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還沒到,年夜飯卻已經提前被訂爆了。
也有人吃膩了餃子排骨滿漢全席,想吃點新花樣,比如西餐。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一提到廉價西餐廳,下意識想到的還是薩莉亞。
然而有一家中國西餐廳,也是完全打破了價格壁壘。
來到這裡,只要交完79元的入場費,你會忍不住驚嘆:這也太便宜了吧。
這還是在一線城市,尤其是放眼望去,一堆數不清的碳水,大胃王來了都害怕。
這就是比格披薩,在北京風靡20年,到現在依然火爆,堪稱自助里的「窮鬼餐廳」。
相比其他快餐店,比格披薩就是個異類。
開業20多年,比格一直走的都平民路線,79元無限吃,主打一個量大管飽,也因此成為不少中國人的西餐啟蒙。
甚至連用預製菜都毫不遮掩。後廚師傅會當著用戶的面,打開預製調料包。
但大部分的「比門信徒」,並不在意這擺在明面上的預製成分,反而對比格的愛更深了。
比格披薩能活成老少通殺的自助天堂,這背後可沒少動腦子。
79塊的西餐,
被北京人吃成全天食堂
人在北京,你很難躲過這個胖大叔的招牌。
乍一看,加了披薩後綴,跟必勝客一樣,似乎也是高攀不上。可等你走進去再走出來,沒有一個人逃得過「真香」定律。
這些年,比格在大部分人心裡,就是個大眾食堂。
只要交完79的門檻費,接下來在比格就可以直接變成神仙。
很多人覺得,六七十的自助,這麼便宜,能好吃到哪去?
這話放到比格自助身上,完全不成立。每個披薩的用料相當充足,小龍蝦、肥牛……分分鐘實現榴槤自由,隨便吃,還是9寸的。
更重要的是,可以親眼看著廚師把肥牛鋪在比薩上,再推到明爐現烤,在熱氣騰騰又能拔絲的視感下,哪怕明知是預製菜,也敢大膽往嘴塞。
於是經常會出現這樣吃剩了堆下的盛況:
在家這樣吃飯,可能會「媽見打」,但在比格吃得再任性也沒人嫌棄。
比格自助還有一種公認的魔力:
吃到撐的時候,發誓再也不來吃了,結果沒過兩天,就想念它家的味道。
去網上看看,發現百分之八十的消費者,就是衝著比格自助的味道去的。
如果不喜歡吃碳水,在比格也能找到快樂。還有的人,把它當成不限量酒吧。
一般的酒吧,一晚上沒個兩三百下不來。而比格,有一柜子的冰啤酒隨便拿,還有各種不要錢的下酒菜:酥黃魚、酸辣粉絲、椒香杏鮑菇。
在明確的預算里想吃啥吃啥,要多爽有多爽。
然而事情發展到現在還沒結束,比格還在朝著更多奇奇怪怪的方向發展。
比如有的顧客,把比格當成自習室。
因為比格自助不限時,80塊錢,可以承包自習人的一天飯票,餓了有飯吃,渴了有咖啡喝,流動人群還是學習白噪音。
還有的人,甚至把比格當廚房。
在比格,你總能發現這樣的人——他們獨自來到比格,拿好了鋪滿一桌的碳水,接著,開始施展自己的廚房術,挖掘出更多的隱藏菜單。
79的價格,在比格有時還能享受到不輸海底撈的服務。
一個人去的顧客,服務員還會察覺到你不受外人干擾的體面。
有網友分享,「我自己去的時候,拿菜回來發現對面椅子上多了一個小熊。比格就是比薩界的海底撈。」
總之,食堂之外,還能成為酒吧+自習室+廚房。
很難不讓人猜測,如此低的自助價格,再配上產品和服務,到底是怎麼堅持20年而沒倒閉的?
這就不得不提比格背後的故事。
「比門」永存背後,
是老外看傻眼的打法
檢驗一個餐廳的好壞,就是看它有沒有變成一門信仰。
麥當勞早已出名的「麥門」,漲價也阻擋不了信徒的追捧。
前不久,達美樂披薩進軍西安直接創下銷售記錄,很多周邊人甚至坐高鐵也要吃,「入達門永不悔」。
愛比格披薩的人,則是自稱比門。在網上隨便找,比格披薩幾乎成了流量密碼,比門更是無處不在。
要知道,相比其他動輒千店萬店的大牌選手,比格披薩目前只不過200家。規模完全不占優勢,比格披薩是怎麼讓自己「比門永流傳」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離不開創始人趙志強下的三劑猛料。
1.砍價格,誰說披薩就該貴?
最早的趙志強,還不是賣披薩,而是賣漢堡。
1999年,他在老家開了一家漢堡店,但他還有更大的野心,來北京考察了一圈後,看到開店勢如破竹的肯德基、麥當勞,讓他意識到:
「如果我做漢堡的話,可能已經失敗了」。
但與此同時,他又觀察到一個現象,另一個披薩品類里,必勝客當時生意火爆,周一到周五天天排隊。
但必勝客賣的可不是什麼平價產品,一張披薩百八十塊,那個年代普通人很難吃得起。憑什麼干翻外國同行?趙志強有了想法,就做平民的披薩最有機會。
比格披薩從創始之初,就牢牢定下「高性價比」這個賣點,一開始也是開在學校附近,第一家店,就在北京高校雲集的海淀學府路。
當時自助的價格還是39,很多人都看傻眼,沒想到這個價格吃到披薩,還不限量,很快淪陷。
當年的學生長大了,比格的價格也從39塊漲到了79塊,他們卻依然是比格的忠實顧客,畢竟在北京兩三百起還限時的自助里,比格的價格依然難以拒絕。
2.砍品類,不盲目堆料
很多人做自助,都會忍不住一件事:堆品類!
趙志強卻一直很反骨,從比格創立之初就堅持一件事:做減法。
相較於一般200-300個SKU的自助餐,比格目前的SKU只有130種。
之所以如此,是要「聚焦」在一件事上,保證現有品類的品質,趙志強曾透露,每4個月還會再次上新,銷量不好的菜?反饋不佳的菜?直接下架。
趙志強說過一句非常狠的話:
「如果顧客僅僅是因為哪家肉多、哪家便宜,就選擇哪家的話,這批人也不是比格想服務的客戶,要敢於『放棄』這批人。」
而做減法也很有效,比如扛過重重減法的榴槤披薩。很多人去吃比格,就是衝著這個來的。
論品類豐富性,比格絕對干不過同行,但比格要做的是,一說披薩自助,人們只能想到比格。
3.砍門店,讓顧客笑著買單
比格這些年,被人詬病最多的,是怎麼還不來自己城市開店。
這也跟比格現階段的打法有關,不做加盟。
「用直營去打天下,只有保證直營店的占比,才能保證品控一致,才會有強大的品牌勢能。」
不亂開店的同時,一是能更加節約成本,二是還能把多餘的精力放在體驗上。
有顧客在網上留言,說來了好幾次沒喝到奶油蘑菇湯,很失望。
這位顧客再次光臨比格就餐的時候,就有員工盛了一碗熱乎乎的奶油蘑菇湯給送上去。
產品也要跟上,趙志強覺得,要把披薩這個「洋快餐」做出風骨,必須注入中國人自己的靈魂。
在這個思路下,比格先後推出的烤鴨披薩,小龍蝦披薩,榴槤披薩,經常剛一出爐,就被顧客瓜分到盤底都不剩。
3個減法下來,中國特色披薩教父,比格算是實至名歸。
在必勝客的陰影下,
它憑啥能活了20年?
同樣是披薩自助,必勝客這些年被人吐槽最多的,是加價不加量。
有人吐槽,在必勝客200元能吃到什麼?
1個披薩、4份小吃、2份飲料,分量還很小。一個盤子裡只有3道烤肥牛,還都夾著一大塊麵包,簡直太虧了。
但只有價格就行嗎?
自助想光靠便宜吸引人,顯然也行不通。
曾經的廉價自助代表,家家粗糧王,18元一人隨便吃,過生日直接免費,一時間爆火,門口等位置提供的板凳兒都經常不夠。
綠滿家自助,30多塊錢隨便吃,憑學生證還能再減10元;
賣披薩自助的好倫哥,剛開業29元一位,有人曾評它是全國最實惠的西餐自助。
人們也相當買帳,最火的時候,網上的自助攻略一抓一大把。
然而現實證明,靠小恩小惠很難長久。廉價自助走上神壇有多快,跌落下來也有多快。
2005年,家家粗糧王在成都的最後一家店停業,有些自助餐廳還在,但早已沒有了往日的門庭若市。有數據顯示,自2017年開始,自助餐廳的數量便開始整體下滑。
為啥?自助不再稀奇、年輕人「恐懼」碳水炸彈,必勝客等同行的壓力是原因,但更多還是自己的問題。
同樣是碳水炸彈,相比其他自助同行的寡淡蕭條,比格簡直就是一股泥石流,用低價站穩市場。
活了20年不僅沒倒閉,還自信滿滿表示要衝擊500店目標,它為何就逃過一劫?
因為性價比固然是吸引顧客的利器,但與時俱進的產品以及周到細節的體驗才是關鍵。
拿一個細節來說,在比格里,比薩甚至會用不同顏色標註健康程度。
對很多擔心吃完長胖的年輕人,還會提供健康飲食的基礎配置參考。
作為一家意式自助,比格店裡一半以上是西餐,還有兩成是中餐。
中國人還是喜歡吃帶湯水的「暖胃」食物,海鮮蒸蛋、清炒西蘭花……比薩下肚之後吃這些能解解膩。
這些年,在比格內部,一直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所有披薩研發,必須跟著顧客味蕾來。
所以,就會有奧利奧棉花糖、肉鬆小貝、梅乾菜臘肉,還有秘制肥牛、麻小龍蝦等看似奇葩的披薩。
表面上是比薩,如果去了披薩餅皮,只吃料,也可以是道甜品,甚至是一道炒菜。
而在必勝客,不僅沒有這些細節,在網上查一下,就會發現很多人吐槽用料「縮水」,甚至還有人稱自己吃到生的。
換句話說,必勝客們是調教顧客適應自己,而比格披薩卻是讓顧客調教自己。
結語:
當代年輕人吃飯,出現一個新潮流:
正在擠爆3.5分餐廳。
與3.5分餐廳同樣獲得潑天富貴的,還有各種五星級酒店自助年卡。
這屆年輕人薅羊毛,動輒把喜歡的店吃成食堂的打開方式,值得很多品牌反思。
顧客不是傻子,所謂的光環、評分,都不如好吃實惠最重要。
為什麼比格披薩這種「不太出名」的街邊店,年輕人還願意花時間去吃呢?
本質還是因為其足夠親民,又足夠包容,能花很少的錢體驗飽腹和體驗快感。甚至有人懷疑,「比格披薩是不是加了壓縮餅乾?」
曾有人問趙志強:「覺得比格還需要多長時間,可以做到中國披薩第一?」
趙志強答:「再給比格十年。」
只要不裝x、不亂飆,走人民喜聞樂見的路線,永遠是爆款的鐵律。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