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增速超越南,大灣區大變局來了

2022-04-27     抱朴財經

原標題:惠州增速超越南,大灣區大變局來了

惠州工業之崛起,固然有惠州人的勤扒苦做之功,但客觀而言,地理優勢是巨大優勢,惠州順勢而為是智慧之舉,也是超級優勢。

作者:今綸

珠三角城市的經濟增速大多已經公布,從目前來看,惠州、佛山比較領先,都是5.1%,按《惠州日報》的說法:惠州增速居珠三角第1位、全省第3位,是自去年一季度以來連續五個季度躋身全省前三名之列;14項主要經濟指標中,2項居全省第一,9項居珠三角前三,其中,有5項居珠三角第一……

惠州、佛山增速都超越南了,越南一季度的增速是5.03%。

惠州為什麼突然彪悍了?惠州做對了什麼?惠州有什麼獨特的資源?

其實一切都是大勢驅動,順應大勢就能發財!

01 優質價值土地是工業紅利

珠三角九市中,誰的土地面積最大?

珠三角九市是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

但土地面積最大的不是廣州,不是江門,不是佛山,而是肇慶。

第二名是誰?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惠州,惠州的土地面積為11347平方公里,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等於一個佛山+一個廣州,或者等於5.68個深圳。

不過,公允地說,肇慶的土地價值、區位優勢不如惠州。

肇慶雖然也在「廣州都市圈」內,但肇慶和廣州之間隔著佛山,接受一線大城市的紅利外溢非常有限。

而惠州是緊挨著深圳的,有不少深圳人就是在惠州買房,深圳上班。

傍大樹好乘涼,惠州的土地面積的變現能力比肇慶要強太多了。

在房地產上行期,惠州土地變現容易,在大家更強調「工業強市」和先進位造業的時候,惠州這種優質價值的土地又成了工業紅利。

我們遍觀世界重要城市,除了極個別案例和特殊資源的城市之外,真正強悍的工業城市還是大城市及其周邊城市,惠州當然屬於後者。

毋須諱言,惠州之工業大崛起,深圳居功至偉,東莞和其他城市也有貢獻。

這是時勢使然。

在土地財政以及房地產炒作更為重要的歷史時期,托地炒房,實為地方政府最為重要之「金庫」。

這就勢必造成貨幣極速流入一二線城市,迅速推高房價,在初期以及中期尚可維持,當實體經濟不堪重負,金融泡沫兇猛,調控層層加碼之後,其實就宣布了一種模式的幻滅。

後面,即使松調控的意義也不大了,因為模式轉換在路上,難以逆轉,這裡面還有一個成本的問題。

再加之世界局勢複雜,更強調內循環和「大一統市場」,而實體經濟又迫切需要降成本,深圳的土地存量又不多,深企先去東莞,再填惠州,幾乎是最優選擇路徑。

何況,惠州也很會順勢而為。

02 惠州努力把土地籌碼擦亮

惠州在努力強調融深融灣,同時也在積極打通和深圳之間的通道。高鐵、高速越來越多和深圳接軌,從交通時間上來說,惠州和深圳以及其他城市越來越近。

贛深高鐵建成通車,惠州北、仲愷、博羅北高鐵站建成,廣汕高鐵加快建設,莞惠城際小金口至惠州北段動工,京九鐵路惠州火車站完成提質改造,軌道交通通車裡程達323公里。
新建成高速公路6條,新增通車裡程227.6公里,總里程達857.6公里,居全省第二……

惠州的交通定位是「大灣區東部樞紐門戶」,這個門向誰開?從產業轉移的角度主要是深圳。

深圳有一批做產業園的企業在惠州買地做產業園,他們已經放棄了以前做房地產賺暴利的想法,是真正想做成長期的項目。

因為惠州政府也很精明,設計了各種條款,把大家的利益合理合法捆綁在一起,長期發展,共同賺錢。

而這批從深圳過來的人又不斷在深惠之間穿梭,實際上成了深圳工業轉移到惠州的媒介。

惠州工業之崛起,固然有惠州人的勤扒苦做之功,但客觀而言,地理優勢是巨大優勢,惠州順勢而為是智慧之舉,也是超級優勢。

那麼,惠州順勢到底做了哪些事情,看看過去五年發生了什麼?

主要乾了三件事:加速形成三大產業集群,推進十大工業園區,集聚重大產業項目。

三大產業集群主要是惠州的優勢項目: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以及生命健康產業集群。

惠州大亞灣

是的,惠州已經把當年三星搬走之後的電子信息產業空檔基本給補上了,還玩出了新高度。

土地是籌碼,惠州在推進十大工業園區和集聚重大產業項目時,有了這個籌碼,確實主動很多。

不僅如此,惠州還努力把這個籌碼擦得鋥亮:新增用地指標近七成用於工業項目,2020年以來盤活用地7.5萬畝,「掙」取用地指標3.3萬畝。

這個力度在珠三角的城市裡也是名列前茅的。

至此,惠州挾地理優勢,以土地擴大工業優勢已經領先一目。

03 惠州年度工業總產值破萬億

同時,惠州在努力增加工業投資,這也很重要。

看看今年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6.3%。分領域看,工業投資快速增長,增長79.8%。

工業、工業、工業是惠州的最強音!

再回頭看看惠州過去5年的2021年固定資產投資2972.4億元,增長21.8%,五年年均增長13%,這裡面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工業。

仲愷高新區

硬體有了,軟體繼續疊代。

舉個例子,企業開辦「一網通辦」,平均審批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內。現在各城市喜歡推出「黃金十條」、「白銀十條」等支持企業的措施,惠州也有「實體經濟十條」「製造業十條」「民營經濟十條」「抗疫暖企十條」,過去五年累計減稅降費273.1億元。

結果是什麼呢?

企業越來越多,五年累計新增市場主體36.4萬戶。

在同級別的城市裡面,惠州這個成績堪稱優秀。

接下來的一切數據都是順理成章的:

202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4977億元,同比增長10.1%;工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其中規上工業總產值9785.9億元,增長26%。

不知不覺,惠州的工業總產值居然突破1萬億元了!

而且,消費也上來了:

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1.69億元,增長3.9%。

還有一個更牛的,人家的外貿增速在放緩,惠州的外貿增速居然在一季度高達12.9%!這個增速距離越南的14.4%也只有一步之遙!

在珠三角,惠州是很少有的在多個重要指標的增速上可以PK越南的城市,當然,越南作為一個國家,體量要大很多。

看看惠州人民的錢袋子:

一季度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4.81億元,增長5.5%;稅收收入375.22億元,增長23.7%,其中國內稅收294.38億元,增長19.2%。

這是什麼情況?居然在稅收方面是兩位數的增長,增速破20%!

相應的,金融存款餘額8130.87億元,增長6.1%;金融貸款餘額8901.65億元,增長15.3 %。

所以看惠州的數據,基本上不會像看某些城市的數據一樣瑟瑟發抖,而是覺得比較安心。

04 惠州奔向一流城市

毫無疑問,惠州正在超速崛起。

今日,它可能還是一些排行榜上的「三線城市十大工業中心」之一,與嘉興、榆林、濰坊、台州、襄陽等並列。

不過,惠州人的目光很高遠,他們給自己城市的定位是到2026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和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

注意,惠州說的是國內一流城市。

而且這個一流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有錢,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全省上游水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650億元。注意,是廣東的上游水平!

第二,有世界一流的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1.6萬億元,工業投資五年超6500億元,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兩大產業集群競爭力走在全國第一方陣前列。

所以,惠州的未來會怎麼樣呢?

晚清惠州詩人江逢辰說「天下不敢小惠州」,這是豪言!

今天的惠州人說「拼盡全力打造珠江東岸新增長極」,這是壯舉!

惠州大步流星,勇往直前,絕對的大灣區明星城市!正在奔向一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fcdbccdad72a34d9fc33c5de979cc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