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無數女人追捧的網紅美容儀,最近被打回原形了。
曾經首屈一指的網紅奢侈品美容儀ReFa,現在正在「骨折」甩賣,單價不到一百。
跟現在的白菜價不同,2017年左右的ReFa,賣個1~2000塊錢都算便宜,3000多更是常態。
各種種草博主、娛樂圈明星更是把ReFa捧上了天,國內賣斷貨了,還有大批消費者加價找代購。
許多在當時剁手購入ReFa的消費者,看著如今白菜價的ReFa,紛紛破了防。
只知道躲過了雪糕刺客,逃過了水果刺客,但這個5年前的美容儀刺客,還是穿越時空刺痛了打工人。
ReFa等網紅美容儀,被再度拉出來「鞭屍」,不僅因為價格大跳水,也因為它一度被傳為「智商稅」飽受爭議。
關於美容儀到底管不管用、值不值錢的討論,幾乎成了美容相關的「日經討論」。
從紅極一時到「時代的眼淚」,幾年間,ReFa們到底乾了什麼?
日本「美容神器」,
專割中國女孩
這幾年,美容儀堪稱女性收割機。
打著「隨時隨地改善肌膚、瘦臉消腫」的功效,美容儀們開始和醫美、美容院搶飯碗。
ReFa等品牌,甚至成為了美容儀品類的「食物鏈頂端」。
為了打造奢侈感,ReFa們其實也沒啥太多花招,總共就三板斧:
高價營造逼格+黑科技打底+明星占領視野
高價不必多說,在許多女生的化妝包里,數千元的ReFa想必是單價最貴的一款產品。
ReFa為了讓自己顯得高端貴氣,還特地把第一家實體店開在上海美羅城1層,毗鄰各種高端化妝品和奢侈品,拿捏定位。
之所以ReFa能撐起這麼高的價格,是因為他們的第二招:黑科技噱頭。
ReFa主打的是「微電流美容」也就是通過美容儀的尖端釋放的微電流來刺激皮膚云云。
當然,單純的科技理論聽上去確實味同嚼蠟,一般消費者也不會特別理解。
為了加深印象,ReFa搬出了日本品牌的「慣用殺手鐧」:仙人營銷。
在一款ReFa的美容儀上,赫然寫有「日本抗衰老專家日比野佐和子(醫生·醫學博士)推薦」等字樣,而且這位日本專家,還是中國抗衰老促進會理事會的一位理事。
既有日產的仙人高逼格,也有國產的權威認證,這位專家渾身上下都冒著「可靠」二字,堪稱護膚儀仙人。
有趣的是,因為這條文案,讓ReFa在2022年被消協警告、罰款45萬元。
原因是,這位「日比野佐和子」根本查無此人,中國抗衰老促進會理事會的理事也是子虛烏有。
能通過一個編造的名字就能騙過無數消費者,需要反思的看來不僅僅是ReFa。
當然,用科技和噱頭「糊弄」所有人還不夠,在沒有直播帶貨和小紅書種草的年代,ReFa能拿下中國市場,還是靠著強大的明星代言。
ReFa的第一次出圈,就是因為它曾經作為林心如婚禮的伴手禮出現。
它也曾經在彭昱暢、闞清子等人的採訪中頻頻現身,更是登上過各種綜藝。
後來,ReFa還陸續請過范冰冰、朱一龍等頂流明星作為代言人,風頭無兩。
ReFa帶頭,也給其餘日本品牌們打了個樣。
同樣來自日本的雅萌、Tripollar等新晉品牌,都扎堆進入中國市場。
各路老牌美妝大牌也紛紛入局,從歐萊雅到寶潔,都推出了自己的美容儀產品,甚至老牌電器松下都來摻了一腳。
在多方勢力的摻和下,中國的美容儀市場飛速擴張。
根據數據調查,2021年我國的家用美容儀市場規模就高達100億元左右。
蛋糕越做越大,地頭蛇的位置,卻越來越不好坐。
囂張的ReFa們,
難逃被卷的命
2017年的ReFa,在市場上大殺四方。
當年,海外市場給ReFa貢獻了117億日元的收入,其中中國市場高達35億日元。
以ReFa、雅萌為首的外來美容儀品牌,更是占據了我國美容儀市場將近80%的市場份額。
按理說,ReFa憑藉自己的三板斧,應該一路貴下去才對。
但如今ReFa陷入「一折甩賣」的窘境,還是因為兩個理由。
1、再黑的科技,也擋不住內卷
ReFa們大行其道時,友商們自然不願意甘居人後。
許多國產品牌發現了這塊大蛋糕,開始調轉槍口,攻堅美容儀市場。
2022年,由主打褪毛產品的Ulike孵化的品牌極萌就殺入了美容儀大戰中,沒到幾個月就殺入了品類銷量榜前列。
此外,國產品牌覓光更是一度超越了日本大牌雅萌,成為美容儀賽道中的新霸主。
國產品牌的打法很簡單:你有你的工匠精神,我們有我們的內卷絕技。
卷功效,成了國產品牌的殺手鐧。
以極萌為例,它沒有走ReFa的老路子搞微電流,反而轉向「射頻美容儀」領域發力;
而另一款國產美容儀花至,則另闢蹊徑,把智能系統添加進了美容儀中。
在層出不窮的新技術和新概念衝擊下,曾經的「小甜甜」ReFa,也很快過氣變成了「牛夫人」。
面對科技更黑、功能更多、種類更繁雜的國產美容儀,ReFa先敗一城。
2、薄利多銷,專拆高逼格的台
ReFa的競品們當然不止在功能和科技方面往前卷,也有商家看中的是美容儀超高的利潤率。
ReFa能賣到上千元,除了產品本身成本之外,也有不少品牌溢價。
有很多「友商」就尋思,既然我賣不出你的逼格,就只賣你的外形好了。
所以,一大批打著「ReFa」平替的品牌率先站了出來,打算來一波釜底抽薪。
除了澳洲品牌Lacues直接打著「ReFa平替」的口號冒了出來,來了一波釜底抽薪;
韓國品牌悅詩風吟更是以一百元左右的低價,成為美容儀界「屌絲神器」。
在高利率面前,平替生意永遠不會缺席。
從近幾年的電商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國產美容儀,早已經霸榜同類產品多年了。
在友商們的「圍剿」下,曾經風光的日產美容儀,只能苟延殘喘。
如今,就連ReFa自己也不再著重美容儀品類的發展,轉向在花灑、吹風機等其餘產品方向發力。
ReFa的業績也大打折扣,自從2019年的巔峰期過去後,已經連續5年出現了下滑。
不可一世的ReFa們,被卷怕了。
原形畢露的美容儀
遮羞布後藏著什麼?
美容儀行業內卷,並不是最可怕的事情。
這次ReFa的「遮羞布」被揭穿,其實也暴露出了這一行業背後隱藏的大問題。
曾經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日產美容儀,背後水分都這麼大,那麼現在仍在火爆的其餘美容儀,真的值得信賴嗎?
失去用戶信任,才是美容儀的真正病根。
消費者對美容儀的疑慮,大致分為三種:
好用嗎?值不值?安全不?
首先,關於美容儀是否管用,一直都是永恆的討論話題。
品牌為了把美容儀吹出花兒來,更是加上了各種各樣花哨的科技原理,從微電流,到脈衝、電磁波,一應俱全。
一些較真的測評博主,就美容儀的功效做過對比實驗。
實驗證明,美容儀確實有一定「改善肌膚」的效果,只不過和品牌宣傳以及KOL的帶貨文案相比,確實沒那麼「明顯」
其實,消費者自身的體驗也不會騙人。
在一份2020年針對美容儀用戶的調查報告中顯示,約有50%的用戶在過去半年內不曾使用美容儀,更有40%左右的用戶,對美容儀是否管用持懷疑態度。
如果美容儀的功效是「信則有,不信則無」,那它的低成本高毛利率,就是被擺在明面上的致命傷。
許多硬核博主,都曾簡單粗暴地拆解過ReFa等一眾知名美容儀。
在測評帖子中,被大卸八塊的ReFa美容儀,其實就是一些簡單的電子元件拼裝,據猜測成本不過百元。
ReFa的「師妹」雅萌美容儀,也是各大博主拿來拆機和平替對比的常見素材。
根據部分調查,美容儀的毛利率大概在60-70%左右,比一般家用小電器高出10個百分點左右,高得可怕。
缺乏「含金量」的美容儀,實在撐不起如此高的溢價。
要是「不好用」「不值當」都可以忍受的話,「傷皮膚」就是美容儀的致命傷了。
隨手一搜,關於美容儀「用著傷皮膚」「過敏起紅疹」甚至「越用皮膚越差」的討論層出不窮。
2021年8月,在深圳市消協的一次採樣調查中,10款美容儀,有6款存在鎳超標的現象,不僅美容效果存疑,還更容易引起過敏。
此外還有2款美容儀存在「加熱過度」的問題;更是有5款的宣傳功效和實際效果嚴重不符。
為了打消消費者疑慮,美容儀們只能繼續內卷,不斷地推出新概念、新款式。
繼續卷下去的美容儀,很容易陷入自己營造的「需求泡沫」之中。
簡單來說就是:科技夠黑、功能夠炫,但真的用不上。
過多的需求泡沫,不但會把自己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拉得越來越遠,還很容易踩上「虛假宣傳」的坑。
內卷過剩的美容儀,真該停下來多修煉一下內功。
尾聲:
今年3月份,在國家藥監局更新的《醫療器械分類目錄》中,把「射頻治療儀、射頻皮膚治療儀類產品」列為醫療器械,自2024年4月份起開始執行。
規定一出,亂卷了數年的美容儀市場,終於開始降溫了。
被迫冷靜下來的美容儀廠商們,應該借著這個機會,好好在用戶體驗和真正的科技創新上下下功夫,而不是一個勁兒地卷概念、玩噱頭。
美容是一個不會消失的風口,但是再硬的鐵飯碗,也經不起過度地開發。
修煉中的美容儀品牌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瞄不准痛點,再牛的賣點都是泡沫。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