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出路 種植茶山竟然可以賣「空氣」?

2022-05-12     新京報貝殼財經

原標題:農業新出路 種植茶山竟然可以賣「空氣」?

財經原創出品

記者 白華兵

編輯 陳莉

「當我們村把兩年的茶園碳匯賣出一萬多元的時候,全村人都不敢相信——長這麼大,第一次遇到種植茶山還可以賣『空氣』的事,雖然錢不是很多,但大家看到了農業的出路。」

5月11日,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黨支部書記高泉偉在電話中告訴新京報貝 財經記者。

幾天前,廈門市產權交易中心完成全國首批農業碳匯的認證和交易,雖然交易量只有3357噸,但一下子把全國醞釀已久的農業碳匯拉到現實,並讓農村得利,進而使得我國延續數千年的農業生產多了一種變現的渠道——賣「空氣」。

試水廈門的農業碳匯遇到怎樣的問題,何時能走向全國?

01

農業碳匯試水

廈門軍營村高山茶園 圖/IC

軍營村擁有茶山6500多畝,除了域外的飛地,本村有5715畝被納入茶園碳匯認證體系,按照一畝茶園一年大約0.2076噸二氧化碳消納能力測算,本次認證並交易的2020年、2021年茶園碳匯近2500噸。廈門產權交易中心經過碳匯開發、測算、交易、登記等一站式服務,以1噸碳匯6元的價格售出。高泉偉告訴貝 財經記者,雖然只有14000多元,但是村裡決定把這筆碳匯收入用來給村集體購置茶園管理維護設備,進而提高茶園的碳匯能力。

此外,貝 財經記者了解到,與軍營村毗鄰的白交祠村也一同被納入首批農業碳匯實施單位。白交祠村2039畝茶園被納入碳匯交易。

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和白交祠村位於廈門市西北部,與泉州市安溪縣接壤,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被當地人稱為「廈門特區的山區」。兩個村多年來一直以種植茶園為主要農業生產方式,生態環境優美,農村風貌古樸,一直是當地人鄉村旅遊的熱門。

5月5日,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在軍營村附近的高山黨校初心使命館,宣布成立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台,並對這兩個村頒發首批農業碳票,舉辦農業碳匯交易簽約儀式。

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有關負責人向貝 財經表示,此次農業茶園碳匯交易的成功,標誌著廈門開啟「以綠色憑證促進農村綠色交易,以綠色交易促進農民綠色增收」的新模式、新機制。該中心將以同安區蓮花鎮為試點,構建出一張農業茶園碳匯的生態地圖,今後將運用現有的綠色金融服務平台,不斷拓展農村綠色金融的應用場景,並以農業碳匯交易平台為抓手,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的同時,努力為廈門農村開闢一條用「碳匯」致富的新道路。

據了解,不同於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體系(CCER),廈門這次茶園碳匯採用的是廈門市生態系統價值核算業務化體系,這是第三方機構——廈門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探索性開發出的該市高山茶園碳匯核算方法。按照這套體系,茶園的碳匯能力與天然林相比,會低一點。天然林按照樹木的密度,每畝經測算可以消納0.8噸到1噸二氧化碳排放。高泉偉表示,未來軍營村和白交祠村七八千畝天然林也將納入森林碳匯交易試點。

02

碳匯「產銷」協同

全國首片賣出「空氣」的茶園。 受訪者供圖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農業碳中和研究專家、工商管理學院田雲副教授向貝 財經表示:「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證實,農業生產部門總體呈現凈碳匯效應,表現出了較強的正外部性。在此境況下,將生態補償的理論構思與低碳發展的現實目標訴求有機結合,進而構建一套以政府為主體,通過補貼制度的施行促進農業生產部門增匯減排的長效機制,這無疑有助於農業正外部效應的進一步強化。更為關鍵的是,實施農業碳匯補貼是對農業生態效益的一種認可,且它屬於「綠箱政策」,能有效規避WTO《農業協定》的規章制約。」

廈門不僅發揮政府作用,推動了農業碳匯的開發、測算,還推動企業對接,在沒有動用政府補貼的情況下,使得農業碳匯「產銷」得到匹配。

財經記者發現,作為這兩筆農業碳匯交易的推動者,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是廈門金圓集團2021年3月創建的。

廈門軍營村 圖/IC

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有關負責人向貝 財經記者介紹,該中心成立後完成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九八投洽會、零碳社區、零碳大廈、零碳金融中心等碳中和項目,持續創新打造「碳中和+影視」、「碳中和+文明創建」等新模式、新機制。同時,該中心在全國率先發布《個人助力碳中和行動綱領》並與興業銀行合作設立全國首個「藍碳基金」;推出全國首創「碳中和機票」,共有5萬人參加了此次個人碳中和活動,成為全國個人航空綠色出行的經典案例。

廈門產權交易中心王博向貝 財經記者表示,「已有國內許多地區涉農企業紛紛與該中心農業碳匯交易平台聯繫交易業務。」

田雲團隊通過研究發現,一地的林木蓄積量、農作物耕作面積對於當地二氧化碳的消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意味著農業會消納很大一部分碳排放。然而,長期以來,世界各地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火電、工業生產、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僅靠一些活動的碳中和需求,顯然無法全部消納巨額農業碳匯。

因此,大量農業項目湧入後若得不到交易,就會傷害碳匯機制。這就需要鼓勵、引導,甚至強制越來越多的單位和個人加入減碳行動。

分析人士認為,廈門試水農業碳匯之後,農業碳匯並不會很快在這裡得到普及,必須與市場聯動,為潛在的碳匯找到買家,再逐步推進。而這就會推動當地的低碳發展,讓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

03

成長之路曲折

財經記者了解到,農業碳匯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全國多地已經在探索實現農業碳匯之路。然而,與林業碳匯、草原碳匯、海洋碳匯相比,農業碳匯操作更為複雜。因此,此次廈門產權交易中心首開農業碳匯的交易備受關注。

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簽約儀式舉辦地——高山黨校初心使命館。受訪者供圖

有業內專家指出,農業對二氧化碳的消納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土壤本身可以吸附二氧化碳,其二是農作物生長對二氧化碳的消耗。

田雲指出,在學術界已有不少學者著眼於農業特定領域碳匯補貼方案的設計,具體涵蓋農田生態系統、糧食作物生產以及設施蔬菜生產等方面,較為常見的模式是以農業碳收支核算結果(即農業碳匯與碳排放之間的差額)作為補償依據,以國內外碳交易所或交易中心的價格作為核算價格,以此為基礎形成最終的補償(交易)標準。毋庸置疑,該模式已一定程度上得到各方認可,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農業碳匯的精準核算面臨較大挑戰,具體表現在,概念邊界不易確定、碳匯係數較難把握;另一方面,農業碳匯中的農作物碳匯存在較大的碳逆轉風險,比如秸稈焚燒會使得農作物生長期間所吸附的二氧化碳幾乎全數揮發至大氣中,從而使得凈碳匯量逐步減少甚至為負,之外農業自身所擁有的凈碳屬性使之在各地基本都能享受到補貼,由此可能導致農業碳減排的積極性不足。

廈門軍營村 圖/IC

同時,農業碳匯的屬地特徵明顯,生產方式多樣,農作物業差異很大,因此很難形成統一的碳匯評價認證體系,阻礙全國統一碳匯市場的建立。

田雲認為要想把農業碳匯發展起來,進而更大範圍推動農業生產,就有必要構建一套農業碳匯市場交易運行機制。

在這個機制下,首先,以省級行政區為單位核算各自農業碳匯量,並統一匯總至全國統一的農業碳匯交易平台;其次,對有碳排放權需求的相關企業進行審核,優先支持與國計民生關係緊密的行業,並以此為準則向符合要求的企業發放碳排放權購買許可;然後,農業碳匯交易平台以近3年交易均價作為基準,分批定量向市場投放碳匯交易量,而獲得市場准入資格的相關企業則結合自身實際需求參與競拍並形成最終定價,交易隨之達成,所獲收益均匯總至農業碳排放權交易平台,若實施補貼所需資金存在不足,中央財政還將給予一定經費支持;最後,碳排放交易平台結合各自碳匯所占份額將補貼下發至各省市區農業農村廳,並由其相應機構以合理的形式分發給農戶。

此前,多名學者向貝 財經記者表示,之所以在全國推廣火電廠的碳排放配額制,是因為火電廠的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的40%,而且這個行業相對單一,有利於統計標準,易操作,效果好。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趙新剛表示,全國多個行業計算碳排放十分複雜,多行業碳配額管理不宜有統一時間表。然而,農業是特殊中的特殊,建立全國統一農業碳匯市場更是一個遙遠的過程。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各地在農業碳匯上的積極推動是十分有意義的。這種努力終將開啟一個農民賣「空氣」的新時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68dcba3c4ed2e4f6153c448f959dd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