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十幾年,什麼類型的學生都接觸過,有上課睡覺就能考到全班上游的學霸,也有能堅持45分鐘完全不走神,但一考試就砸的"學渣"。
不過,在歷屆的學生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些成績很牛的學生,反倒是那些努著力讀但成績一直平平無奇的孩子。
小可就是這樣,只要上課鈴一響,她就像打了雞血一樣,眼神時時刻刻都跟著老師走,有時候同桌側身問她什麼問題,她都不會被打擾一分,專注程度幾乎到了雷打不動的地步,這麼努力,成績總該讓付出有所回報吧。
然而現實卻常常將小可的自信與期待擊碎得徹底。
後來在與她得談話中得知,原來每一次一下課她都會因為上節課過於全神貫注而覺得十分疲憊,表面看她很認真,很用心,但只要下課鈴一響她一鬆弛下來,學的東西就忘得七七八八。
但不聚精會神地聽課,她又害怕對新知識一無所知,後來她聽從班上學霸的建議,進行課前預習,這樣至少上課的時候不至於連老師講哪裡都不知道,但是效果卻收效甚微,於是她徹底在學習這條路上迷茫了。
我們都說,學習學得好不好,課堂表現就知道。學習就是七分在課堂,三分在課前與課後,沒錯,懂得學習的人都是能把課堂四十五分利用到淋漓盡致的人。把課堂利用好的了,課後負擔少,成績也可觀。
但是這不說像小可那樣的只是全神貫注地聽就行的,漫無目的地接受老師的知識灌輸,只會讓知識在大腦中亂成一鍋粥。
而是要像"學霸"王子暢那樣,利用自製的"四個超前法",將課堂的四十五分鐘利用得淋漓盡致,通過老師的講課把自己疑惑一次性解決完,並且針對性地將知識在課堂上就消化掉,只需要付出一半的時間就能達成幾倍的學習效果,效率高,精力也不會被過分消耗,當堂課花費的力氣也絲毫不會影響到下節課的發揮,這樣利用課堂才能實現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憑藉著這個方法,王子暢同學高中三年從未超過11點睡覺,甚至臨近高考還和同學一起唱歌、游泳,別人奮筆疾書地備考,他則悠閒地打著球和散步,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輕鬆地邁入北大校門。不僅如此,王同學還曾榮獲過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三等獎。榮光披身,去哪裡都能發亮,說得就是他。
那王子暢同學的"四個超前學習法"究竟是怎麼樣的?
1、 超前想
在老師講解課題之前,自己首先要有思路與答案,拒絕被動吸收知識,主動理清知識的架構與重點。
2、 超前做
在老師寫出課題厚,自己要儘量在老師講解之前,思考解題思路,甚至動筆寫下結果。
3、 超前總結
儘量在老師講解例題之前,將解題思路進行反思、概括與總結
4、 超前提出問題
自己儘量要做到在老師講解題目之前,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研究問題。
這樣只需要幾個例題,甚至一個例題的時間就能將當堂課需要掌握的知識點都瞭然於心,即使做不到學透學廣,至少可以把知識點的全貌了解清楚,甚至自如地運用在同類型題,慢慢地還能總結出一套自己的解題方法,舉一反三,這樣利用課堂時間就不會出現用了心還無所收穫的情況。
上課的時候精力用不到正確的地方,課後再努力自學效果都不會明顯,利用好課堂事半功倍,利用不好就是事倍功半。
當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自如地利用此學習方法,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短時間做到如此高效地學習還是有點困難的,這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能達成像王同學那麼快速的思考反應,但是要是能再加上精準的課前預習,那就能在練成王同學那樣輕鬆學的能力的道路更進一步了。
不過課前預習可不是簡單的看書,畫知識點,重點還要是找出自己的疑惑點,並且記錄下來,然後帶著這些疑惑點邊聽課邊找答案,這樣更能用一節課的時間把知識吃透。班主任建議多做3個的操作細節如下:
1、 準備一張活頁紙,外加紅、藍、綠三色筆
在預習的時候,首先拿出一張活頁紙,然後攤開書本開始通讀,遇到重點知識點也即是加粗語句就用紅色筆畫線,用紅色筆做標記,一方面是為了顯眼,方便下一次解題時查閱依據用,另一方面是提醒自己此處是需要重點記憶區域,複習時不可略過。
緊接著如果遇到不清楚的知識點,立馬用藍色筆在旁邊做數字編號,表示此處有疑問,並且按順序在活頁紙上寫上自己不清楚的點,等到老師講到此處時,就立馬拿起筆,邊聽講邊用綠色筆在紙上寫下答案,等到複習回看課本時,重查這個點是否理解清楚,如果不清楚就再看看紙上的答案,完全了解了,再把答案謄寫在書中,這樣可以更深入地把知識點吃透。
2、 提高預習注意力閾值
預習注意力閾值指的是在集中完成某個科目預習的最長時間,如果超過這個時間,那麼注意力就會快速下降。
但是可以通過不斷鍛鍊多個知識點甚至章節的批量預習,逐步提升自己的注意力閾值。隨著閾值的提升,表示一次性能預習的知識內容越多,這樣課前預習連續性更強,專注程度也高。
很多孩子就是預習過程中,注意力的集中時間很短,常常學習一到兩個知識點就出現學習疲軟的狀況,導致課前預習斷斷續續,效率很低。
3、 堅持做每日預習清單
心理學上的半途效應指出:在激勵過程中達到半途是,由於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導致對於目標行為的一種負面影響。
為什麼很多孩子會在預習這條路上半途而廢,很多時候都是半途效應在作怪。在課前準備中預習作為提升課堂效率的激勵因素時,這個激勵因素會不斷地鞭策孩子持續地預習,但隨著時間推移,孩子們的課業越來越多,知識複雜程度越來越高,孩子們就會出現學習惰性,這種惰性就會開始影響到孩子對預習的積極性,於是漸漸地就放下了預習的任務,甚至臨近期末就不預習,進而影響到課堂效率。
於是我們需要通過用筆紙列每日預習清單,量化學習目標,當出現學習惰性時就把清單拿出來看看,刺激自己去預習。
只需要在每堂課結束後,在便利貼上列上待預習科目的章節,然後結合課表標註上時間,時間最好安排在新課前一天,這樣記憶比較新,回想起來容易,如果時間隔久了,上課的時候還要花時間再思考一次,耽誤時間,影響效率。
世界上哪有什麼笨小孩,更沒有差等生,孩子學習跟不上,多半是學習方法除了問題。
但是如果掌握了這套超前學習法,再配合高效的課前預習,就可以大幅度提升課堂效率,幫助孩子精準掃除知識障礙與盲區,輕鬆提高成績,孩子成績上來了,面對升學考底氣也足了,名校近在咫尺,家長省心也放心。
註:超前學習法引用至《走向北大清華:優等生高效學習法全集》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