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 殼財經原創出品
記者 顧志娟
編輯 陳莉
北京時間9月22日凌晨2點,美聯儲宣布將政策利率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從2.25%至2.5%上調到3%至3.25%。這是美聯儲今年以來第五次加息,也是連續第三次加息75個基點,創自1981年以來的最大密集加息幅度。
今年3月以來,為應對油價、食品價格和其他生活成本的全面飆升,美聯儲加息幅度累計達300個基點,但美國通脹水平仍未出現明顯下降。
加息還將持續。在本次加息落地後的新聞發布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未來的加息幅度將取決於未來數據,可能會在某個時間節點放慢加息速度,以評估加息/緊縮政策的影響。同日公布的美聯儲9月議息會議也維持「鷹」派基調,最新利率點陣圖和季度經濟展望報告暗示美聯儲年內還將繼續加息100-125個基點。
鮑威爾講話期間,美股三大股指翻紅,後又在會議聲明發布後跳水。道瓊斯指數由最高點跳水超837點。截至收盤,納指大跌1.79%、標普跌1.71%,道指重挫522. 45點,跌幅達1.7%,創6月17日以來新低。
市場分析認為,預計加息將帶來更多痛苦,美國經濟或於2023年初進入衰退,失業率大機率將上升。
01
住房、食品價格一直漲,
美聯儲激進加息遏制通脹
圖/IC
對於本次美聯儲加息,市場已有預期。本月13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8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8.3%,已連續6個月高於8%。
其中住房、食品和醫療保健價格上漲是主要推手。占CPI權重三分之一的住房成本環比上漲0.7%,同比上漲6.2%;食品價格環比上漲0.8%,同比上漲11.4%;醫療保健成本環比上漲0.8%,同比上漲5.6%。這令美聯儲缺乏放緩加息的空間,不得不保持激進加息路徑遏制通脹。
該數據公布後,有美聯儲「傳聲筒」之稱的《華爾街日報》直言,「美聯儲9月至少加75個基點穩了,CPI數據摧毀了聯儲放緩加息步伐的希望。」市場也持類似態度,最新一期的CME「美聯儲觀察」顯示,美聯儲9月加息75個基點的機率為82%。
9月加息75個基點後,美聯儲年內加息幅度累計達300個基點,也將聯邦基金利率提高至2008年初以來的最高水平。
02
加息還將持續,
市場擔憂經濟衰退風險
圖/IC
加息還將持續。美聯儲9月議息會議繼續維持「鷹」派基調,利率點陣圖顯示,超過半數委員認為2022年政策利率應至少達到4.25%-4.50%,意味著年內的另外兩次會議或分別加息75個基點和50個基點;2023年政策利率預測中值為4.6%。
鮑威爾也試圖延續8月傑克遜霍爾央行年會後的政策立場,即美聯儲不會過早放鬆政策。他在本次新聞發布會上對加息終點的描述,首次使用了「足夠限制性水平」,而不僅僅是原來的「限制性水平」。鮑威爾表示,政策轉向條件或包括三方面考量:一是經濟低於趨勢增長水平一段時間,二是就業市場供需更加平衡,三是通脹可以回歸到2%的目標水平。
「預計加息將帶來更多痛苦,美國經濟或於2023年初進入衰退,失業率大機率將上升。」中金公司研報指出,中期看,美國政府債務高企對加息形成約束,最終可能迫使美聯儲容忍通脹。儘管鮑威爾試圖避免製造「衰退恐慌」,但市場可能還是會朝著衰退的方向進行定價。這次衰退更可能是「滯脹式」衰退,這意味著美國「股債雙殺」或未結束,我們離「市場底」還有很長的距離。
不少經濟學家也報以同樣擔憂。美聯儲當日公布的經濟預測認為,美國2022年以個人消費支出(PCE)衡量的通脹率將達到5.4%,在2023年降至2.8%。根據預測,2022年美國GDP增長僅為0.2%,2023年為1.2%;到2022年年底,美國失業率將達到3.8%,在2023年還會升至4.4%。
03
美股美債仍有調整空間,
對我國外溢影響有限
圖/IC
美國8月CPI數據粉碎了有關「通脹壓力已見頂」的猜測後,美債拋售加劇,兩年期美債收益率逼近4%,創2007年以來新高,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升穿3.6%,為2011年以來最高水平,也令美股走勢震盪。
平安首經團隊認為,對市場而言,短期風險較大。市場仍處於消化美聯儲新的政策思路的階段,且美國經濟衰退尚未兌現,美債和美股定價仍有調整空間。該團隊預計,本輪十年美債名義利率高點或達到3.7%-4%。美股短期仍有調整壓力,一是美債利率的攀升進一步削弱風險溢價;二是估值和盈利預期仍有下調空間,明年美國經濟衰退對美股盈利的殺傷依然沒有足夠計入。
東吳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陶川表示,美股進入買股不如持有「現金」的階段。市場(實際)利率上漲除了會進一步施壓美股市盈率外,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在當前高波動的背景下,持有股票獲得的股息相較類現金資產的吸引力越來越低,這也意味著股市的拐點尚未來臨。
對我國而言,市場認為美聯儲加息外溢影響有限。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美聯儲激進加息將對新興經濟體產生一定外溢影響,尤其是少數存在失衡的脆弱經濟體經濟下行和輸入型通脹壓力加大,政策調控難度較大。但美聯儲加息進入中後段,從全球新興經濟體表現看,影響整體較前幾輪美聯儲加息周期影響弱。
「對我國影響有限。主要是中美處於不同經濟周期,國內經濟穩步恢復,物價溫和可控,政策保持獨立,政策重心穩增長,市場流動性受美聯儲激進收緊政策影響有限,保持合理充裕。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宏觀風險整體趨於收斂,國際收支基本面保持平衡。」周茂華稱。
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黃文濤表示,全球衰退前景下,中國強大的經濟潛力仍是吸引外資流入的關鍵。儘管地緣政治緊張引發西方政客鼓吹所謂「供應鏈回流」,但由於全球經濟動能不足,衰退預期不斷上升,歐美通脹居高不下,同時歐洲和日韓能源、電力成本不斷飆升,促進已開發國家相關產業向中國轉移。例如,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公司最近在湛江的工廠投產,總投資達100億歐元(約合100億美元) ,將成為德國企業在中國最大的單筆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