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復旦教授退休金和工人一樣,爽嗎?

2023-12-27   抱朴財經

原標題:假如復旦教授退休金和工人一樣,爽嗎?

未來當然很複雜,未來當然很艱難,但是希望是所有人一起來扛這個複雜和艱難,比如待遇高的降下來,可不可以?

作者:李捷(抱朴財經評論員)

這年頭,教授稍不注意,在公共場合發言就容易挨罵。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院長彭希哲日前接受媒體系列訪談,他認為,中國的退休年齡相對較早,男性與女性的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6歲,而平均預期壽命是78.2歲,未來還會不斷提高。這意味著退休以後,還有將近30年時間領取養老金,目前現收現付的養老金制度難以長期維持。

這當然就捅了馬蜂窩,完全站到人民的對立面上去了:怎麼,嫌我退得太早?還嫌我死得太遲?

所以,彭教授不挨罵是不可能的。

彭希哲還表示,推行延遲退休制度,不會大量擠占年輕人的就業機會,因為這兩個群體幾乎在完全不同的市場就業。他建議採取靈活的退休制度,有條件的行業或地區可以先行,逐漸把退休作為個人和市場選擇的結果,而不是強制的制度安排。

彭教授的意思我沒看明白:難道老人能幹的活,年輕人幹不了?靈活退休制度?你們又要玩什麼花活?

01 他們薅的羊毛來自於普通民眾

我們當然知道彭教授只是一隻氣球,先出來試試風向,但這個氣球的話術實在不夠高明,過於赤裸裸。

目前現收現付的養老金制度難以長期維持」是事實,但要注意,這是結果,原因是什麼?原因真的只是因為國人退休太早?這只是原因之一。

我認為至少還有兩個原因:

第一,養老金制度提升公平性的空間非常大。

第二,人口出生率下行太快,快到讓人懵圈,等於說為社保買單的人越來越少。

第一財經在2023年4月12日的一篇專欄文章《我國養老金問題如何緩解》中曾提到:

我國養老金體制由三大支柱構成, 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2021年累計結餘6.4萬億,占45.8%; 第二支柱是由企事業單位發起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總共4.4萬億,占31.5%; 第三支柱是由個人主導的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目前只有1600多億,占1.2%。此外,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可視為第一支柱的補充(21.5%),合計第一支柱占我國養老金總規模的三分之二。

但是絕大多數人只有基本養老保險,所以來談談這個。

據社科院預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將於2027年達到峰值6.99萬億後迅速下降,至2035年全部耗盡。

據說這是謠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2019年4月23日舉行的一季度例行發布會上,否定了「2035年養老保險金將要用光」的謠言,強調我國完全能夠保證養老金的長期按時足額發放。

一方面是復旦教授說你們退休太早,活得太長。

另一方面是人社部發誓說「我有信心,我有錢」,到底該信誰?你懂的。

養老金的缺口來自於哪裡?我認為一個巨大的缺口是來自於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退休制度設計。

2015年已經啟動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幾千萬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和企業職工一樣繳納養老金。

總的原則實際就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過渡」。

——「老人」是指改革前已退休的人員,他們原待遇維持不變,並參加今後的待遇調整。

——「新人」是指改革後新參加工作的人員,他們將來退休時,基本養老金為基礎養老金與個人帳戶養老金兩部分之和。這與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本一致。

對這兩點我個人認為並無不妥,老同志要敬著,何況他們是一個存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會越來越少,為了改革,付出這些成本是應該的,出生於1954年的彭教授就屬於此列。

至於新人,基本是和城鎮職工差不太多,大家也認了。

可能有點爭議的是中人。

——「中人」是指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後退休的人員。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說,「逐步過渡」政策主要是兩條:

一是他們在改革前的沒有實行個人繳費的工作年限確定為「視同繳費年限」,將來退休時在發給基本養老金的同時,再依據視同繳費年限長短等因素髮給過渡性養老金。

二是設定一定期限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實行養老待遇的新老計發辦法對比,「保低限高」,這樣,基本可以保證原有的待遇水平不降低。

應該說這也是一個老成持重的方法,避免引起隊伍的波動。

但確實也存在一個問題,改革前他們沒有繳費,但現在視同繳費,這其實是個窟窿,這個窟窿由大家一起來填。

而且「基本可以保證原有的待遇水平不降低」,也就是說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後退休的人員(包括教授們)退休金是可以相對比較高的。

教授們以及不少人薅的羊毛來自於普通民眾,尤其是企業工人們的繳費。

這真的合適?

沒錯,養老金是緊張了,我也認為推遲退休是辦法之一,可是辦法之二難道不是讓繳費比較少的人群稍微降一點退休待遇嗎?當然,這只是我從常識和邏輯出發提的一個建議。

為什麼工人退休可以長期拿低退休金,教授就不可以?理由是什麼?

02 如何讓年輕人願意生孩子?

再說說人口的事兒。

說實話,每年新生兒的數量下降太快。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僅為956萬人,這是自1950年以來的首次,年出生人口跌破1000萬大關。

今年呢?有點不敢想。會不會跌破800萬?等統計局的數據吧。

圖源:中經數據

中國的人口數量、年齡以前是一個金字塔式的分布,即老齡人口少,兒童、年輕人多。

現在已經逐漸變成倒金字塔分布,即老年人越來越多,年輕人、兒童越來越少。

影響非常廣泛,其中之一就是交社保的人越來越少,但是領退休金的人越來越多。

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中國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低於全年1041萬的死亡人口,人口自然增長率-0.60‰,全國人口141175萬人,較上年減少85萬人。

負增長,怎麼辦?

遊戲要想玩下去,必須讓年輕人心甘情願結婚、生孩子。

但是年輕人壓力大,即使985畢業也不好找工作,唯一靠譜的出路似乎是考編,考上之後正好遭遇減薪,沒考上的感覺人生一片灰暗。

那麼,他們到底是生還是不生?

我有個親戚的孩子,他的收入在同輩中還可以,年薪20多萬,但是他告訴我:「我五個朋友中有四個不想生孩子,剩下那個是他父母逼迫他們兩口子生孩子」。

為什麼會這樣呢?

當周邊環境比較複雜的時候,動物會開啟自我保護機制,就是不生或者少生後代,先保證自己活下去。

如何讓年輕人願意生孩子?走市場經濟道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發放足夠豐富的福利,或許有可能。

03 追求公平與透明是最好方向

彭希哲說老年人推行延遲退休制度,不會大量擠占年輕人的就業機會,因為這兩個群體幾乎在完全不同的市場就業。

這絕對是胡說。

應該說那些舒舒服服呆在空調房拿著高薪的老年人確實不想那麼早退休,因為他們一旦退休了也確實幹不了開網約車、送外賣的活,或者說他們除了混吃混喝,啥也幹不了。

他們那個崗位多好啊,比如彭教授,有人捧著,有人敬著,還有媒體記者一圈圍著,鎂光燈打在臉上,甜蜜留在心裡,講課費、出席費直接打到卡里。

在這樣的崗位上誰想退休?這崗位的人退休了,中年教授們真的就幹不了?呵呵。

彭教授建議採取靈活的退休制度,有條件的行業或地區可以先行,逐漸把退休作為個人和市場選擇的結果,而不是強制的制度安排。

這一招,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資本家們早就想到了:

日本厚生勞動省12月22日公布的2023年老年人就業狀況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延遲退休和繼續雇用等制度的引進,允許員工根據意願工作至70歲的日本企業已占所有企業的29.7%,與上年相比上升1.8個百分點。

工作到70歲,還有勁嗎?國人告別地球的平均年齡是78.2歲,要是按這個模式,也就是只領8年退休金,或者領著低退休金拚命幹活到70歲。

有些人確實很爽,有些人何其歹毒!

彭教授出生於1954年,他屬於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的「老人」,待遇挺好,他已經「上岸」。

假如復旦教授的退休金和工人一樣,尤其是彭教授的退休金和工人一樣,他還會做這樣的發言嗎?

未來當然很複雜,未來當然很艱難,但是希望是所有人一起來扛這個複雜和艱難,比如待遇高的降一點,可不可以?

好話說盡,實在的事也要做多一點。

在一個信息通達的社會,要想實現長期的穩定,不懈追求公平與透明是一個最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