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喝奶的姿勢,決定了命運?

2022-04-27   九州心理

原標題:嬰兒喝奶的姿勢,決定了命運?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中國歷史的集體意識里,有過多次深刻的關於匱乏的歷史,祖輩們的童年經歷過食物短缺的年代,對未來人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生活中可以見到那些為了便宜幾毛錢的雞蛋,爭搶排隊打架的大媽,表面看來不可思議,但潛意識裡有著深刻的對於飢餓歷史的恐懼。

但匱乏也可以帶來創造性,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過:「我的畢生所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具體到每一個家庭,童年父母對於孩子養育的匱乏,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人格的發展。

「無法暢飲」

嬰兒第一次感到匱乏,似乎是在母親奶水不足的情況下,本來這個擁有應有盡有,源源不斷能量的「源頭」,突然斷供或總易枯竭,嬰兒感到恐慌和憤怒,感覺自己要死掉了,或是認為有人要迫害自己。

同時,這種匱乏的感覺,讓他們要瘋狂地吸食每一滴乳汁,來保證自己可以存活下來,有的人即使到了小學階段,還得摸著母親的乳房才可以睡著,原因之一,是早年的經歷形成的心理碎片,需要抓著某個使其感到安全的部分,來緩解自己的死亡焦慮。

這也讓獲取的能量變得寶貴,去守護每一份得到的東西,以及想要獲取更多的東西,與匱乏感相伴而生的兩種心境,貪婪和吝嗇,也因此產生。

貪婪更像是一種慾壑難填的狀態,永遠也無法滿足,吝嗇則是不想有任何的輸出。

在成人後,金錢、情感或是知識,變成了乳汁的象徵,有的人可能會瘋狂地吸收知識,卻無法對外輸出,或者輸出的時候小心翼翼,藏著掖著,生怕別人會搶走或者學會自己的這些靈感,這是內在的嬰兒,在保護著自己得來不易的食物。

還有那些意識層面對於金錢的觀念,只要花了錢,就非常的不舒服,或者情感上無盡的需求,如果對方沒有持續的,不斷的,恰到好處的給予自己,會感到悲傷和巨大的憤怒。進而產生各種各樣的迴避與衝突。

不僅僅是乳汁,早年情感上的匱乏,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人。

理性的愛

有位女士回憶自己的童年被照顧得「很好」,父母在物質上會儘量滿足,但情感卻很隔離,總感覺母親「離自己很遠」,不會對她發火,但也不去表達喜歡和愛。

但人內在的成長,有部分是需要和父母互動時,那種衝突以及情感的流動產生的。就好像一個在地上打滾要玩具的小朋友,企圖用這種方式去達到目標,父母可能會感到憤怒,並真實而恰當地表達出來,或是可以回應到孩子的情緒。

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其感知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反應,以及建立某種內在的邊界感。

在成人後,就不會更多地將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混雜在一起,相互無意識的被影響,早年在情緒上不斷地被回應和反饋,內在的這個部分就會逐漸的發展成熟。

如果這部分沒有發展,當這些孩子長大後,可能頭腦的部分發展得很好,但內在的情感處於某種比較原始的狀態,在表達的時候,會被成人的部分壓抑。

這種匱乏,是早年缺乏那種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情感流動的體驗。

配合者

在部分家庭中,孩子可能成為了某種「配合者」的角色。

某些配合是要完成家庭成員潛意識的願望,有的家長需要一個可以控制的孩子,當感知到這部分信息時,人格的成長和獨立,就等於「背叛」了爸爸媽媽,這會讓自己處於某種虛弱的狀態,去配合父母,如果沒有覺察到這部分,在自我成長的時候,就會非常抗拒。

有位女士童年被父母嚴格的管教,內在壓抑了很多的憤怒無法表達,她在生完女兒後,喜歡用非常多的規矩,去管理孩子,但在一些看起來很小的事情上,卻遭到了孩子巨大的反抗,按照她的話講,就像瘋了一樣。

這種反抗一方面是孩子自己的,但還有更大的部分,是女兒在替母親內在的孩子表達當年那些未完成的願望,要去對爸爸媽媽表達憤怒。

「配合者」的角色,在成年後的關係中,可能會無意識地配合他人的某種潛意識的願望。

自我成長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

匱乏與創造

貪婪與吝嗇

貪婪和吝嗇產生的的原因之一,是內在的那個嬰兒,在保護自己不會死掉。

某次諮詢後,平時不喝奶的我,鬼使神差地到樓下超市,買了兩瓶酸奶喝個乾淨,有些時候,甚至是所有的時候,無意識的行為有著某種意義。

來訪者講述之前的一位戀人,並描述了雙方互動的方式,兩人關係沒有太多的衝突,對方卻陷入了較為嚴重的抑鬱狀態。

作為不斷回應和滋養的一方,這位男士的內在情感的「乳汁」,似乎被喝光了,我也體驗到了某種枯竭感,想要補充一下。這是潛意識層面的互動。對於情感的那些「貪婪」的需要,是因為背後死亡焦慮的驅使,而不是愛。

如果彼此可以看到這一點,先接納和安撫自己的這部分,就是成長的開端,兩個人都可以解放出來,擁有更多的自由。

除了自我覺察,可以嘗試輸出後得到反饋的那種體驗。比如:當自己將某種學到的知識產生的靈感,在某個可以信任的關係中毫無保留的表達。或是在戀情中,發現對方的情感需要,並可以提供某種互動,在這些過程中,自己並不會「死掉」。

從另一個角度講,當在某件事情上,可以對外持續地表達和輸出時,世界也會以某種方式去回應自己。

連接感

沒有連接感的狀態似乎是,自己內在的情感和需要被封印起來,難以恰當地表達,外界發送的某些需求,也被堵在門外進不來。

人和人的交流,只是頭腦層面的互動,去談一些社會化的議題,或者理論知識,沒有觸及體驗層面。

可以先允許自己在表達需要或者情感流動時,看起來非常「幼稚」的狀態,在有質量的關係中去釋放,或是通過文字、繪畫或是其他的方式去真實的輸出,有的人會發現自己寫出的東西,怎麼和「成熟」的外在反差如此之大。

這需要一個過程,過程的意義是讓自己內在情感的部分,有一個成長的機會。

配合的兩面

如果能覺察到自己配合的部分,反而會變成一種資源。比如:當發現在配合對方的攻擊,就可以在更深的層面去理解背後的意義,曾經有位男士在某次合作中,發現他的合作夥伴總會有意無意去貶低和評價自己,並且用各種方式,想獲得更多的關注。

在後來的了解中發現,這位合作夥伴是家裡的獨生子, 當年父母想要二胎的時候,極力的反對,這個內在的動力——「不想讓其他人出生」。

所以,在合作中,總會有種要胎死腹中的感覺,好像無法去發揮,讓合作夥伴以及其他人看到自己。如果沒有覺察到這一點,就會無意識地去完成對方潛意識的願望,重複了某種命運的劇本,自己反而不存在了。

當看到這個部分,就會讓自己有了更多的選擇,也更能關注到此時此刻需要做什麼,更接近此時此刻的本質。

作者 | 劉曉凡 編輯 | 盒子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學習,7年陪伴,少點內心的衝突,多點精神的自由。

近期課程 (點擊可查看詳情)

九州心理2022年度課程表

張沛超&張維揚雙導師團體課程第二期廣東陽江海陵島站 (5.2-4)

【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項目招生簡章(常年招生)

【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家庭教育指導師·智慧父母培養計劃】

水彩風景入門與繪畫心理治療的相關運用(5.8-7.8)

陳燦銳榮格曼陀羅繪畫療法首期線上工作坊(5.14-15)

張海音雙相和人格障礙的心理動力學線上直播工作坊( 5.20-22 )

張維揚親密關係線上直播工作坊(6.4-5)

羅家永全國心理拓展實操高級班(5.20-22成都)

蔡仲淮國際臨床催眠師認證系統培訓(5.26-29)

張維揚博士覺夢工作坊第三期廈門站 (6.10-12)

陳燦銳榮格曼陀羅繪畫療法連續培訓項目 (6.16-19)

金天博士人本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工作坊 (6.24-26)

李曉駟心理諮詢技能深化連續培訓(8.5-7 貴陽

徐鈞自體心理學連續培訓項目( 廣/深/長 8.5-7 )

邱麗娃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連續培訓(8.25-28)

zvika舞動 |身心之戀 系列 (大理8.26-29)

陳伯煒國際潛意識引導OH卡系統培訓( 9.10-11 )

李侖存在主義團體治療技術課程初級班(線上11月,線下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