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啥事不要鼓勵人創業,尤其是大學生

2023-12-18     抱朴財經

原標題:沒啥事不要鼓勵人創業,尤其是大學生

創業本來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大學生創業有什麼優勢嗎?除了年輕,就是年輕,沒有任何優勢。商業模式、產品品質、銷售渠道、內部管理、創始人IP,可能一個都沒有,熱鬧三個月到半年就散夥了,這是常態。

作者:施南(抱朴財經評論員)

我有時候因為目的地不好停車,會打網約車去目的地,偶爾會在車上和司機聊天。我聊天的這些網約車司機大多是中年人,大概超過六成曾經是老闆。行業涉及外貿、房地產鏈條、美容院、物流。

我對其中那位前美容院的老闆印象深刻,這是一位女士,一旦打開了話匣子,就有吐不完的苦水:她曾經有三家美容院,如今都已經轉手或者關門,創業十年,一身債務。不得不上網約車來賺一個生活費。

基於此,我對任何鼓勵人創業的新聞都有點敏感,恰巧一條新聞跳入眼帘:

近日,蘇州下轄縣級市太倉發布大學生「零成本」創業扶持政策。

根據《關於支持太倉大學科技園打造長三角大學生創新創業首選地的若干措施》,首次來太落戶大科園的大學生創業項目直接給予5萬元創業資助;落戶全國性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獎項目的,直接按照一等獎50萬元、二等獎30萬元、三等獎20萬元給予創業資助。

當地還將給予大科園新落戶大學生創業項目3年場地免租;錄用首次在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繳納社保滿6個月,按每人3000元標準給予創業帶動就業補貼。

01

錢可能是最不重要的

如何評價這一政策?

出發點肯定是好的,希望幫創業的大學生紓困,但是效果如何還是有討論空間的。

第一,創業本來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大學生創業有什麼優勢嗎?除了年輕,就是年輕,沒有任何優勢。

但是年輕對於創業成功而言,有點作用,但不是決定性,某些時候可能是副作用。

還是拿數據說話:

《第一財經》在2019年1月12日發過一篇新聞《成功率不足1%,閻焱眼中創業成功的DNA有哪些》。

在1月11日的中國私募行業高峰論壇上,國內最資深的投資人之一、賽富投資基金首席合伙人閻焱代表VC給出了自己的解答。

閻焱認為,機構人眼中的創業成功,通常標準是兩個:一個是上市,一個是被收購和兼并,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其實企業創業成功的幾率是低於1%的,在國際上也是這樣的,中國的創業率成功會更低

請記住「創業成功的幾率是低於1%的」,而且「中國的創業率成功會更低」。

所以,拿錢去鼓勵人創業的結果是可以預料的,這是來自民間的投資人的聲音。

看看數據: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零售相關企業今年共新註冊794.94萬家,同比增長23.87%。與此同時零售相關企業共註銷吊銷225.09萬家,同比增長45.03%,部分行業實體店未能走出2023年上半年。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3年上半年實體零售中有至少4181家實體店沒能進入到下半年。從閉店業態來看其中超市便利店692家、百貨購物中心14家、服飾1851家、餐飲相關564家、其他行業1060家。

以大學生最可能入行的直播行業來看,會不會好一點?

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等聯合編制的《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與短視頻)行業發展報告(2022-2023)》顯示,截至2022年末,以直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主播中,95.2%月收入為5000元以下,僅0.4%的主播月收入10萬元以上。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年輕人有網感,喜歡短視頻,他們就能當主播賺錢,這完全是兩碼事。

創業需要什麼?

錢不是最重要的,可能是最不重要的。

打個比方:某知名飲料品牌的工廠、辦公樓如果在戰爭中全部被炸毀了,此前,它是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創始人出來融資,就很容易融到資。為什麼?創始人的經驗、商業模式、產品、品牌都是現成的,而且是被驗證的,給他投資,很快就會賺錢。

但是大學生創業有什麼呢?除了熱血,就是青春,商業模式、產品品質、銷售渠道、內部管理、創始人IP,可能一個都沒有,熱鬧三個月到半年就散夥了,這是常態。

為什麼會這樣呢?也不怪大學生。

他們是如何成為大學生的?刷題、考試、聽話,大量的服從性訓練選出來的人才也是人才,做學問,做事務性工作是可以的。

他們是小綿羊,很聽話,人畜無害。

可是創業是什麼?是大殺四方,是霸氣外露,是持續縱深追求極致的產品質量,是於萬軍之中回馬一槍也能擊中客戶需求,是知人善任,是壓力之下也能找到融資渡過難關。

打工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創業是世界上最難的事。

創業是要把客戶的錢從客戶的口袋裡掏出來,而且心甘情願,重複購買,還有比創業更難的事情嗎?

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小綿羊,而市場經濟的草原上到處都是狼,除了極少數小綿羊能倖存,絕大部分屍骸不存,這就是事實。

為什麼要鼓勵大學生創業呢?

創業是勇敢者的遊戲,活到最後的都是天選之人。

2013年7月30日,國家工商總局曾發布《全國內資企業生存時間分析報告》,對2000年以來全國新設立企業、注吊銷企業生存時間進行綜合分析,繪製了一份企業的「生命周期表」。

半數企業「年齡」在5歲以下,企業成立後3—7年是生存「瓶頸期」報告顯示,我國近五成企業生存時間不足5年,企業成立後的3—7年死亡率較高。(《人民日報》)

所以,沒啥事不要鼓勵人創業,尤其是大學生。

02

政策可能存在套利空間

還有一個問題,對「首次來太落戶大科園的大學生創業項目直接給予5萬元創業資助」可能存在套利空間。

一個項目資助5萬元,100個項目就是500萬,1000個項目就是5000萬!

而且「對於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內容和形式並不設限,任何項目均可享受這一政策只要在大科園裡註冊就行,一旦註冊完成,5萬元創業資助就會一次性打到其公司帳戶上」。

我個人認為這裡面的套利空間是存在的,很容易套利,成本不會超過1萬塊。

現在賺錢很難,這麼明顯的套利空間大機率會被聰明的大學生和有關人士盯上。

這些錢可都是納稅人的血汗錢,誰都不容易。

那麼,是否應該給大學生創業以支持呢?應該。

比如「創業項目3年場地免租;錄用首次在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繳納社保滿6個月,按每人3000元標準給予創業帶動就業補貼」這些政策就很好。

給大學生創業最大的支持就是不斷提升營商環境:

沒有人三天兩頭上門檢查罰款、強賣東西,企業有符合規定的貸款需求能夠快速被滿足。

做到這兩條就是巨大的支持。

至於初創企業的融資,更多時候應該交給市場,讓市場去解決融資問題。

地方政府、機構不宜當大學生的天使投資人,但是,當大學生創業者確實證明自己能活下來,到了A輪或者B輪,至少過了天使輪,地方可以適當介入持股。

實際上,現在很多民間投資人都只投B輪,或者就觀望了,因為這才是對股東、創投公司負責的態度。

簡單說,我們希望珍惜納稅人的每一分錢,更希望大學生創業獲得一些市場化、法治化背景下的支持,如此這般,公司依然能活下來,才能證明公司的產品、創始人、模式都是靠譜的。

做任何事情,走得遠,走得長久,走得穩健,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秉持的原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a753ed8857a293331dc64e9fcf75d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