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法治,就有了確定性。有了市場經濟,就有了市場要素的流通和組合,就有了科技創新。
作者:李捷(抱朴財經評論員)
我的鄰居王董自從公司垮台之後,除了出門遛彎兒,以及去某店搶打折菜,基本都不出門。有一個階段,作為一個下崗人員、前董事長,他除了偶爾在小區里仰望一下他曾經的江邊豪華辦公室,懷念一下有司機、有秘書的美好生活,就沒什麼事可以乾了,落魄得很,也沒任何精氣神。
但是,最近他似乎又充滿了活力,居然敢在某店不打折的時候去買菜了,而且他那輛舊奔馳也願意開出來見見觀眾了,難道離婚已久的王董要結婚了?
某天,王董喝茅台鎮的酒喝多了,畢竟只要20塊一小瓶,他沒控制住,喝了兩瓶。他開始吐露真言:「我買了日本的股票、基金,漲了,賺了」。原來,他那個破產的公司在日本有個分公司,結算的時候還有些錢,他聽說巴菲特買了日本五大商社的股票,他就跟著買了。
王董現在有多少錢我不知道,就是感覺他吃了回春丹,每天都很開心。
一個中國人,讓日本股市哄開心了,嘖嘖。
看看日本股市到底發生了什麼。
1月15日,在金融板塊和航運板塊的帶動下,日經225指數突破36000點,為1990年2月22日以來首次。今年以來日經225累計上漲了6%,距離1989年創下的歷史峰值38915.9點還有6%的距離。
日本到底做對了什麼?
在我看來就是做對了三件事:
首先,嚴守法治底線。
日本法律有三個基本原則,即法治主義、責任追究主義和人權主義。
其中,法治主義是日本憲法的核心原則之一,它規定了政府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而不是靠人的意志去支配,這體現了法律的權威性和不可侵犯性。責任追究主義則是指,每個人必須承擔自己的法律責任,這點在日本尤其嚴格,任何人都不能逃避法律責任。另外,人權主義則體現了人民在法律面前應該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應該享有基本的人權。
嚴守法治底線其實就是給企業一個確定性,政府會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會做什麼,一切都很清晰。
因此,企業心裡就有底了:該不該投資,該投多少,邊際在哪裡,如何控制風險,一切都有說法。
企業會拿著法治這把尺子去評估風險。
日本的法治水平如何呢?講一個新聞,大家就知道了。
2019年4月,富田裕樹上任池田市市長。
他為了省錢,把政府辦公大樓原本設置給員工上廁所和換衣服的地方當成了家。他還買了一台家用桑拿設備插電後可以產生蒸汽,模擬桑拿房的效果。被發現後,市政府拿出了詳細的統計結果,市長共使用了690日元(相當於35元人民幣)的電費。富田道歉交錢。
市長也不能占納稅人的便宜,這當然是講法治。
既然市長也沒有特權,市長也可以懟,企業家就放心了。
實際上,日本的法治一直在不斷進步和完善中,很多都是為經濟服務的。
2001年4月24日,司法制度改革審議會議作出決定:於2004年度建成法科大學院,每年培養3000名司法考試合格者。
2009年8月3日,日本東京地方法院審理了一起謀殺案件,此案件意味著日本司法長達66年的既無陪審也無參審的局面宣告結束。日本《陪審員法》規定了陪審員參加審理的案件範圍。
2005年,《日本公司法》明確規定了股份公司設立時董事制度,其核心在於通過公司設立時董事調查義務、報告義務及其對公司和第三人民事責任的規範,最終約束髮起人和股東在公司設立時出資義務的履行。
有了真正的法治,企業家心裡就有底氣,只管去賺錢幹活。
其次,尊重市場經濟。
「尊重市場經濟」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因為要革自己的命,要割捨自己的利益。
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就在干一件事:採取措施,讓更多的國有企業變成民營企業。
高速路公司、高鐵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股份都賣給企業家,結果如何呢?熬過了所謂「失去的三十年」,日本社會的經濟活力就上來了。
通產省是日本舊中央省廳之一,承擔著宏觀經濟管理職能,負責制訂產業政策並從事行業管理,是對產業界擁有很大影響的綜合性政府部門,首長為通商產業大臣。這個部門乾了不少事兒,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發揮民間主導力量,賣掉國有資產和工廠」。
1980年代,國鐵、煙草公司、電話電報公司民營化,金融自由化。
日本國企的民營化步伐在21世紀明顯加快,東日本旅客鐵道(2002)、西日本鐵道(2004)、九州旅客鐵道(2004)、道路公團(2005)都民營化了。
《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2015年的報道顯示:日本與國有企業相關的法律概念是特殊法人、特殊公司(本文重點研究國家經營的特殊公司及其資產管理)。據OECD報告,日本已成為世界上國企數量極少的國家。
與此同時,制度建設也跟了上來:
1997年,《央行法》出台,提高了央行獨立性。
1998年,金融監督廳成立。
1997年,修改《反壟斷法》,允許純粹控股的公司存在。
法律大幅度疊代,為市場經濟保駕護航,這是日本在這一階段的顯著特徵。
市場經濟讓市場要素流動更快,該漲就漲,該崩就崩,該出清就出清。
殘酷的市場經濟貌似無情,卻免除了很多後患,使得日本企業逐漸強大,走出低谷。
有了法治,就有了確定性。有了市場經濟,就有了市場要素的流通和組合,就有了科技創新。
接下來就是銷售的問題了,如何把東西賣出去。
2022年全球前十大貿易國是中國、美國、德國、荷蘭、日本、法國、韓國、義大利、比利時和英國。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財務省1月12日發布的2023年11月國際收支初值顯示,經常項目為順差1.93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51億元)。順差額創下有可比數據的1985年以來同月新高。
日本財務省公布的2023上半年度(4至9月)貿易統計初值顯示,出口減去進口的貿易收支為逆差2.7184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28億元)。逆差額與創最高紀錄的2022上半年度相比減少75.1%。
據報道,這是連續5個半年度呈現貿易逆差。出口額增加1.4%,為連續6個半年度增加,並首次超過50萬億日元,達50.2418萬億日元創歷史新高。
日本的外貿還不錯,而且有越來越順的趨勢。
東京灣港口
日本和所有的已開發國家的關係都不錯,秉持了一個「和氣生財」的原則:想和人做生意,想賺人家的錢,就要和和氣氣。
三件事做完,日本經濟就順了,日本企業就賺到錢了。
所以,日本人開始討論漲薪:
負責貨幣政策的日本央行前執行董事Eiji Maeda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春季勞資談判的結果很可能會比去年更好,(工資漲幅)達到 4%」 。如果工資上漲4%,將創下1992年以來的最大漲幅紀錄。
所以,日本大學生完全不愁就業:
2023年5月,日本文部科學省和厚生勞動省發布數據表示,2023年3月畢業的大學生截至4月1日的就業率為97.3%,比上年高出1.5個百分點,這是三年來首次高於上年。
鑒於以上種種,日本股市上漲其實是應該的:
企業家有信心,相信法治;
企業、政府普遍認可並遵循市場經濟規律;
和氣生財,到處交朋友;
打工人漲工資,帶動消費;
大學生找工作很容易,敢花錢……
一環扣一環,全是良性循環,日本的股市大漲是一個結果,是一個意料之中的結果。
看這趨勢,還會漲。
日本的底氣真的上來了,現在居然在考慮加息了……
我很羨慕,真心羨慕,因為我也想漲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