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遏制炒房的決心是長期和堅定的,新書記上任三月以來,可能更堅定了。最狠的封喉一劍是:推動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與購房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作者:今綸
深圳最近發布了一個重要的條例,即《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建設條例》。我主要從教育、醫療、住房三個方面來分析,由此出發,我們不難看到深圳社會建設領域的大方向。
條例對「頑疾」幾乎刀刀見血。當然,具體的實施措施需要具體部門去落實,去執行。
這個條例是去年7月30日就出了草案,並且在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網站上公開徵求意見。
時隔將近一年才正式推出,並且將在8月1日正式實施,這個過程中應該是彙集了諸多意見。
更為關鍵的是,4月份,孟凡利被確認為廣東省委委員、常委、副書記和深圳市委書記,對於這樣一個事關深圳未來的重要條例,在新書記接棒之後順利被推出,說明得到了決策者的充分認可,這一點極其重要。
我仔細閱讀了條例,尤其是關於教育、醫療、住房等條款,結論是:深圳是一個民生問題逐漸得到改善的一線城市,未來將繼續快速改善。
深圳人的歸屬感會增強,因為個人的諸多麻煩事將加速解決。
01 深圳教育瘋狂「還債」
我們先說說教育。
在教育方面,重要的有幾條:增加普惠性幼兒園數量,保障義務教育學位供給,加快公辦普通高中學校建設,鼓勵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
這四條就是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階段,與老百姓密切相關,抓住這四條努力改善,教育的主要矛盾就解決了。
深圳有沒有在認真做事?我們還是拿數據和事實說話。
幼兒園:2021年深圳全市共新增普惠性民辦幼兒園22所。
小學和中學:2021年,新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51所,新增基礎教育學位13.1萬個,至2025年,深圳將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74萬個,在現有公辦義務教育規模上再增加83.5%。
今年市所屬高中學校安排招生計劃10.9萬人,全市學校安排普高招生計劃7.8萬人,今年普高錄取率將超過70%。
在建的深圳實驗高中園
深圳人曾經吐槽最狠的普高錄取率問題得到了初步改善,可喜可賀。
大學:「十三五」以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中山大學·深圳、哈工大(深圳)、深圳技術大學、天津大學喬治亞理工深圳學院等先後獲教育部批准設立,深圳5年新增5所大學。《深圳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已明確提出:到2025年,爭取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海洋大學、深圳理工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和香港大學(深圳)等獲教育部批准設立。
而且,深圳現在提出來「鼓勵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這一點是比數量增加更重要的質量提升,如何擴大?方向有了,期待破題。
深圳的教育正在努力還債,還了一部分了,數據如上,還會繼續還,這對普通市民當然是好事,深圳人宜居離不開教育的同步提升和增長。
最狠的是深圳準備推行大學區招生模式,校長教師要輪崗。
也就是說,深圳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公平化將得到極大提升,以往那種靠買一套上千萬的學位房即可搶奪優質學位的情況將越來越少,甚至有可能最終消失。
這對工薪族當然是好消息,希望這個政策能以光速推進落地。
深圳教育脫胎換骨,提質提量,未來可期。
02 快速提升衛生健康水平
再說說醫療。
深圳的醫療力量、水平,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城市的短板,但目前看來,也在加速改善中,從條例來看,改善的決心很大、力度也很大。
深圳準備怎麼干?
講三個重點,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支持非公立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支持港澳服務提供者設立醫療機構。
深圳就是深圳,當某些網絡聲音甚囂塵上的時候,深圳在大聲說「社會力量」,而且支持港澳服務提供者設立醫療機構,真是提氣,深圳人是明白人。就憑這一點,我們就該給深圳點贊。
第二,非常重視基礎平台。要求「市、區人民政府優化社區健康服務機構網點布局」。
簡單說,要把一些常規疾病的治療下沉到社區健康服務機構,給錢、給人、給設備,大家沒必要都涌到大醫院去。
第三,疫情之下,公共衛生體系尤為重要,深圳未來會「提高人均公共衛生經費標準,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方向是對的,接下來就是要去認真做事了。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
而且大醫院的建設,深圳從未鬆懈:
2021年,深圳新增三甲醫院7家。
2021年10月,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二期項目開工,總建築面積約69.9萬平方米,規劃床位3200張,建成後,中山七院將成為深圳地區規模最大、臨床專科門類最齊全的綜合性研究型教學醫院。
就在本月,深圳龍華區中醫院開建,配備床位800個,預計2026年竣工。
位於龍華區民治大道與民康路交匯處的深圳第二兒童醫院全面封頂,預計2023年6月投入使用。第二兒童醫院定位為高水平、國際化的三級甲等兒科專科醫院,規劃床位1500張,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基建投資26.8億元。
深圳市第二兒童醫院最新效果圖
深圳人正在用各種努力快速提升城市的衛生健康水平,我們甚至能感受到深圳在各種排行榜上呼嘯而上的聲音,畢竟,深圳是拿真金白銀在做事,做事就有合理回報。
03 讓炒房客絕望的城市
住房方面,深圳在過去一年是個讓炒房客絕望的城市。
炒房客們一直在盼望有機會重新恢復昔日炒房的瘋狂,但是,除了一些與全國同步的措施之外,深圳沒有任何要「單兵突破」松調控的意思。
畢竟,深圳並不是個靠土地財政吃飯的城市。
今年上半年,深圳新房成交1.6萬套,同比下降38.3%;二手房成交9965套,同比大跌近65%,創下了自2007年以來的最低點。
深圳沒有一點松調控的意思,書記和市長更關心的是科技創新、疫情防控和各種民生問題。
深圳的房地產以後會怎麼走,看看條例就很清楚了,在條例中,定調是「堅持住房的居住屬性定位「,緊接著來了一句「有效防範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
你就知道領導對曾經瘋狂的樓市有多警惕了。
這還沒完,在「第四十八條」還直接提出「市住房建設部門應當完善商品房合同網簽制度,加強房地產行業管理和監督」。
又是化解風險,又是加強加強監管,還有什麼炒房的指望。
接著還打了一套組合拳:優先保障公共住房用地供應,加大公共住房建設籌集力度,健全公共住房分配管理、封閉流轉和定價機制,完善公共住房供後監管制度。
這就有點新加坡的意思了,雖然在比例上還沒那麼高。
深圳已經決心要以「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來破解居住問題,既然如此,就不要再談什麼加槓桿炒房了。
深圳遏制炒房的決心是長期和堅定的,新書記上任三月以來,可能更堅定了。
這一紙條例就是明證。
最狠的封喉一劍是:推動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與購房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雖然只是「推動」,離具體執行落地還有一段時間,但依然值得深漂以及買不起深圳商品房的戶籍人士期待。
今年5月10日上午,深圳貝殼研究院發布的《深圳青年租房報告》顯示,深圳市民超過八成租房居住,其中35歲以下的青年人占比69%,是租房群體的絕對主力。(《羊城晚報》)
也就是說,八成市民是「同等待遇」的受益者,說條例是深圳的一個歷史性標杆文件,一點都不為過。
而且,「十四五」期間,深圳將建設籌集住房89萬套,其中公共住房54萬套。
多方夾擊之下,深圳只有認真做事、工作、學習和美好生活的空間,再無炒房的空間。
讀條例,知未來。
深圳的未來藍圖已經繪就,深圳的未來會怎樣?
多說無益,都在一點一滴的執行過程中,總體而言,城市在經濟上野蠻生長的階段過去了,但是一個更成熟、更符合人性,更適合生活的深圳正在自我完善中。
深圳告別野蠻生長,火力全開補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