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創造的不止是3萬億,而是一種模式、一種可能、一種永不止歇的向上的精神。
作者:今綸
1月15日,廣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將突破3萬億元。
很多人在討論這個3萬億,那麼,廣州創造這個3萬億到底有哪些經驗可供借鑑呢?
我的看法:廣州這個3萬億和北上深渝的3萬億都不同,對於普通的省會城市或者一些發展勢頭強勁的大城市更具有借鑑意義。
首先,為什麼說廣州的3萬億和北上深渝的3萬億不同。
其實,北上是中國的超一線城市,並不是平常意義上的一線城市,其資源和獲得政策的支持力度,其他城市都比不了。
因為北京是首都,上海是經濟龍頭。
深圳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除了深圳人的努力奮鬥之外,香港因素以及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也是客觀現實,而這也是絕大多數城市比不了的,你總不能把自己的城市搬到香港旁邊去。當然,現在的香港經濟發展確實遇到了困難,但是在改開之初,乃至後續很多年,香港的經濟發展都是在深圳前面的,對深圳助力甚多,這是客觀的歷史事實。至少在2005年,深圳還在提「學習香港,服務香港」,相關新聞至今可以搜到。
舉個簡單的例子:2020年,包括翟美卿、霍啟剛在內的上百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建議廣東自貿試驗區三個片區適用同等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南沙向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看齊,爭取鼓勵類企業執行15%稅率企業所得稅(來源:澎湃新聞)。
所以,至少在當時,與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相比,廣州南沙在政策支持力度上處於劣勢,你懂的。
至於重慶,我們都知道它本質上是一個省,人口、面積都十倍乃至二十倍於很多省會城市,所以,其實也沒法簡單比較。
綜合政策、資源、行政地位等諸多因素來看,廣州本應該是一個普通的省會城市,它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線城市,有歷史的積澱,有地理因素,也有廣州人殫精竭慮、發展經濟的自我奮鬥精神在驅動。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其實廣州的經濟發展才是部分省會城市、新一線城市可以學習和效仿的對象,因為這些城市的資源、稟賦、土地面積距離北上深渝太遠,本質上,它們是和廣州一樣「普通」的城市。
廣州在2023年跨越了3萬億,我認為有五大力量值得說說,就是這五大力量輻射出去,帶動了廣州經濟的整體向上。
第一種力量是「向外力量」。
近年來的形勢大家都懂的,廣州作為廣交會的舉辦地,無論是在疫情期間,還是在放開之後,一直在努力保持、恢復與海外的經貿往來。過程中,政府儘量給政策,民間主動找生意的細節和故事很多。
可能有些數據的恢復不盡如人意,可是廣交會的人氣確實在回升,廣交會期間的酒店、網約車、計程車比較緊張也是事實。我的一位朋友在廣交會期間從青島過來,在市區沒有找到酒店,只好在機場附近的酒店住宿。
廣州人做外貿生意做了幾千年,從祖宗到老祖宗都把算盤打得啪啪響,他們知道想賺錢必須包容,必須向外,其餘都是假的。
所以,你看近年來各種奇怪的事情都不是發生在廣州:比如南寧地鐵站有乘客指摺扇圖案像日本旭日旗,比如西安華清池有人指貴妃雕像袒胸露乳。
遇到這種人,廣州人只有一句話:「睬你都傻」。
廣州人一直在努力向外,努力賺錢。
2021年,廣州外貿進出口總值首次破萬億元,同比增長13.5%。背後,貿易結構發生明顯調整,一般貿易占比達到了55.1%。2023年上半年,全市一般貿易更是猛增25.8%。
2023年,廣州外貿進出口總值繼續超過1萬億元,這已經是連續第三年超過1萬億。
廣州人不走極端,很務實,很精明,這是幾千年的沉澱,這是永遠的基因。
第二種力量是消費力量。
2023年廣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萬億元,這是連續第三年過萬億,2024年,廣州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達到5.5%。
在促進消費方面,廣州是有基礎有規劃有能力有雄心的。
基礎就是作為省城,有大量的高品質購物場所和場景,周邊城市部分居民有到廣州買買買的消費習慣,老外來了也喜歡買買買。
過程中,舉辦國際購物節、直播電商節、國際美妝周等系列活動,發放消費券1.3億元確實有刺激作用,2023年,廣州跨境電商進口額增長也接近1.5倍。
至於規劃,2023年3月8日,廣州市政府在官網發布《廣州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發展規劃(2022—2025年)》並印發實施。這是全國首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主題規劃。廣州在規劃中表示,爭取開展速度賽馬賽事試點,確實有想法,敢突破。
消費能起來,除了廣州本地居民收入相對國內絕大多數城市居民確實略高一籌,珠三角的居民收入也比絕大部分區域居民略高。
所以,天天喊促進消費意義不大,首先,老百姓兜里要有錢。
雖說如今大家掙錢都不容易,但是在一個富人聚集度相對高的區域,廣州提供的消費場所、體驗相對比較好,而且廣州和深圳、香港的空間距離都在100公里以上,廣州的消費性價比比較高,這是地理優勢,也是廣州的服務業優勢,所以,廣州的消費力持續走高也不奇怪。
廣州天環廣場
第三種力量是樞紐力量。
我在2020年寫過一篇文章《廣州,流量大城,如今還在加速》,如今看來,確實如此。
如果我們把廣東省的地圖打開來看,我們會發現廣州在廣東省的中部,而且廣州南沙區是整個大灣區的幾何中心。
廣州一直有一種力量——樞紐力量,這是獨特優勢,老天爺賞飯吃。
說一個與樞紐有關的重要新聞:2023年12月26日,亞洲最大的火車站樞紐綜合體之一——廣州白雲站26日正式投入運營。
廣州白雲站是廣州鐵路樞紐「五主四輔」中的主要客站之一,位於白雲區南部,總建築面積約45.3萬平方米,站房建築面積約14.5萬平方米,面積相當於4個廣州南站,站場規模11台24線。
廣州最早的鐵路線路是19世紀末建設的廣九鐵路,後面的風雲百年,廣州鐵路系統都是華南毫無爭議的鐵路樞紐中心。
高鐵時代如何?1月13日《羊城晚報》報道:2024年春運首日火車票開售大多數線路不擁擠,廣州南站最繁忙。其實,廣州南站的繁忙是一種常態。
廣州南站
2023年,廣州白雲機場旅客吞吐量取得全國機場「四連冠」,這是樞紐力量。
2023年,南沙港區四期工程(一期)竣工投產,廣州港凈增外貿航線7條,貨物、貨櫃吞吐量分別居全球第五、第六位,這也是樞紐力量。
有了樞紐,有了流量,交通物流服務業才有機會賺更多錢,工作機會和納稅也會更多一些,這是簡單的道理。
強者愈強的時代,廣州的樞紐力量還會快速增長,自我加速,形成更為強大的虹吸效應,亞洲諸國諸城市都有過類似經驗。
第四種力量是科技力量。
廣州人講科技也是廣州風格,喜歡講科技給產業帶來了哪些進步,賺了多少錢,也就是越來越強調科技的應用性。
所以,你看廣汽埃安殺入新能源車全國三強,入選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這就是廣州的科技力量。這在全國的同級別城市裡是獨一無二的。
而且在2023年廣州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65萬輛、增長1.08倍。
億航智能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獲頒全球首張適航證。
生物醫藥和智能製造裝備2個產業集群獲評全國優秀,2023年1月-11月,工業機器人、顯示器、服務機器人、集成電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產量分別增長43.8%、33.1%、32.6%和19.6%。
總體而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廣州地區生產總值超30%,廣州科技的變現能力是一直在增長的。
撐起廣州3萬億的基本盤裡面,科技已經成為主要的支柱力量之一。
當然,廣州的科技是和製造業深度融合的,數字經濟助力、融合下的廣州製造業是廣州製造業的基本面之一。
2023年11月,全球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在線發布《自然》增刊《2023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其中全球領先科研城市及都市圈最新名單顯示,廣州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躍升至全球第8位。
廣州已趕超東京都市圈和巴黎都市圈。
與2022年同比,2023年廣州的論文貢獻份額首次突破千位數,達到1113.07,增速高達29%,是增速最快的前三位中國城市之一。
廣州實驗室、華南國家植物園、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廣州是全國唯一一個聚集國家實驗室、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國際大科學計劃等國家級重大平台的城市。
所以,看廣州的科技突破力量,看看產業突破能力,再看看全球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就有答案了。
第五種力量是投資力量。
因為廣州夠開放,一直向外,消費力在線,樞紐功能在強化,而且科技賦能製造業有相當的突破,這等於證明了廣州是一個發展動力不竭且越來越生猛的城市。
所謂「老城市新活力」,老城市是指文化以及歷史傳承,新活力則是看今日廣州人的智慧和奮鬥精神。
廣州用事實和數據證實了自己是中國諸多城市中的一個「普通」的強大城市,一個「普通」的一線城市,因其「普通」,更接地氣,更有確定性,更具模仿性。
所以,投資廣州是一種相對穩妥和務實的選擇。
2023年,廣州實有經營主體達到340萬戶、增長7.7%。其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增至1.3萬家和2.1萬家;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5家、實現翻倍;入選全球獨角獸企業22家、增量全國城市第一。
2023年,廣州新設外資企業超過6600家、增長90%,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1.9%。
在2023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上,廣州簽約項目數和投資額均比上屆大幅增長,僅50億元以上項目就有21個之多。
企業家們在商場上摸爬滾打許多年,都是聰明人中最聰明的人,這麼多企業家把鈔票投給廣州,這是莫大的信任,這是最重要的投票。
2023年,廣州固定資產投資超過8600億元,再創新高,這裡面有諸多民營企業家的投資,這是掌聲,也是致敬,更是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投資廣州的力量一直在增長。
總結一下:
「普通城市」廣州,踏踏實實,做了一個「普通城市」該做的事情,不驕不躁,集聚五大力量,駕輕舟過萬重山,當然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廣州人創造的不止是3萬億,而是一種模式、一種可能、一種永不止歇的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