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聰剛出生父親清貧,地攤夫婦惹上億人羨慕:沒錢=別生孩子?

2020-08-07     孟小喵

原標題:王思聰剛出生父親清貧,地攤夫婦惹上億人羨慕:沒錢=別生孩子?

《三十而已》迎來大結局,熱度卻依然不減,所有聚光燈都打在3個女主角身上。

但每集最後的煎餅攤夫婦一家,卻是整部劇最讓人羨慕的生活。

在繁華的都市,他們一家三口就像大海中的小水滴,平凡得沒有一絲聲響,卻溫暖和諧,治癒著每個人的心靈。

媽媽出攤賣煎餅,爸爸送快遞,孩子則乖乖陪著媽媽出攤。

車水馬龍的大上海,流動的手推車,簡陋的出租屋,就是孩子的整個童年。

媽媽會給孩子煎愛心形狀的雞蛋,孩子興奮又滿足;媽媽看向孩子的目光,總是愛意滿滿。

爸爸心疼老婆孩子,會幫著老婆看攤、出攤,也會給孩子送來小畫書,讓他開心得不得了。

孩子懂得媽媽的辛苦,會在炎炎夏季,躲在媽媽身後,悄悄吹散媽媽衣服上的「雪花」。

他們各自給彼此最好的愛,出租屋裡,經常傳來一家三口爽朗的笑聲。

他們不能給孩子提供學區房,不能讓孩子上輔導班,也不能給孩子提供華衣錦食。

只是努力過好每一天,用愛滋養著孩子幼小的心靈。

平凡而真實,溫暖而熱烈。

卻足以打動人心。

看來出生在底層家庭的孩子,只要有愛,一樣可以健康快樂。

然而現在的父親,幾乎談「生娃」色變,怕自己的經濟能力,撐不起孩子美好的未來。

畢竟孩子一出生,營養、教育、吃穿都得跟上,一圈下來,簡直是「碎鈔機」的節奏。

1.沒錢,到底要不要生孩子?

網上有人算過這樣一筆帳,把培養孩子的方式分為「放養」「一般」和「精養」,並列出了詳細表格。

可以看出,即使用最便宜的【放養】方式帶娃,也得30萬。

且不說有了孩子,舍不捨得放養;就算捨得,也得最少有30萬存款再說。

所以,【生孩子】這件大事,被已婚未育的夫妻,儘可能地擱置。

曾有人做過一個街頭採訪,大多數年輕人都表示:沒錢不會生孩子。

「自己都過得不好,何必去為難孩子呢?」

「沒錢生孩子,感覺是不負責任,因為你可能給不了他很好的生活。」

「經濟上不能支持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吧。」

蔡康永也曾說過:「父母不需要為愛做準備,能做的準備就是金錢。」

也有人認為,有錢沒錢,跟生不生孩子關係不大;有些人恰恰是在有了孩子後,有了動力,拚命賺錢,最後變得更富有。

王思聰出生前,爸爸僅僅是一名工資可憐的公務員,但孩子出生後,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砸了自己的鐵飯碗,開始了創業之路。

這才造就了後來的成功。

奇葩說曾經就「沒錢要不要生孩子」展開過辯論。

選手邱晨認為,無論你有多少錢,孩子出生後,都會覺得錢不夠花,因為愛孩子就是不計一切地投入;但也正因為有了這種慾念,才會更努力地賺錢,從男生變為男人,從瘋狂變得隱忍。

他說:

「生孩子和有沒有錢真的沒有多少關係。

沒有錢可以去掙,而且與那些一開始就有錢的家庭相比較,作為一個從零或者從比較低的地方開始奮鬥的人,你能給你孩子的禮物,還多了那麼一份。

那就是讓你的孩子,親眼目睹著你,為了他而去奮鬥,為了他去付出去拼搏,這是多少錢也買不到的!」

深以為然。

與其為了孩子攢錢,倒不如為了孩子的誕生努力賺錢。

畢竟生命的到來,不會總在計劃之中。

就像馬薇薇說的:「生不生孩子對富人來說是選擇,對窮人來說是沒轍,我對沒轍的事兒一向持包容態度。 」

2.有了錢,孩子就一定快樂嗎?

很多人認為,積蓄不夠,生下孩子就是對他不負責任,在窮苦環境中長大,孩子也一定不會快樂。

錢=快樂嗎?

《三十而已》中,許子言可以住豪宅,上最頂尖的幼兒園,擁有優越的物質條件,但我認為,他未必比煎餅攤的孩子快樂。

煎餅攤夫婦做著小本買賣,早出晚歸,這種日子很苦很累,卻充實幸福。

孩子會從爸媽的身上,讀懂奮鬥的含義,長大後一如既往地努力;他也會在爸媽之間,看到幸福家庭的模樣,長大後自然也變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傳遞微小卻有力的溫暖。

與其想著給孩子一個富裕的家庭,倒不如給孩子一個溫暖和睦的家庭。

喜寶曾說:「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愛;如果沒有愛,很多錢也是好的;如果兩者都沒有,我還有健康;我其實並不貧乏。」

誠然,錢能帶來物質的富足;但愛卻能造就一顆健康的心靈,即使生活貧難,也能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快樂。

這種擁有快樂的能力,無價。

出身貧困的王心儀,以707分考入北大,之後發文說自己「感謝貧窮」,引發了強烈討論。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很多人都認為,她這是成功了才感謝;要是沒有成功,誰會感謝貧窮?

但我認為,她並不是喜歡過苦日子,畢竟貧窮曾給自己帶來很多陰影:沒錢治病、衣著破舊、受盡嘲笑、上學不便……

她感謝的是貧苦生活中那些希望與美好。

儘管生活很苦、很難,但媽媽和弟弟無窮的愛,讓她在貧苦的生活中依然可以很幸福。就像她說的:「幸福不是因為生活很完美,而是可以忽略那些不完美,盡力擁抱自己所看到的的美好和陽光。」

3.讓孩子平凡地過一生,未必是失敗

然而,貧困家庭的王心怡,畢竟是鳳毛麟角;在教育越來越拼資源的今天,富人的孩子擁有著更多機會。

煎餅攤的小男孩,類似王心怡那樣的苦孩子,將來很大機率還是會變得平庸。

曾有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花了56年時間,跟蹤了14個不同背景的孩子,最後的結果是:只有兩個人實現了階層跨越(一個實現了階級躍遷,另一個掉到了底),其他人並未脫離出生時的階級。

這樣看來,階層固化是常態,我們大多數人,都要用盡一生接納自己的平庸。

煎餅攤的小男孩,很可能以後跟父母一樣,在這個城市過著辛苦的小日子;

貧困家庭的大多數「王心怡」,也極有可能一輩子走不出小地方。

但這就是失敗嗎?

一個沒錢沒權的普通人,幸福安穩地過一生,就一定是不堪的嗎?

在《人生七年》的紀錄片里,有人問了每個長到63歲的孩子:「你後悔沒有實現……嗎?」

但每個孩子都回答:「不後悔。」

他們回首人生時,很多人都認為:幸福與成就、金錢並沒有多大關係,能被人愛才是最重要的。

而最終這部片子得出的結論大概是:「人生並無標準答案,百態人生都值得一過。」

即使他們的身份和階層早已框定,人生是世俗意義上的失敗,也能找到讓自己開心和舒適的方式,在看似固態的人生中,得到獨特而神秘的答案。

所以,沒實現階層躍遷,平凡過一生,並不算失敗。

就像《我的少女時代》中說的:「無論成功或失敗,人的尊嚴和價值,都不能隨便被其他人以某個標準來定義。」

平凡過一生,也並不意味著人生沒有意義。

當走到生命盡頭回顧時,你會發現,真正令你快樂和幸福的,根本不是所謂的富貴榮華,而是那些努力實現的小確幸,平淡中的濃濃愛意。

作家劉繼榮說:「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里的平凡人。」

如果沒錢給孩子一個金光閃閃的人生,那就盡力給他們一個溫馨融洽、愛意蓬勃的家,讓他們變為一個內心富裕的普通人,在人生海海散發微弱的光。

這,不也是一種非常美好的結局嗎?

今日互動:存款不夠,卻意外懷上了孩子,你會打掉嗎?

作者簡介:孟小喵,希望把最美故事,用文字講給你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ee8yHMBd8y1i3sJESr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