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高效良方——咽炎、梅核氣,建議學習收藏

2020-06-22     經方學堂

原標題:名醫高效良方——咽炎、梅核氣,建議學習收藏

名醫高效良方——咽炎、梅核氣

喉痹

喉痹,又稱喉閉,或指狹義喉痹。包括現代醫學之急慢性咽炎、喉炎,咽喉炎,炎等病在內。是臨床常見多發喉病。

病因 急性喉痹,多因風、熱(火)、寒、疫和臟腑積熱,食毒等因相因為患。慢性多由急性遷延失治轉化而成,或因素體虛弱,陰陽失調,從而導致陰陽、氣血偏虛或偏亢所致,亦可復感新邪而致慢性急性發作。

症狀 咽喉一側或兩側紅腫疼痛,發音困難、吞咽不利,伴有發熱惡寒、頭痛、咳嗽,脈浮數等,多為急性喉痹;咽喉微紅腫,干痛,或喉癢不適,或微痛而有灼熱感,或咽中似有異物梗塞,多為慢性喉痹。且病程長,易反覆發作。

論治 本病可隨證選用下列高效良方以治之。

1.解毒利咽湯(一)

【組成】清半夏、厚朴、石菖蒲各9~12克;茯苓10~15克,枳殼、金果欖各12克,桔梗、山豆根各9克,薄荷(後下)、甘草各6克,丹參15~30克,元參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理氣活血化痰,解毒利咽。

【上治】慢性咽炎,自覺咽乾咽痛,或咽部異物感明顯,胸部塞悶,經久不愈,

【療效】屢用效佳。

【來源】引(《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呂奎傑方。

【附記】臨證加減:咽部充血明顯,加板藍根20-30克;舌質暗,邊冇瘀斑瘀點者,重用丹參,酌加丹皮(或赤芍);病久傷陰,舌紅少苔者,半夏、厚朴用小量,再加生地15〜20克,麥冬15克;陰虛火旺者,可兼服知柏地黃丸。

2.玄麥甘桔湯

【組成】玄參15-30克,麥冬6-12克,甘草6~9克,桔梗6~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或代茶飲。

【功用】滋陰瀉火,祛痰排膿。

【主治】急慢性咽喉炎。

【療效】治療急性、慢性咽炎、喉炎、急慢性扁桃體炎、咽部膿腫(喉痛)及喉部剌傷等病證160餘例,均獲良效。

【來源】李旭蕃經驗方。

【附記】臨證加減:兼風熱表證者,加薄荷、桑葉;熱毒,加銀花、連翹、黃芩;咽喉腫痛甚者,加山豆根、射干;兼氣陰兩虛,加藏青果、沙參、黨參、雞蛋清(沖服);咽外傷或骨頭剌傷,上方沖蜜糖100-150毫升。注意事項:注意下列各點,對預防愈後復發是有定作用的。即:A.忌食一切急爆、煎炒、辛辣剌激食物,B.避免高聲談唱;C.預防感冒;D.早晚用淡鹽水漱口等。

3.利咽湯(一)

【組成】玄參12克,麥冬、丹皮、赤芍、瓜蔞皮各10克,桔梗、射干、玉蝴蝶、蟬衣各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養陰清熱利咽。

【主治】慢性咽喉炎(肺腎陰虛型)。

【療效】屢用效佳。

【來源】引(《千家妙方•下》)。黃煌驗方。

【附記】加減:有痰,加川貝母;口渴,加天花粉等。臨床實踐證明,本方用治咽喉結核,亦收到良好效果。

4.咽喉甘露飲

【組成】二冬各12克,二地各9克,二芍各9克,元參、元芩、甘草、玉蝴蝶各6克,石斛、枇杷葉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滋養肺腎。

【主治】慢性咽喉炎(肺腎陰虛型)。

【療效】治療500餘例,總有效率為98%以上。

【來源】引(《千家妙方•下》)。齊強驗方。

【附記】臨證應用,可隨證加減。

5.利咽解毒湯

【組成】桔梗15克,甘草4.5克,馬勃9克,銀花、生石膏各18克,貝母6克,蟬衣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3次。

【功用】清火解毒,疏風化痰,消腫利咽。

【主治】急性喉痹,喉娥,喉痛。

【療效】屢用效佳,一般服3~5劑即愈。

【來源】彭述憲(《廣西中醫藥》(2)1980年)。

【附記】咽喉為肺胃之通道。肺胃積熱,上攻咽喉,因而腫痛。方用甘桔湯清火利咽;石膏清肺胃火,馬勃清肺散熱,利咽消腫,銀花解毒,貝母化痰,蟬衣輕宣透達,疏散風熱,因而用之效佳。

臨證加減:伴有寒熱頭痛,加薄荷、連翹各9克;高熱,加山梔9克,大青葉15克;血熱,舌絳,加丹皮、玄參各9克;便秘,加大黃6克;有濕熱,苔黃滑,加佩蘭9克,薏苡仁12克;陰虧、舌紅無津、脈細數,加生地、麥冬、石斛各12克;聲嘶,加玉蝴蝶3克,胖大海9克。

6.清咽利喉湯

【組成】二花30克,連翹、玄參各15克,射干、蟬蛻各9克,山豆根、桔梗各10克,麥冬、牛蒡子各12克,薄荷(後下)、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早晚)2次。

【功用】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利咽排膿。

【主治】咽炎,扁桃腺炎。

【療效】治療104例,痊癒88例,有效12例,無效4例,以急性病例效果最佳。

【來源】李淑坤等(《陝西中醫》(2)1988年)。

7.玄石散

【組成】玄參30克,石斛35克,山豆根16克,黃芩、金銀花、麥冬、菊花各15克,青果20克,甘草1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按6克分包。用時取藥1包,放入保溫杯內,加蜂蜜2湯匙,沸水沖泡,蓋緊,15分鐘後飲用。飲時先含在咽喉片刻,然後徐徐咽下。每包藥可泡3杯(後兩杯可不加蜂蜜),早、午、晚各服1包。

【功用】清熱瀉火,養陰利咽。

【主治】咽喉炎。

【療效】治療21例,全部治癒。一般急性2~3劑,慢性5~7天可望獲愈。

【來源】李春傑(《山東中醫雜誌》(3)1987年)。方名為編者擬加。

8.解毒活血湯(三)

【組成】 野菊花20克,金銀花、赤芍各10克,紅花、馬勃、甘草各3克,薄荷、桔梗各6克,蘆根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6次。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利咽。

【主治】咽喉炎。

【療效】治療148例,全部治癒。服藥2~7天。

【來源】陳兆政(《中西醫結合雜誌》(12)1988年)。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本病是化工企業中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多因吸入高濃度毒害氣霧、水氨、磷、鹵素、酸鹼蒸氣、剌激性有機物等所致。加減:咽痛劇者,加土牛膝、石青果、射干、綠豆衣;聲音重者,加血餘炭、玉蝴蝶、胖大海、地髏骷;便秘者,加麻仁、郁李仁、大黃、玄明粉;口乾咽燥者,加麥冬、石斛、天花粉、白扁豆;嗆咳有痰,咯吐不爽者,加瓜蔞、沙參、浙貝母、黃荊子;粘膜糜爛,與潰瘍形成者,外加錫類散或珠黃散吹喉。

9.知柏瀉火湯

【組成】知母10克,黃柏6克,沙參、玄參各15克,玉竹12克,麥冬、桔梗、玉蝴蝶各10克,甘草、金果欖、薄荷(後下)各6克

【用法】水煎2次,混合,加入蜂蜜30克(沖服),分2次服,每日1劑。

【功用】滋陰瀉火,消腫利咽。

【主治】慢性咽炎。

【療效】治療50例,痊癒44例,有效4例,無效2例。

【來源】黃榮活(《廣西中醫藥》(5)1986年)。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宜戒煙酒及煎炒熱物。

梅核氣

梅核氣,古謂「灸臠」,又名「喉梗阻」。是臨床常見多發病。本病與現代醫學的「咽神經官能症」及過敏性或慢性咽炎,食道痙攣等病相似

病因 多因肝氣不舒,痰氣交結,壅滯咽喉所致。

症狀 自覺咽喉間似有異物梗塞,狀如梅核,咽之不下,咯之不去,咽喉不紅不腫,飲食可順利下咽等。

論治 本病可隨證選用下列高效良方以治之。

1.利咽湯(二)

【組成】代赭石30克,炒葶藶子6克,桔梗、青果、蘇子各10克,板根30克,炙桑白皮、香附各12克,玄參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疏肝降逆,化痰利咽。

【主治】咽神經官能症(梅核氣)。

【療效】屢用效捷,一般服1~3劑即愈。

【來源】引(《千家妙方•下》)。黃永靈驗方。

【附記】加減:咽痛甚者,加牛蒡子、黃芩;胸悶脅痛,加丹參、炒五靈脂。

2.四花解郁湯

【組成】綠萼梅、玫瑰花、佛手花、厚朴花各6克,姜半夏5克,白茯苓10克,遠志肉、白芍各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理氣開郁,降逆化痰。

【主治】咽神經官能症(梅核氣)

【療效】屢用效佳,一般服5劑即愈。

【來源】引(《千家妙方•下》)戴祖銘方。

3.利氣解郁湯

【組成】柴胡、旋復花、青皮、烏藥、甘草各10克,陳皮、香附、厚朴、鬱金、丹參、當歸、川芎、夜交藤、合歡皮各15克,炒棗仁20克

【用法】水煎3次,取汁分2次服,每日1劑。

【功用】利氣化痰,養血安神。

【主治】氣滯痰郁。梅核氣,咽神經官能症。

【療效】屢用皆效。

【來源】引(《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關興晏方。

4.解毒利咽湯(二)

【組成】八月扎、綠萼梅、旋復花、白菊花、佛手花各6克,鬱金、代赭石、海浮石、白芍、元參、麥冬各12克,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疏肝降逆,養陰利咽。

【主治】梅核氣,心因性發音障礙和失音。

【療效】屢用皆效。

【來源】引(《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余養居方。

【附記】臨床應用,可隨證加減。

5.消梅湯

【組成】柴胡、蘇梗、青皮、厚朴、鬱金、炙甘草各10克,半夏15克,雲茯苓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疏肝理氣,燥濕化痰。

【主治】梅核氣。

【療效】治療112例,痊癒82例,好轉23例,無效7例,服藥3 ~ 21 天 °

【來源】丁學成(《福建中醫藥》(4)1988年)。

【附記】臨床應用,可隨證加減。

6.宣降梅核湯

【組成】桔梗9克,枳殼12克,蘇梗、木蝴蝶各8克,威靈仙20克,鬱金、射干各15克,旋復花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舒氣解郁,豁痰利咽。

【主治】梅核氣。

【療效】治療數十例,收效甚佳。

【來源】吳朝文(《四川中醫》(6)1985年)。

【附記】加減:痰多胸悶,加全瓜蔞,遠志;覺喉梗咽阻者,加急性子、甘松。

7.通咽湯

【組成】旋復花(包煎)、半夏、射干,佛手各9克,代赭石(先煎)、牡蠣(先煎)各30克,雲芩15克,桔梗6克,麥冬、玄參各12克,生薑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降氣除痰,養陰利咽。

【主治】梅核氣。

【療效】治療47例,痊癒41例,有效6例。

【來源】劉建國(《陝西中醫》(8)1988年)。

【附記】加減:口苦、苔黃、脈弦數者,加全瓜蔞15克,竹茹、黃芩各9克;嘔惡、痰多、胸脘痞悶者,加南星9克,白礬1克(沖服);口乾、舌質紫暗有瘀斑或瘀點,脈澀者,加鬱金、降香各9克,桃仁12克。

文章節選自《名醫百家集驗高效良方》,作者:程爵棠、程功文。圖片來源於沙沙野官網,由海上杏林尋珍編輯整理,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刪除。文中涉及治療,僅供學習參考,建議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Nw33IBfGB4SiUwP1o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