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生雷區:第一份工作,真的別去小公司

2019-08-01   學掌門

前兩天有個研二的學生私信問我,畢業後該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大公司雖然晉升慢,但是夠穩定、福利也好...小公司聽說又有很多行業大牛直接帶,成長會比較快...」

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很多學生來問我相同的問題,我不想給你什麼模稜兩可的答案,只想告訴你:

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儘可能去大公司。


大公司:高薪才是對人才的尊重

我畢業那會兒,拿Offer比較早,但室友要比我慘得多。

有一天,她剛回宿舍,包都還沒來得及放下,就開始跟我吐槽面試到一家奇葩公司。

那是一家團隊只有20人左右的創業公司。

一開始,老闆把項目講得神乎其神,說是什麼「風口行業、發展前景好、現在入局以後坐享其成。「

結果談到薪資的時候,又以「這個城市的平均水平就是這樣」「工資不重要」「年輕人要注重成長」為由,給她開出了「試用3000,轉正4000」的底薪。

看著對方一副義正言辭的樣子,室友又好氣又好笑:我好歹也是211畢業的,就值這點錢?

這種情況在規模成熟的大公司很少會出現,因為他們知道:「高薪,才能搶到與留下更好的人才。」

像是BAT等大廠,應屆生年薪普遍在15w以上,研發崗更是20w起跳;大型房企的薪資也在15w以上,即使是薪資沒那麼有優勢的快消行業,也能給到年薪12w的待遇,還沒算上每年5%到7%的漲幅。

這些待遇,你在小公司待個2-3年也不一定能拿到。

在薪資之上的,是大公司完善的福利保障。位元組跳動為每一位員工,每月都提供1000-1500的住房補貼,這在小公司幾乎是無法想像的。

小公司唯一的福利,可能就是每周一次的下午茶,與「真」不定期團建。

大公司能給你最大化的保障,讓你在奮鬥過程中,起碼不會有什麼後顧之憂。

去了大公司,你的職場路才能走得越來越寬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首因效應,就是你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對你今後的行為、活動或心理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這個概念就好比是我們常說的「原生家庭」:

大公司這個職場「家庭」給你帶來的影響,是目前大多數小公司遠不能及的。

1.良好的工作習慣

經常有人說,在大公司工作會淪為螺絲釘,在小公司才有更多挑戰、快速成長。

但實際上,對於剛出象牙塔的學生,在職場首先要做的,是打牢根基。

大公司工作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在良性的工作運轉下,每個流程都力求規範,快速走出學生狀態,養成職場思維習慣。

這些才是你的職場第一課需要學習的。

很多應屆生因為第一份工作選擇了小公司,缺少紮實的歷練,在心理建設和專業處事上的方法都很匱乏,導致之後的工作普遍不穩定,頻繁跳槽、受挫的幾率大大提升。

2.優秀的圈子、廣闊的眼界

周末的時候,一個拿了普華永道Offer的學員來找我聊天,說自己進了公司之後,發現接觸的都是一些500強的甲方。

一開始她還緊張得不行,每次都小心翼翼地生怕做錯什麼。

後來在接觸過程中,她發現這些大佬不僅人超級nice,而且眼界也格外廣闊,他們朋友圈發的,都是一些她不曾關注的行業機遇,市場格局等話題。

這一切都讓她又興奮又憧憬。

曾經看過一篇叫做《除了頭等艙和高年薪,高盛投資銀行還給了我什麼》的文章,裡面有一個情節,講述作者在工作的兩年內:

參加了6個港股和美股IPO項目,上市公司全部是各自行業的霸主,總融資超過250億元人民幣,還結識了很多行業大牛、名人。

他這2年時間的經歷,可能是一般人在小公司永遠都見識不到的。

眼界、人脈,是一個人不斷升值的關鍵因素,而這些往往只有大公司才能給到你。

3.終身受用的名企光環

我之所以這麼堅決地讓你選擇大公司,更關鍵的原因是:

大公司的「光環「,會成為你一生可用的資源。

想像一下,如果畢業後你進了BAT、TMD之類的大廠。工作1、2年後,你因為種種原因打算換個工作,這份大廠經驗就是你最好的背書。

因為專業能力、個人性格品質,這些東西的可判斷性很弱,而過往的工作經驗,是最直接有效的評估辦法。

如果你有意識地去查查一些大佬的背景,就會發現他們每個人曾經的經歷都金光閃閃,身上的標籤往往是:

「前騰訊高級產品經理「,」前波士頓諮詢師「」前寶潔市場總監「等等。

在大公司的所有經歷,最終都會內化為你的自身價值,為你以後的職業發展,打下牢固的根基。

我知道,進大公司,真的很難

從你選擇第一份工作開始,就選擇了不同的人生賽道,你和同齡人的差距也就此拉開。

但對應屆生來說,校招是一個殘酷的「優勝劣汰」的過程。在大公司本就有限的情況下,你要跟800多萬畢業生競爭。

像BAT、四大、寶潔這些Top級別的大廠,每年校招錄取率都不足5%。

如果你真的想拿到大公司的Offer,一定要從現在開始,做好求職規劃,明確自己的目標。你想進的公司、崗位,會倒逼你不斷為之努力。

來源: 愛思益求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