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不能只靠「伯樂」

2019-11-29     企業管理雜誌

文/汪中求

導讀:數據分析顯示,表現出色的人比一般人的工作效率高出400%。

筆者認為,從企業人力資源的角度,韓愈的《馬說》中「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順序顛倒了,無論有沒有伯樂,千里馬本來就有。世界的進步,一定是有大批「千里馬」在發揮作用。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說法也不對,伯樂或自以為是伯樂的人太多,每出現一位人才,就會有數人站出來搶功,說是自己發現的。

韓愈以「千里馬」為喻引出人才問題,當然是有意義的。以《人才學》論,千里馬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西方人做出了數據分析,認證了出色人才的價值,他們曾對60多萬名研究人員、演藝人員、政治家和運動員進行研究發現:表現出色的人比一般人的工作效率高出400%。而且,這種效率差異是隨著工作的複雜性加大而增大的。

比如,在包括管理、軟體開發等高度複雜的職業中,出色的高績效人員的生產力可以提高800%。面對不熟練的工作,頂層人士的生產力是基層人員的3倍,面對類似技術員、主管等中等複雜程度的工作,該數字達12倍,高複雜性的工作產生的差異,大到無法量化。

「千里馬」是各個機構都求之若渴的,但「千里馬」的發現、鑑別和使用則是複雜的系統工程。

歐美企業界對高潛人才的特質作出了四個維度的「FAST模型」:

踐行抱負(Fulfilling Aspiration),高潛人才相比於一般人才,會渴望承擔更大的責任,追求更多的職業發展空間,並願意為此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敏銳學習(Agile Learning),高潛人才有強烈的好奇心,願意學習新知識,並持續應用到工作中去,這些人懂科學的時間管理;

人際通達(Social Influence),這類人能夠洞察團隊中其他人的需求,會有效施加影響力,努力激發他人潛能,使組織效率得以提升;

跨界思考(Thinking Beyond Boundary),這類人有良好的思維習慣,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能從多角度、跨領域思考問題並盡全力解決。

世界500強企業的人才甄選「套路」差不多是眾所周知了,包括招聘渠道的選擇、招聘對象多元化、吸引人才的多因素、良好的發展空間、尊重員工的氛圍、優厚的薪資福利、甄選方法與標準等。

中國第一本人才學的專著要數三國時期劉劭的《人物誌》,以「五行」「五質」「五德」「九征」分出氣質的層次。依照不同的才性,將人才分為「兼德」「兼才」和「偏才」三類,又透過德、法、術等三個維度把人才細分為「十二才」,建議用人者以清節家、法家、術家、國體、器能、臧否等12類區分用人。劉劭進而提出了「八觀」「五視」等甄別人才的途徑。

華為對人才明顯講究系統認知,華為選拔人才的面試,僅「專業素質」項就拆分成27種,即責任心、原則性、成就導向、目標導向、堅韌性、嚴謹細緻等。

針對人才觀,華為CFO孟晚舟認為:傳統戰爭是機械化集團軍作戰,現代戰爭卻是「班長的戰爭」,要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呼喚炮火。「班長」將有更多的作戰能動性和更廣的作戰半徑,以及更高效地「炮火支援」。「打破專業界限」「打破崗位界限」,通過人才的有序流動、跨崗輪換,培養面向未來的「之」字形人才。

說明華為對人才的要求思考更深刻,除了素質標準之外,還要能沉到一線,成為「又專又兼」、地道的「千里馬」。

這麼複雜的甄別,如果完全靠某一位伯樂的判斷是不靠譜的,一言堂的做法很容易犯錯誤,會出現韓愈說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情況。有人認為真正有資格做伯樂的人鳳毛麟角。

但是,就算有真伯樂,怎樣才能保證他不會因為主觀意識和偏重喜好而失准呢?還有伯樂的道德水準問題,怎麼避免其任人唯親或用人腐敗?特別是在科舉選拔和儒家官本位基礎上實行精英選拔制度的情況下,伯樂再完美也不過是人治的勝利。

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伯樂指定千里馬,那誰來界定伯樂?按說只有在長期養馬、主持賽馬的人群中才有可能產生伯樂。但現在的情形是「大伯樂」指定「小伯樂」。這種層層指定的伯樂能相馬嗎?認定伯樂,「唯票」方式也不靠譜,頂層領袖民選產生,站在人民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但基層如果以選票為準,容易推出「好好先生」,不利於發展和建設。

美國有些州長不以民選的方式產生,而是民選議員,議員組成委員會再推出和聘用州長,完全是CEO的產生模式,類似於企業的總經理負責制。

不過,我們無須苛求韓愈,其懷才不遇、官運不順,擔任監察御史時被貶,後在宰相裴度身邊工作時再一次被貶。《馬說》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的,我們不必以今人的人才概念去要求古人。韓愈長期鬱郁不得志,雖然死後從祀孔廟,畢竟生時沒有被視為「千里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kmM1W4BMH2_cNUgnTp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