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年薪百萬吃不起榴槤

2023-06-06     視覺志

原標題:今年夏天,年薪百萬吃不起榴槤

本文轉載自九行公眾號(ID:jiuxing_neweekly)

為了一顆「報恩榴槤」,這屆網友真的拼了。

先有網友「坐地鐵過安檢驗榴槤,被工作人員夸真會選」,後更有人給榴槤拍CT,用高科技解鎖了榴槤盲盒的新姿勢。

帶殼榴槤被人類高科技拿捏。/截圖

大概只有榴槤,能讓我們如此這般情緒不穩,忽而為降價歡呼,忽而又怪網紅直播推高了榴槤價格。

但買榴槤依舊像賭石,每一年的價格曲線,都在瘋狂撩撥著中國人的心弦。一進入榴槤季,超市和水果攤總是人頭攢動,不少人正在左摸摸右掂掂,還要湊近聞聞,這是又要開始「下賭注」了。

然而,真正的榴槤狂熱黨,卻早已訂好機票,準備來一場轟轟烈烈的榴槤之旅。中國人的榴槤自由,就在東南亞。

打飛的去東南亞吃榴槤,吃到我扶牆了/圖蟲創意

最能實現榴槤自由的方式,下南洋

「榴槤上市,就是當了褲子也要嘗嘗。」

泰國當地流傳著這麼一句話,當然,你不用真賣掉褲子去嘗。5月初,曼谷榴槤就上市了,跟著開突突車的小哥走,在路邊攤或者榴槤車,你就能嘗到超高性價比的榴槤,10塊一斤,輕輕鬆鬆實現榴槤自由。

在泰國的路邊攤或者榴槤卡車,榴槤的價格低到讓你沒法拒絕。

/網友截圖

對榴槤黨來說,榴槤不該只成為你東南亞之旅的點綴,而是絕對值回飛機票價的主角。

榴槤季一到,吉隆坡美食街阿羅街(Jalan Alor) 整條街都飄著榴槤香,那裡每個水果攤邊上掛滿了一排排「任人宰割」的榴槤球,10馬幣(摺合人民幣15元)就能嘗到一粒貓山王或者紅蝦,品種眼花繚亂,隨意挑也不容易出錯。

老闆手起刀落給你現場劈開,露出飽滿、鮮嫩而噴香的果肉,可以直接蹲坐在塑料凳上肆意開吃,直到扶牆而出,買單時也不會有絲毫心疼。

如此友好的水果攤,你都懶得去講價。/網友截圖

即便是在物價最高的東南亞國家新加坡,你也能在牛車水水果小攤上花20新幣(相當於104元人民幣)捧回3顆新鮮榴槤。對了,倘若要是吃完想帶榴槤回國,攤主老闆會給你支招,用真空包裝密封「加冰」打包上飛機就透不出氣味。

芽籠水果攤價位,在東南亞輕鬆實現榴槤自由。

/網友截圖

對於骨灰級榴槤控,這些顯然不過癮,要想大快朵頤,必須得深入到東南亞各地的榴槤園探索榴槤之源。

榴槤老饕們知道,比起泰國的榴槤,新馬一帶的榴槤更誘人,因為這裡的人們講究榴槤要自然熟落,絕不人為採摘。在榴槤園裡,你嘗到的都是當天的鮮果。因為太受歡迎,這些榴槤根本不會滯銷,所以如果要去參觀榴槤園,你最好先提前詢問預訂。

到了榴槤果園,你才會懂得為什麼一顆榴槤如此珍貴。一棵能結100多顆榴槤果子的樹,通常都超過20年樹齡,而一般的榴槤,從開花到結果通常需要120天左右。

馬來西亞當地諺語:當榴槤落下,紗籠飄起。他們靜待榴槤自然掉落。/unsplash

新馬人自有一套對付榴槤的道理。他們堅信:「任何人想要催熟榴槤,只會徒勞無功。」

但等待榴槤「果熟蒂落」,那又是一個充滿致命誘惑的過程。為了防止腦袋開瓢或榴槤掉落地上造成損壞,當地果農早已練出絕招——他們會在樹與樹之間綁上吊床一樣的網。

當地果農 會在榴槤樹之間拉個網,也能防著被爆頭。/unsplash

對於當地人來說,榴槤可以是一日三餐,配上一杯咖啡烏,就是一頓馬來西亞式午餐。怕吃多了燥熱,他們會在榴槤殼上放點鹽水喝,或者再吃點山竹解解熱。

每逢榴槤季,榴槤園內可能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Durian Buffet」(榴槤自助餐),一人70到110馬幣就可以任吃園內的榴槤,主打一個「醉生夢死」。

榴槤自助餐,上百種榴槤吃到你扶牆。/unsplash

吃到流連忘返了,你甚至可以住在榴槤園。

比如檳城浮羅山背的寶盛園(Bao Sheng Durian Farm),就有60多年歷史,跋山涉水來果園吃榴槤的遊客多了,園主就順勢開了榴槤主題民宿。

寶盛園就是結合了榴槤水果和自然風光的民宿。/unsplash

有的果農還會操著一口熟悉的客家話,跟你介紹這裡栽種了40多年的陳年榴槤樹,邊品嘗邊跟你說紅蝦、黑刺、坤寶、葫蘆、XO等不同梯度的區別。

「果樹越老,味道越好」——如同陳年釀造的酒那般,榴槤也有它的鑑賞門道。即便是同一根樹枝上結下的果子,風味也有微妙的差別,也就只有老饕們在原產地細細品味,才能心領神會。

中國人對榴槤自由,為什麼如此執念?

反過來,在國內我們也能實現這般榴槤自由嗎?

恐怕沒那麼容易。

在一眾進口水果面前,車厘子、陽光葡萄之輩在榴槤面前只能退讓叫大哥。去年中國水果進口總額達到146億美元,其中榴槤進口就達到了40.3億美元,在全球榴槤消費大國的前三名中,中國是唯一幾乎不產榴槤的國家。

今年榴槤價格「腰斬」的消息,也是得益於中老鐵路的運輸,以及越南、菲律賓、寮國等榴槤市場的引進,打破了泰國鮮食榴槤長期壟斷的狀況。

如今,水果超市裡多了不少榴槤品種。/作者供圖

中國早就嘗試在海南、兩廣一帶引種培育,但榴槤這種高品質的熱帶水果對生長環境和培育技術等要求太高,且生長周期較長,難以擴大產量,才使得國人依舊長期依賴進口。

即便一顆榴槤抵得上一天的工資,不少人還是捨得掏錢。車厘子買不起,可以買國產的櫻桃,陽光葡萄、藍莓等中產水果,如今在國內也早有地方可以培育。大概就只有榴槤,這一水果界的「愛馬仕」,沒法替代,讓國人如此上癮。

榴槤,水果界的「愛馬仕」。/unsplash

對榴槤嗤之以鼻的人,或許不能理解為什麼榴槤能主宰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它是非常有性格的水果,讓愛與恨的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在飛機航班和酒店等公共場合里,它都是被禁入的氣味「炸彈」。一旦你找到同夥,它又是最快能打開陌生人壁壘的社交水果,真實展現了「臭味相投是如此讓人愉悅」的道理。

榴槤在公共場合被當成「生化武器」。/Twitter

要想了解東南亞,尤其是東南亞的華人社會,榴槤就是打開你眼界的最好窗口。

榴槤是非常能體現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水果,它長時間不受歐美待見,相比起來,中國人對榴槤的情懷,很早就種下了。

最早對榴槤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明朝,它是追隨鄭和下西洋的船員馬歡在《瀛涯勝覽》筆下的 「賭爾焉」,而後又被下南洋的暹羅華人命名為「榴槤」(後改為榴槤),或許正因為它獨特的味道,讓一群流連離散的人,有了不一樣的情感寄託。

據新加坡華裔作家王潤華的童年回憶,榴槤如今的商業化種植規模,背後或許就是下南洋的一群有荔枝種植經驗的閩粵人所締造的。

如今在新馬泰地區,你能看到坐擁榴槤產業的大多是華人,南洋華人在東南亞的漂泊崛起,以及落地生根的身份認同,似乎都融匯在了榴槤這一東南亞物種里,讓它的風味顯得更加馥郁深刻。

這一特殊性被不少電影導演拿來當意象,比如2019年的新加坡華語劇情片《熱帶雨》,榴槤不僅有師生戀的禁忌色彩,還被當成是一種具有熱帶氣候特徵的鄉愁。

《熱帶雨》電影里師生一起吃榴槤。/電影劇照

相比起南方人,北方人對榴槤這種水果較為陌生。

香港導演陳果就拍過《榴槤飄飄》這部電影,講述了北方姑娘秦燕為謀生計輾轉到香港做妓女的港漂故事,當時正值2000年,香港回歸才三年,中國內地對榴槤這一水果還像發現新大陸那般新鮮,香港就是那道打開新世界的窗口。

電影《榴槤飄飄》里秦燕一家吃榴槤的場景。/電影劇照

榴槤是片中為數不多的亮色,能打開秦燕對家、對童年記憶的時光隧道。因為「第一次」吃榴槤足夠讓人記憶深刻,每個「第一次」之後,就會有一個嶄新的世界呈現在你面前。

你不一定在第一口就陷入了榴槤的世界,但你一定記得與榴槤的第一次。不管喜不喜歡榴槤,你都可以用它來自由表達個人濃烈的情感色彩,而且總會找到人與你同頻共振。

這或許就是榴槤這一水果沒法被替代,又如此讓人上頭的原因吧。

九行 |《新周刊》旗下的新銳旅遊平台

6 / Jun / 2023

轉載:九行Travel

作者:周芷若

微博:視覺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55460c2f0f9026422aefd5af75ca8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