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預告
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前幾天,我帶孩子去朋友家做客。
朋友女兒是高考生,成績非常好,進了心儀的學校,報上了喜歡的專業,全家都喜氣洋洋的。
我家孩子問朋友女兒:「姐姐,上了高三學習會很累很辛苦吧?」
朋友女兒的回答出乎意料:「感覺時間有點緊,不過只要一學習,啥事都忘了,就剩下眼前的練習冊,沒感覺很累很辛苦。」
朋友也說:「她狀態一直超好,學習計劃自己都能完成,還真沒感覺到她學習很累。」
我在心中感嘆: 「這就是不內耗的孩子啊!」
也許有人會問,這跟內不內耗有什麼關係?
聽我往下講。
「我啥也聽不進去!」
侄子童童三年級暑假期間,我到堂哥堂嫂家做客,堂嫂讓我給童童講一道數學題,她說自己講了好幾遍,孩子依舊不會,興許換個人講就會了。
我清楚地記得,題不難,但我足足講了半個多小時,童童依舊一臉茫然地看著我:「小姑,我沒聽懂。」
童童是個聰明、反應很快的孩子,按以往的經驗,這種難度的題,講一遍就差不多會了,我加上堂嫂,反反覆復講了一個多小時,為什麼還說不會呢?
我問他,是哪個步驟沒弄懂?
他說:「小姑,其實我沒聽進去。」
原來,白天他在外邊跟小朋友踢球,回來時滿頭大汗,打開冰箱拿出冷飲就要喝。
堂嫂立馬奪下來呵斥:「再等等!冷飲拿出來不能馬上喝,對身體不好,說幾遍了還記不住!」
童童渴壞了,轉身又倒了杯水,結果又被堂嫂奪下來:「你剛運動完,不能馬上喝水,等幾分鐘!」
他辯解說不是剛運動完,都過去十多分鐘了,堂嫂打斷他:
「這不都為了你好嗎?怎麼就是不聽話!你說說你,一天到晚凈想著玩!怎麼沒見你把心思放到學習上?你要好好學習,成績早就年級第一了!」
孩子馬上就蔫了,看著兒子一言不發,堂嫂又說:「怎麼不說話?平時不挺能說的嗎?跟我這耍倔呢是吧?」
然後,就是十幾分鐘的數落。
童童嘆了口氣,跟我說:
「小姑,我不是故意不聽你講題的,腦子裡一直想著白天的事兒,我也沒做錯什麼,我媽為啥一直說我!我就這麼差勁嗎?」
接著,童童又開始懊惱:「這題這麼簡單,都一個多小時了我還不會做,我真笨!」
我也嘆了口氣, 孩子情緒這麼激動,平復之前,做不了別的事,根本無法理性思考。
童童跟我說了好一會兒,等他情緒平復後,我重新講了一遍題,他馬上就做出來了。
之後我委婉地跟堂哥堂嫂聊了聊,但看得出,他們沒當回事。
「明明啥都沒做,我就是很累!」
童童上了初中後,有次家庭聚會,堂嫂大吐苦水:
「童童小時候多聰明,成績不說數一數二,那也是年級前五十。上了初中可倒好,掉到中遊了。
你說你學習一般,態度倒好點啊!上課溜號,回家不好好寫作業,就這樣以後還能指望他什麼!」
堂嫂見童童默默吃飯,對她的話毫無反應,更加生氣,對著童童喊道:「就知道吃,桌上這麼多長輩不知道叫人嗎?平時怎麼教你的!」
等童童跟所有人打過招呼,堂哥又發話:「坐沒坐相,站沒站相,要不是我們監督提醒,這孩子還不知道什麼樣子呢!」
聚會兩三個小時,堂嫂全程盯著童童。
孩子夾菜,她說「你都夾多少次了,光你吃了」;
孩子喝水,她說「怎么喝那麼急,慢點」;
孩子扒飯,她說「別光吃飯,一口菜一口飯」;
孩子去上個廁所,她說「去那麼久,到哪兒閒逛了」。
……
別說孩子,我聽著都快窒息了。
我想起童童曾跟我說的話:
「爸媽對我好我知道,可我做什麼他們都能挑出毛病,出門邁左腿都得說我兩句。
學習就更別說了,剛做兩道題,我媽就拍我後背,讓我坐直了。我還不能發火,要不就是一頓數落。
我每天都覺得好累,啥也不幹都累,一想到我爸媽嘮叨我,更累……」
「爸媽,我好痛苦!」
作為媽媽,我能理解堂哥堂嫂的心情。
他們的主觀願望是好的,誰不希望孩子的未來一片光明呢?
然而他們用的方法,並不能幫他們達成目的。
他們希望用各種規矩培養出孩子各種良好的習慣,而這對童童來說,卻是自由意志被剝奪,在「憤怒」和「愧疚」的情緒中反覆橫跳。
憤怒於無法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事;
愧疚於父母全心全意的付出,自己卻無法達到他們的要求。
「發完脾氣又怎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得到的又是一輪數落,也許真的是我做得不對吧,反正不說話,被數落的還少點兒。」
一個高中生在公號後台留言說道。
有研究表明,造成青少年抑鬱症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數據
實際生活中,被不恰當教養的孩子雖不至於都得抑鬱症,但一定面臨著激烈的內在衝突,就算物質生活再優渥,精神壓力也極大,做什麼事都無法全情投入。
孩子心裡永遠有兩個聲音在相互「戰鬥」,以學習為例:
「我又不是不學習,只是現在不想學!幹什麼總逼我!」——真實的想法。
「唉,不學習父母又得嘮叨我,他們也是為我好,再說最近功課有點難,再不學跟不上了!」——對真實想法的攻擊。
每個人的內在能量是有限的,大部分能量都被用來內部消耗,也就沒有辦法去做別的事了。
這般長大的孩子,想要心無旁騖做好一件事,想活出理想的自己,真的太難了!
「看見我、尊重我,讓我做自己!」
怎麼孩子一有問題,就說是父母的責任?
相信不少人心裡都冒出了這句話。
先別激動,不管你持何種教育觀點,都得承認一件事——
在家庭中,未成年的孩子處於弱勢地位,他們離開父母難以生存,精神上很容易被父母影響。養成的思考模式,也很難改變。
這不是追責,也不是譴責,而是事實,意在提醒。
我相信,幾乎所有父母打心底里都希望孩子少走彎路,一生幸福順遂。
那麼,在這個初衷下,我們要如何做,能夠幫助孩子減少精神內耗呢?
兩件事。
一件是:嚴守邊界,自我負責。
還記得「媽媽因兒子吃同學生日蛋糕發飆」的事情嗎?
這位媽媽發飆的理由是,自己對孩子的飲食管理非常嚴格,沒錢買就自己種,寧可餓死也不讓孩子吃垃圾食品。別人給孩子吃生日蛋糕,就等同於給孩子投毒。
為了給孩子「排毒」,逼著孩子喝了30毫升橄欖油、10毫升椰子油和10毫升亞麻籽油,還硬生生用手摳孩子嗓子眼催吐。
我們心裡都明白,偶爾吃一次蛋糕,跟逼著孩子喝生油、摳嗓子眼,到底哪個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這位媽媽不知道嗎?
我認為她是知道的。
她之所以堅持這麼做,是因為她把自己當成了孩子的「代理人」。
「他怎麼能不經過我同意吃別人的東西?」
「憑什麼不經過我,就給我的孩子吃蛋糕?」
「我要讓你們看看,不聽我話的下場!」
孩子是什麼?
是她的傀儡,並非獨立的生命。擁有自己想法的孩子,讓她的意識無處安放,這讓她焦慮又恐懼。
看似無法理解的行為,是為了重獲對孩子的控制權,再次「寄生 」到孩子身上。
正如心理學者李雪老師所說:
「為人父母,最核心的能力,是能區分自己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人。當父母活在當下,專注於自己的事情,孩子自然也會安住當下,專注體驗這個世界,發展自己。」
另一件是:做一個「好的客體」。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恆常地看見和悅納孩子,讓孩子在我們這裡能專注地做自己。
《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的爸爸李海潮就是這樣的存在。
無論李尖尖跟小夥伴打架,不像其他孩子刻苦學習,還是喜歡偷懶、吃零食,李海潮都會包容她、尊重她,支持她想做的任何事。
尹建莉老師說:「童年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
孩子在我們這裡,感受到自己是足夠好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被接納的,他們才不會在心裡排斥自己,跟自我、跟外界較勁。
最後,分享給大家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的一句話: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與你共勉。
儘管「愛與自由」的教育理念已刷新了人們的意識,但如何把這一理念應用於生活中,落實到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細節中,仍是很多人面臨的難題。
推薦:尹建莉親授教育課大禮包,內含三門好課
家庭教育課《愛與自由:如何從「知道」到「做到」》
每天都做好媽媽 | 尹建莉問答集錦
家庭教育:如何能做得少又做得好?
深度解讀教育與人性及社會的關係,並給出具有建設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同時回答部分家長的提問。
不僅學習到育兒的智慧,也能進一步思考自己的修為之道。
原價298元
暑假好課狂歡節
限時 3天
特惠價99元
教育難題
尹老師用智慧
親自為你解答
起做更好的父母
課程已全部更新完畢,可永久回看。
在微信公眾號:好媽媽優課,
即可永久會聽課程。
作者介紹
晴川,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編輯,育兒學習者、觀察者、分享者。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