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職場,看看你被騙了嗎?

2019-11-05     企業管理雜誌

文/宋子義



面相識人,在歷史上就深有淵源。曾國藩曾憑藉《冰鑒》的識人術,發掘了大量人才,例如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郭嵩燾等風雲人物,都得到過曾國藩的薦拔。

在日常工作和人際交往中,由於種種原因,對方未必會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有時甚至會故意放「煙幕彈」,譬如商業談判、面試等。在美劇《別對我說謊》(Lie To Me)中有一句話,「人在談話中,平均每10分鐘會撒3次謊」。一個人的話語中,究竟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人類大腦是由「爬蟲類腦」即腦幹,「哺乳動物類腦」即邊緣系統,「人類大腦」即新皮質三部分組成。其中,由杏仁核和海馬體構成的邊緣系統,主要將對周圍世界的反應傳遞給其他部位。而身體語言就是這個邊緣系統的直接反應,是一種未經「加工」的真實信息。

一個人可以信口開河,但由邊緣神經系統控制的表情、眼神、語言和動作等,卻很難控制。一旦了解了人的身體語言,他的謊言就會無所遁形。一般,「微表情」持續的時間會在五分之一秒內,但這一閃而過的表情能表現出端倪。

一個人的情緒有多種,因篇幅關係,下文只圍繞「識別謊言」展開。從神態、眼神、動作、語言、音調五個部分逐一敘述。

一、神態

劉劭在《人物誌·八觀篇》中說,憂懼害怕的神態大都是疲乏而放縱的,熱燥上火的神態大多是迷亂的;喜悅歡欣的神態則是溫潤愉快的,憤怒的神態是嚴厲的,嫉妒迷惑的神態是冒昧無常的。

所以,若一個人說話時,雖表現得特別高興,但神態、語言與說話內容不符,肯定是心中有事;如果一句話未發,便已怒容滿面,肯定是心中十分氣憤。這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現,即使企圖掩飾遮蓋,但神態「不聽話」!

一般來說,眉毛所表現的身體語言有五種:第一,當人受到恐懼、驚嚇時,眉毛會上聳;第二,當人憤怒時,眉角會下拉;第三,當人在困窘、不愉快或對事件持不贊成態度時,眉毛會併攏;第四,當人有疑問時,眉毛會斜彎;第五,當人同意某事時,他會有眉毛迅速上下的動作。因此相學上稱「看眉毛見人心」。

當一個人說謊時,其神態主要表現為:

東張西望,或不經意做一些小動作。正如曾國藩在《冰鑒》中提出的識人口訣——「方有對談,神忽他往」。

顎肌緊縮,鼻翼擴張,目光焦距鎖定,脖子僵硬,頭一點都不會偏。

壓力很大,會口乾,並用舌頭舔嘴唇。

偽裝表情,面部兩側的表情會不對稱。

在有所隱藏時,會突然頻繁地眨眼。

若明知故問,眉毛會微微上揚,此時說明他事先知道事情的真相。

一般,人在驚訝時,臉上的表情持續不到一秒。如果對方「驚訝」 了很長時間,或在思考後表示驚訝,有可能是在假裝。

笑時,嘴唇左邊向撩起或眼角沒有皺紋,說明此人在假笑。

嘴唇縮攏,說明無論其如何表達,他都對某事持不贊成的態度。

嘴唇緊抿。

癟嘴角,說明他對正在交談的內容,已經犯了錯或沒有信心。

突然大口喘氣,說明他對正在溝通的事情存在很大壓力。

二、眼神

眼睛是人心靈的窗戶,「一身精神,具乎兩目」。

曾國藩在《冰鑒》中說:「靜若螢光,動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靜若半睡,動若鹿駭,別才而深思。一為敗器,一為隱流。」

意思是,當一個人聽你說話時,他的眼光閃爍不定;當他說話時,其眼神像驚鹿一樣惶惶不安。前者為掩飾內心的虛偽,後者是萌發姦邪的心思。

一個人在說謊時,他的眼神一般表現為:

若對方做出眯眼或視線轉移等視覺阻斷行為,說明他對所說的方面有隱藏或反感。

編造謊言時,眼球是轉動的。

瞳孔放大時,對方已陷入緊張、憤怒的狀態。瞳孔縮小則是消極的表現。

撒謊時,對方會觀察聽者的反應,但其眼神是飄忽不定、東張西望的。

對方感到愧疚時,眼光會向下或向旁邊看。撒謊時,眼睛所看的方向往往與手勢的方向不一致。

三、動作

《大戴禮記》中,「素動人以言,涉物而不終;問則不對,詳為不窮;色示有餘;有道而自順用之,物窮則為深」。意思是,用言語打動別人,意盡而言不盡;所問非所答,假裝有說不完的話;外在表現與言語不符;藉助話題,卻重複說開始的話,沒法回答時就假託深奧。這些均為假象。

動作與語言不符,往往可以判定一個人在撒謊。一般動作表現為:

說謊時動作會比較少,也很少移動四肢。

動作與語言不一致。如嘴上說「是」,卻在微微搖頭。

交談時,對方將手慢慢縮回隱藏起來。

會摸脖子、鼻子,撫摸自己的手、衣角,掠頭髮等,這種行為是為了讓自己安心。

用手掩蓋頸窩,是感到不安、恐懼或憂慮的表現,一般是隱瞞了重要信息。

說話時突然後退一步,並作出保護性動作,甚至把手臂環在胸前,或用其他物品放在胸前。說明對方有所隱瞞或不想回答。

說完話後,咬住下嘴唇,這是很多說謊者的下意識動作。

先有一瞬間的輕微點頭,然後又搖頭否認,說明對方在說假話。

用手撫摸額頭,表示他對所談的事情感到羞愧。

微聳單肩表示對所說的話感到彆扭,或在撒謊。

聽到某句話時,咬緊牙關,說明對方認為自己被欺騙了。

憤怒是逐漸積累形成的,假裝的憤怒則是突然爆發的。

用手將衣物拉離自己的皮膚,譬如將衣領拉離脖子,或佯裝矯正領口等這類讓皮膚「呼吸」的動作,說明對方壓力極大或在說謊。

肩部收縮,是在儘量隱藏自己。如學生在課堂上不想被老師提問時,就有這類動作。

開心時,人的腿腳會一起擺動或腳尖朝上。如果突然停下來,說明突然出現了很大的壓力。

當一個人突然將腳趾轉向內側或雙腳(腳踝之處)交叉,說明他感到不安全、焦慮或威脅。


四、語言

曾國藩在《冰鑒》中,「急而不達,深夜鼠嚼;或字句相聯,喋喋利口;或齒喉隔斷,喈喈混談」。意思是,在說話時,急切、斷續無節,像夜深人靜時,老鼠在偷吃東西那樣;一句緊接一句,語無倫次,沒完沒了,而且嘴快氣促;口齒不清、吞吞吐吐。這都表示對方在試圖掩蓋某事。

一個人在說謊時,其語言一般表現為:

說話時猶豫、重複、結結巴巴。

對問題重複得十分生硬。

要求對方誠實回答某一問題時,對方猶豫並反問,而不是直接回答,一般可斷定他在這問題上有所隱藏。

提問和回答之間的時間間隔越短(≤1秒),表明問題答案可能是事先準備好的謊言。

說謊時一般不會使用比喻。

當強調「我只說一次」時,恰恰說明他在掩飾。

當說「我怎麼會知道!」時,眉毛上揚,說明他知道答案。

對質問表示不屑,通常質問是正確的。

突然深呼吸,可能說謊者在壓抑自己的緊張情緒。

說話時,突然甩動手腕。

五、音調

《逸周書·視聽篇》中說,內心不誠實的人,說話聲音支支吾吾,這是心虛的表現;內心卑鄙乖張的人,心懷鬼胎,因此聲音陰陽怪氣,非常刺耳。

《冰鑒》中說:「尖巧者有音無聲,所謂『禽無聲,獸無音』是也」,意思是,善於偽裝虛飾的人,說話時有「音」無「聲」, 如鳥鳴嚶嚶呢喃,無壯氣,屬於「無聲」者。正如「鳥鳴無聲,獸吼無音」。

一個人在說謊時,其聲調一般表現為:

話語重複,聲音上揚。當對自己所說的話沒有信心時,音量就會下降。

開始是正常聲調,但在沒有刺激的情況下會突然變化。

說得氣喘吁吁。

心氣虛妄不實的,其聲音漂移不定。

心氣鄙陋乖戾的,其聲音嘶啞難聽。

當然,身體語言還包括其他很多情緒。了解身體語言,也可以應用到商務談判中。

譬如,判定對方對自己或對某事的態度,若對方眉毛上揚,表示其在說謊或並不信任你;皺眉表示不愉快;雙眉下垂表示在思考或很失望;開始厭煩就會鼻孔收縮;雙臂環抱表示防禦;腳尖左右搖晃表示不同意,上下搖晃是贊同;揉手指突然用力表示此時他很緊張;

對方突然掃視,可能是在懷疑;對方講完某句話或某個詞後將目光移開,表示他對自己說的沒把握;若談話中對方開始盯著自己,他的嘴角是微笑、放鬆的,下顎向前,表明他可能會考慮你的建議;假如對方的眼睛向下看,而臉轉向旁邊,表示你被拒絕了;假如他注視你的眼睛幾秒鐘,嘴巴乃至鼻子帶著淺淺的笑意,笑容輕鬆,意味著這件事情就成了……

了解身體語言,也可以事先知道一個人是否有離職動向。

譬如,打算離職的人一般會:會議上沉默不語、徵求意見時都說「行」;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突然下降,工作效率變低;對團隊活動不感興趣、不願接受新任務、工作紀律散漫;時常比較公司、經常抱怨、頻繁請假、詢問年終獎金和休假政策等。

這些行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想法萌生到正式決定,再到採取行動找好下家,最後離職。

了解、識別謊言,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當然,表情也不是絕對的。譬如,有些人即使沒受到任何外界刺激,也有不停地眨眼睛的習慣,這要分別對待。

對一般人而言,只要了解以上方法,平時用心觀察,自己感受每種微表情的狀態變化,就很容易掌握。

謊言的另一端就是信任。有些人第一次見面,就能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其實從行為學的角度,完全可以通過操作來實現。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接下來的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kZR3YW4BMH2_cNUgSn4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