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風神方治療頭昏痛:慢性額竇炎
作者/彭堅
頭痛的類型和治療方劑很多,但額竇炎引起的頭痛,別有一種感受,一般治療藥物效果不顯,患者也為這種似痛似昏的感覺所困擾,終日無法擺脫。10多年前,我治癒了第一例慢性額竇炎患者,至今印象尤深。
周某,女,45歲,頭痛10餘年,終日前額昏痛,記憶力下降,服藥無數,少有療效,1999年4月5日初診。10餘年來,患者為治療頭痛,遍訪各地名醫,頭痛仍時好時壞,未顯著改善,亦未繼續惡化。查閱患者服用過的藥方,計有羌活勝濕湯、補中益氣湯、益氣聰明湯、清上蠲痛湯、川芎茶調散、麻黃附子細辛湯、通竅活血湯等,均服頭2、3劑時似乎有效,後來又恢復原狀。西醫認為是神經衰弱、抑鬱症,要麼不開藥,要麼開出的藥物服後副作用大,家人難以理解,醫生無計可施。
察之患者形容憔悴,眉頭緊鎖,舌淡脈緩。我正在猶豫不決時,患者忽然提到,多年前,西醫曾診斷她患有額竇炎,但既無流涕症狀,亦不曾治療。考慮良久,處以頭風神方:
土茯苓120g,川芎10g,辛夷5g,玄參24g,蔓荊子10g,天麻10g,防風10g,黑豆15g,燈心草3g,金銀花15g,細茶5g,黃芪50g,當歸15g。
10劑。
服上方後,患者頭痛基本痊癒,神情開朗,眉頭舒展,面露笑容。囑咐以後每遇發作時,均以本方加減,服7~10劑,治療大約3個月,一如常人,至今未發。
用方思路
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記》中的「頭風神方」,在楊栗山的《傷寒溫疫條辨》中,又稱作芽茶煎,用來治療頭痛。兩書對此方的評價都很高,但是,究竟是治療什麼性質的頭風、頭痛,書中記載簡略,後人似乎沒有誰用過此方。引起我好奇的是方中的藥物,用於止痛的並不多,突出的是主藥土茯苓,用量達到100g以上,這在古方中是少見的。土茯苓自《本草綱目》始入藥,最早用於治療梅毒,後來用於解鉛汞之毒及癰疽毒瘡之火毒,朱良春先生用此來解痛風尿酸積澱之毒,皆有效,但用來治療頭痛,理由何在?始終不可理解。因此,我得此方20餘年,始終存疑待考,備而未用。直到遇上這個案例,在常規治法無效時,才想到了此方。患者的頭痛,應當是一種隱匿的、難以消除的炎症所致,與一般的神經性血管性頭痛不同,治療當另闢蹊徑。
頭風神方共10味藥,大劑量土茯苓,配以金銀花、玄參、黑豆,是為清熱解毒而設,川芎止痛,天麻定眩,防風祛風,燈心草、細茶引熱下行,辛夷更是治療鼻炎專藥,整首方好似專為額竇炎頭痛而設,故我處以原方、原劑量,因為困頓已久,加當歸補血湯以調養氣血,使得困擾患者十幾年的頭痛得以霍然而愈。
由此可見,醫者除了多看病之外,還要多讀書,多儲存一些有價值的信息,日後可能用得上。一個臨床醫生遇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是常有的事,平日留心古人、旁人的經驗,適時運用,則可能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Tlxx0HIBiuFnsJQVY7G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