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隨意指責,是最好的教養

2020-04-02     孟小喵

隨意指責別人的你,樣子真丑

前段時間,一段視頻在網上瘋傳。

視頻中的女子,從泰國飛上海,在重慶轉機。到達重慶機場後,她不僅不遵守相關隔離規定,還對工作人員橫加指責:

「我比你們還守法,你們這幫不干事兒的!」

「整個破表,回去還要人手記錄呢!」

……

滿口污言穢語,極盡撒潑耍賴的醜態。

原本是她錯在先,卻蠻橫地指責工作人員格局小、效率低。

一時間,引髮網友眾怒:

只能說,你沒教養的樣子,真丑!

無獨有偶。

上海長寧的一家便利店內,同樣發生了令人憤慨的一幕。

一位顧客因為外地收銀員聽不懂上海話,就對其破口大罵:

「你吃上海的、用上海的,不學上海話,你尊重上海嗎?」

「我上海人不說上海話說什麼話?」

……

咄咄逼人的嘴臉,令人作嘔。

且不說沒人規定外地人必須會說上海話;

就算有此規定,難道憑藉一口上海話,就可以對別人指責謾罵嗎?

英國的詹森曾在《漫步者》中說道:「人們指責別人時總是毫無顧忌,因為指責總含有某種優越的意味。」

但有時,你自以為的優越尊貴,卻恰恰暴露出你的醜態。


深入骨子裡的教養,是不隨意指責別人

契訶夫這樣描述有教養的人:

「他們尊重人格,因此他們總是和善,親切,有禮貌……他們原諒噪音、寒冷、干硬的肉、俏皮話,以及出現在家裡的陌生人。」

去年春節回家時,在高鐵上看到這樣暖心的一幕:

一位女生旁邊坐著一對母子,小孩很調皮,動來動去的。

女生打開飲料準備喝時,小孩突然碰倒了飲料瓶。

整瓶飲料,就這樣全部灑在了女生純白的鞋子上!

小孩的媽媽趕緊拿出紙巾,想親自幫女生擦拭。

但女生連連擺手,並且雙手接過紙巾,說了好幾句「謝謝」。

媽媽回頭怒斥小孩,他嚇得幾乎快哭了。

女生察覺後,趕緊從包里掏出棒棒糖,溫柔地對小孩兒說:「沒關係的!能吃糖嗎,姐姐送你哦!」

那一瞬間,這個柔柔弱弱的女生,形象突然高大起來。

《情商》一書中寫道:「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能抵達的高度。」

與人為善,與世界為善,是這位女生刻在骨子裡的教養。

它為這個殘酷的世界,擦拭出幾分驚喜的美好。

知乎網友@天奇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戳中了大家的心。

某公司部門聚餐,在上菜之前,大家談論到教養這個話題。

有人說自己受不了別人吃飯吧唧嘴,有人說自己最看不慣菜沒上齊就開動……

只有經理呵呵笑著,一言不發。

等菜上齊了,大家要動筷子時,那位待人最和藹的經理卻突然起身:

「服務員,幫我拿個空盤子吧,對了,還有一碗米飯。」

之後他在各個盤子裡夾了一點菜,笑著說:

「你們吃吧,我吃飯吧唧嘴,怕礙著你們,我去外面隨便吃點就成了!」

他離開之後,大家面面相覷,沉默了許久。

都以為這下得罪經理了,以後的日子肯定有得受了。

但經過這件事之後,經理依然笑容滿面,仿佛事情沒發生一樣。

多年之後,作者向那位經理請教聚會的事情,他只說了這樣一句話:

「笛以無腔為適,琴以無弦為高,會以不期為真率,客以不迎送為坦夷。幽人清事總在自適。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

最高級的教養,大抵就是如此吧。

不因為自己的喜好,而去隨意指責別人;

不因為自己的身份,而給別人帶來困擾。

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不隨意指責,是一種教養,更是一種智慧。

不隨意指責,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了什麼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說:「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一位醫生在接到醫院緊急手術的電話後,馬上趕來醫院,準備做手術。

進手術室之前,患者的父親卻失控地責問醫生:

「你來得太晚了!我兒子正處於危險中呢,你不知道嗎?」

醫生沒有回答,依舊淡淡地笑著,繼續走進手術室。

那位父親更生氣了,以為醫生不僅沒禮貌,還不在乎別人死活。

慶幸的是,手術順利完成。

醫生走出手術室,告訴父親結果後,便匆匆離去,沒有回答父親再三的詢問,

父親怒不可遏地詰問護士:

「他來得快走得急,傲慢無禮!你們都是這種醫生嗎?!」

護士突然哭了起來,說出了醫生背後的辛酸。

原來,今天是醫生兒子的葬禮,他在去葬禮途中接到電話,便匆忙趕來做手術;

救活了別人孩子後,他要接著參加自己兒子的葬禮……

我們總是喜歡先入為主,喜歡站在自己的立場,用偏見去揣測別人。

其實我們並不知道,別人有過怎樣的經歷,心中有過怎樣的傷痛。

如果在沒了解清楚的情況下,妄加指責,可能會給別人帶來無法彌補的傷痛。

有句話說得好:「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孔子家語》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孔子和子弟們周遊列國時,在陳、蔡兩國間被圍困,足足斷糧了七天。

困境之中,終於有了一點希望——子貢偷偷溜了出去,買了一石米回來。

顏回和子路便馬上開始煮飯。

等飯熟的時候,大家都很累了,子路也坐在門檻上休息,只剩下顏回一個人在灶台旁。

飯香越來越濃郁,子貢催著子路去幫一下顏回。

但他們卻看到一幕令人咋舌的場景:

平時學識淵博、思想高潔的顏回,正在把一團香噴噴的飯塞到嘴裡!

他們簡直不敢相信,於是不動聲色地回去,告訴了孔子。

孔子知悉後,並沒有驚訝,而是帶著子路和子貢到灶房,對顏回說:

「不久前我夢見祖先,相信他們會保佑我們,我因此用煮好的飯先祭拜祖先。」

古人如果用吃過的飯祭祀祖先,那就是大不敬。

果然,顏回趕緊阻止孔子;孔子反問為什麼。

顏回說出了真相:剛剛有一團飯掉到了地上,這樣的飯絕對不能給老師和同學吃,扔掉又可惜,於是,他才偷偷吃掉。

子貢和子路聽完,目瞪口呆。

如果沒有孔子的迂迴策略,誰能想到顏回的「偷吃」是出於對別人的尊敬、對糧食的珍惜呢?

梵谷說: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誠然,在這個大大的世界,有時我們看到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

網上曾經有這樣一段話很火:

「我見過滿臂紋身的人在公交上讓座,也見過人民教師進酒吧搖得比誰都社會,有些拿刀砍人的是為了生存,有些穿制服的欺強凌弱,見到過農民工蓋樓凍爛了雙手,KTV的女孩被老闆一個勁兒地灌酒,可她們的錢全都寄給了老家的爹娘。

這個時代,穿得靚麗帥氣的不一定就是紳士,打扮得非常暴露的不一定就是不良女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你可以不理解,但請你閉嘴。」

閒談莫論是非,靜坐常思己過。

這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更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教養。

《菜根譚》中有言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以柔克剛,謀定而後動。」

不隨意指責,不是軟弱可欺,而是一種慷慨的接納;

不隨意指責,不是無限退讓,而是一種難得的修養。

真正的教養,永遠是自律,而不是他律。

如果你的教養,要求別人做出改變,那這本身就是缺乏教養。

行善不以為名而名從之。

教養亦如是。

與君共勉。

作者簡介:孟小喵,一隻可愛溫暖的喵,希望透過文字,明媚每個靈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38QPHEBrZ4kL1ViYvm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