍之內。

361條,「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緊則為寒,這裡代表了陰病還沒有轉陽。如果微熱汗出的話,病就要好了。這就是排病反應,一定要分析陰陽的規律去確定這是不是排病反應。陰病轉陽可能有微熱、口渴、咽乾的表現,比如說小青龍湯證「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366條,「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我們現在的醫學教科書解釋「下利清谷」,認為清是清水的清。這種解釋不嚴謹,為什麼這麼說呢?

「清谷」會讓我們望文生義,就是清冷的,清澈的,水谷不化的一種現象。但其實仲景的本義不是這樣的,清是圊,廁所的意思。因為古人比較文雅,不喜歡用這些我們看起來髒兮兮的詞,所以上廁所叫清谷,下利清谷就是說老是跑廁所,拉肚子,並不是清澈的意思。

當病人下利,即有寒病、里病,虛病之時,當他出現熱象,如「面少赤,身微熱」,你可以讓病人再稍稍喝點熱水,或運動再強一點,病人就會「郁冒汗出而解」。即便是腹瀉這種里病,仲景也是讓他從太陰中風而解。

後面這句話是舉例子,如果患者出現了微厥,就是病還要繼續往裡走。病往裡走到一個程度就可能出現下虛。若下焦虛寒不能制水,小便白的話,病人就有戴陽證的危險。

這也是《傷寒論》的282條講的(282條: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小便白),現在這個角度主要是講里邪出表的過程,不是講戴陽,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就行了。

四、病案分享

1.初診

我講一個醫案。

患者大肉已脫,形銷骨立,人瘦不堪,那麼經過我們用里邪出表,陰病轉陽的方案終於讓她變回常人。

按照我們診斷學的話,大肉已脫,大骨已現,是不可治的。一個女性患者,初診日期是2016年11月13日,主訴是嚴重腹瀉半年,消瘦。

患者因為生育半年以後腹瀉導致消瘦,這當中服用了大量的附子劑,腹瀉未減,而體重嚴重降跌,身高1米68的人,從90斤暴跌到69斤,挺高的一個人。

多方治療無效後到我這,刻診是嚴重消瘦,骨瘦如柴,大肉已脫,形銷骨立,面色恍白,大便泡沫狀或稀便,有粘液,日一行,極度惡寒,出門都要帶冬衣保暖,不管什麼季節,只要走出門必須帶頭盔。帽子是一定要戴的,因為她沒有脂肪。

吸入冷空氣或者手接觸到冷水,立即腹瀉。有頭痛,無汗,小便清而多,小便不順暢的時候會頭眩,夜尿一次或無。

腹脹食後加重,腸鳴如雷,按腹更甚。平臥腸鳴,飲水後瀝瀝有聲,時有水泡音,噯氣頻頻成串,矢氣無力排出。

首先我們知道這個「飲水後瀝瀝有聲」應該是淡飲,我們叫做痰飲,其實原來是淡飲,淡是寒水的意思,後世改成痰飲。

我們說四飲都是由表入里,《金匱要略·痰飲篇》原文——「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這就是四飲的概念。

病人還有心前區疼痛,起身則椎體痛,坐臥則腰腹墜疼,輕微口乾,口舌咽喉疼痛,夜半飲水一次,飲溫,食慾可,只能少量多餐軟食,畏懼硬食。時有白痰,而氣虛無力咳吐。牙疼目疼,耳鳴眠差。肢體冷麻,面部踝部輕微浮腫,閉經半年,無白帶。

反正各種不好,已經是臟腑性的衰敗,肯定各種不舒服。下瞼淡白邊淡紅,面部淡紅浮絡,腹按薄拘,下肢襪痕血絡輕度甲錯,手捫冷的,脈沉細遲緩,舌淡紅質厚,質嫩,苔白膩而有深裂痕。

那我們的體系是病機辨證體系,也就是說,我們要在六辨之前做一些文章。我們知道《傷寒論》的「辨某某病脈證並治」,那我們給病人看病,怎麼知道是什麼病呢?

比如,太陽病是一種復合病,有太陽傷寒,太陽中風等,那你怎麼知道病人是得哪種病呢?你需要了解病機基礎,就像我們蓋房子,用稻草就蓋出草房子,用木頭蓋的是木房子,用花蓋就是花房子。所以要知道是用什麼蓋的房子。

太陽病有其特點,有其基礎病機和內涵,你要了解基礎病機內涵才能知道復合病是什麼。這個醫案的復合病機如下:

病機分析:表束+表寒+傷營。

太陰傷血+血少+里虛+里寒+水飲

陽明里熱+外燥

方證:

當歸生薑羊肉湯

生薑甘草湯


四肢百骸不和不安就叫表束;患者自覺或醫者他覺的寒涼就是表寒。營血不能溫煦濡養於表叫做傷營。

那麼在太陰層面,是傷血,血少、里虛、里寒、水飲,主要是有血不足了,比如說女性的下血啊,崩漏啊,或者說閉經啊,都傷血。

血少是運行的血少了,傷血也可以有血的實證、熱證。血少的表現有女性的閉經、月經量少或面色恍白等,至於男子的表現,《金匱》言「男子面薄者,主亡血」,還有下利色白等。里虛則不能運化飲食,不能承奉津液;里寒有肚中寒、肚中冷、脾家寒、中寒的說法;水飲普遍就是說四飲,這個患者是淡飲,需要溫化。陽明的里熱,里熱的表現有口乾、目赤,口渴消水、燒心等;外燥,津血不能濡潤肌表而致肌膚甲錯。

以上提綱,表里寒熱虛實雜錯,為厥陰病。厥陰病的層次特別紛雜,古代醫家陸淵雷曾提出「厥陰病篇竟是千古疑案」。

方證是當歸生薑羊肉湯和生薑甘草湯,因為這個患者是淡飲病,病淡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甘溫的當歸,辛溫的生薑,甘熱的羊肉都是溫藥。

那麼後面為什麼用生薑甘草湯呢?第一個方子,雖然生薑有化飲作用,但卻是以溫其里為主,當里位溫起來,你可以在稍微加點化飲的藥下去。

生薑甘草湯是治療胃虛寒吐涎沫的,治飲的。這是我們的一種前瞻性的處方方式。你在病傳觀上去了解病人的話,開兩個方子,你可以從戰略上去把握病人的進退,效果比開一個方子要好多了。

我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在省中那邊講過一次,因為太典型了,所以再重複一次。

這個患者是個化學博士,結婚後不幸小產,在病房受到風寒,之後十幾年不孕,在我這裡治療,一診我給患者開了六個方子,一個月後二診,開了五個方子。吃了兩個月,懷孕了,生了一大胖小子,家裡人非常高興。

我們前瞻性地去把握疾病的傳變和津血的輸布。你可以知道用完方子以後,津血輸布是怎麼樣的一個過程,邪氣和正氣是怎麼樣的一種關係。

上一個醫案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我給大家講過,我用經方是原方原量,不加不減。據我們考證,漢代的一兩約合我們現在的6克,漢代的一升約合我們現在的60毫升。

以後我們會出版考證《傷寒論》的書,讓大家了解一下。我們考證的過程是非常繁瑣的,復原經典的過程需要我們堅持,以自己的智慧去努力挖掘這些東西。

2.二診、三診

患者先吃七副當歸生薑羊肉湯(當歸18,生薑30,羊肉100),再吃七副生薑甘草湯(生薑30,生甘草24,人參18,大棗30),吃完這些方子以後,患者的泡沫便粘液便減輕了,每日一行。

吃完以後有力氣去排出矢氣,就是說放屁能放出來了,原來放屁都放不出來。噯氣減輕,腹脹減輕,頭目痛都減輕,伴隨諸症均有減輕趨勢,面部出現淡紅痤丘,這是一個里邪出表的典型現象,我們不要忽略了這些症狀,這是內分泌失調嗎?

不是的。我們要從邪的出路去推演她為什麼會出現痤丘,這是寒減少熱變多的現象。要跟患者說是好現象,患者也肯接受。下瞼淡白邊淡紅,腹按薄拘,下肢襪痕血絡輕度甲錯,手是冷的。

脈沉已減,細弦微滑,舌淡紅質厚嫩苔白膩,裂紋已減,越來越減輕了。津血得以補充了嘛,「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經過厚味的補充,津血生出來了。

七副當歸生薑羊肉湯,七副生薑甘草湯,三診時體重變成80斤左右,大便已經正常,每天一次,成型,月經也來了,非常開心,以前閉經的。現在月經量還少,色可無塊。面部出現淡紅痤丘,偶有膿頭,時時覺身微熱。

如果我們不讀《傷寒論》的話,怎麼會知道這是一個厥熱勝復,熱勝則生的現象呢?有口乾,你看,多麼清楚,古人誠不我欺。飲納可,食後已無腹脹,矢氣增多,基本已無噯氣,溲可,夜尿一次,耳鳴已減,眠可,無汗,風吹容易頭疼,雖時常覺身冷,但已經不需佩戴頭盔出門。

踝腫已減,面腫已減,白帶增多,月經一個半月一次,量少,經期腰腹疼痛,發涼加重。原先她的里病重,水病重,體表的寒沒有感覺到,現在是腰發涼,那是不是裡面的寒邪減輕了?

表面上雖然有寒邪,但是不要緊,因為里寒減輕,表寒出來了。脈浮細緩,舌淡紅嫩質厚,苔白膩微厚,裂痕已減。下瞼淡白邊淡紅,腹按薄拘,下肢輕度甲錯血絡,手涼。這時候可以用什麼方呢?

大家知道,這是非常好的太陰中風的現象,我用的是桂枝加黃芪湯20劑。藥後諸症持續減輕,原方續進一個月,體重逐漸增至84斤。患者一家人覺得非常滿意,對康復充滿信心,目前還在繼續治療中。

在這個治療過程中,患者告訴我,她對生命充滿了恐懼,以前她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想一個問題,明天早上還能不能醒過來?而現在每天晚上睡,也會想一個問題,明天早上吃什麼?

這個患者非常感激我,對我說:「是你給我第二次生命,我不敢想像,去年太嚇人了,現在好了不少,心情輕鬆了一些。」現在她的恢復也更快了,還在努力康復中。

五、結語

那麼用一句話作為這次講課的結尾,我認為傷寒經方體系,是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治學觀念下,方源湯液,法出扁鵲,把陰陽的二分法升華成為三陰三陽辨治體系,首辨表里,尤重表證。遵循里邪出表、陰病轉陽的施治規律的一門醫學學術!

我願意和大家一起努力,為往聖繼絕學,用經方而立命,謝謝大家!

【聲明】

本文章為許家棟老師2017年6月13日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學術講座,由「中醫家」協助整理編校。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轉自許家棟老師的微博,本文版權所有歸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請聯繫小編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1nPiGwBvvf6VcSZ9MX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