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對這件事「太認真」

2023-12-22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對這件事「太認真」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對這件事「太認真」

「送你去派出所長長記性,

看你以後還敢不敢偷!」

前段時間,我看到了幾個關於孩子偷拿東西/偷錢的熱搜:

安徽銅陵,一個小男孩多次偷拿幼兒園的玩具,被媽媽領去派出所自首;

湖北襄陽,一個男孩從家裡偷拿300元買零食,被媽媽拎到派出所,隨後民警帶他參觀審訊室,並配合家長對孩子進行了沉浸式教育;

安徽馬鞍山,一個女孩用奶奶的手機偷偷充值遊戲6000元,媽媽發現後,直接帶女兒去派出所,讓民警幫助教育女兒。

說實話,這樣的熱搜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能見到。

大家對這類事件普遍持贊同的態度。認為家長做得對,就得給孩子下猛藥,不然「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那還得了。

還有一部分人雖然不贊同,但也是從「教訓孩子的責任在家長,不要浪費警力」的角度進行反駁。

不難看出,無論是哪種態度,對於「孩子應該被好好教訓」這一點,基本沒有異議。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孩子出現「問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採用嚴厲的手段懲罰孩子,讓孩子「長記性」,以後再也不敢犯了。

可這樣的做法就像發現房屋某處滲水,直接把水漬擦乾淨一樣。雖然暫時看不到水漬,但過不了多久,水還是會慢慢滲出來。

想要徹底解決問題,就得找到滲水的原因,再去維修。

所以,比起「怎麼給孩子一個教訓,讓他以後再也不敢偷」,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

「偷」這個行為

只是表層問題

我想,我們都認同一個觀點:不管是誰,他的行為背後都有動機,都是在滿足自己的某種需求。

僅僅壓制他的行為,並不能讓他的動機消失,問題會一直存在。只有滿足他的需求,驅動行為的動力才會消失,問題才能得以解決。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都很疑惑:家裡不缺你吃不缺你喝,從沒有虧待過你,你有什麼想要的不能跟家裡講,非要去偷?

我們不妨順著這個思路往深里想想:孩子偷東西,到底是在滿足什麼需求?

尹建莉老師說過一句話:「如果孩子真偷了東西,這無關道德,只源於匱乏。」

而匱乏一般分為兩種:

一種是物質匱乏;

一種是心理匱乏。

我們先說物質匱乏。

我記得曾有位媽媽在公號留言,她說自己小時候也偷過媽媽的錢,因為媽媽從來不給零花錢,連早餐都吃不上。後來每個星期有了一定的生活費,她就沒再偷錢了。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們也給孩子零花錢,只要他買的東西有用,我們從來不說他,而且該買的都給他買了。」

問題出就出在「有用」「該買」上了。

我的一位朋友曉曉也曾偷過小賣店的雪糕。

小學的時候,曉曉住在爺爺奶奶家,老一輩信奉「錢花在刀刃上」,雖然曉曉每個月都有零花錢,但只能花在學習上。

而且他們每周還要跟曉曉「對帳」,看曉曉的錢都花在哪裡,但凡發現曉曉買了「沒用」的玩具、飾品,或是「不該買」的小零食,曉曉就會被念叨很久。

那時候的夏天,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會買雪糕吃,曉曉想買但怕買了對不上帳,就趁著小賣店人多的時候,偷偷從冰櫃里拿一根,謊稱已經付過錢了。

直到升入初中後搬回自己家生活,曉曉才不用「對帳」,才能完全支配零花錢,從此她再也沒偷過任何東西。

長大後的她跟我聊這件事時,是這麼說的:「我知道偷不對,但我特別想吃雪糕,可要是買了,又沒法跟爺爺奶奶交代,只能偷了。」

其實,如果能光明正大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沒有一個孩子會喜歡「偷偷摸摸」。

家長根據家裡的實際情況,在物質上儘量滿足孩子,孩子也沒興趣去偷。

那什麼是心理匱乏呢?

簡單來說,指的是孩子很少得到父母的愛與陪伴,寬容與關注,在情感上也很少被回應。

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身上,心理上的匱乏比物質上的匱乏更不容易被察覺。

心理匱乏的孩子,內心會覺得缺了點什麼,總想要拿東西去填補。

心理學者李雪曾在文章中舉過她自己的例子:

大學的時候,某天她突然想偷走超市裡一個精緻的盤子,當時她有足夠的生活費,並不是買不起,但她「毫無來由」地就是想偷。

好在最後理智占了上風,她沒有採取行動。

後來她學心理學對自我進行分析時,終於明白當時自己的「偷盜欲」從何而來。

原來,那時她的父母離婚,媽媽對她說:「李雪,你聽著,你爸在外面有家庭了,還生了孩子,你爸不要你了。李雪,你給我記著,你從此沒有爸爸了。」

雖然她在情緒上並沒有什麼波動,但從情感上切斷了跟父親的連接,這讓她的內心產生了巨大的被剝奪感。

這種巨大的情感剝奪,最終化作她大學時那股強烈的偷竊欲。

因為她潛意識裡認為那個雕著玫瑰花的小盤子,是公主才會用的精緻盤子,象徵著她幻想中父親對女兒的寵愛。她想偷盤子,實際上是想要拿回已經失去的、來自父親的愛。

你看,偷這個行為本身,並不是問題所在,它是孩子表達需求的一種形式。

而我們通過孩子的行為,探尋並滿足孩子的需求,他的這個行為才能真正消失。

把孩子當「小偷」

他就會成為「小偷」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疑惑:那照這麼說,發現孩子「偷拿」錢/物,就不管了嗎?

當然不是。

但簡單粗暴地把孩子送去派出所,讓警察幫忙教育,是萬萬不可取的。

這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等於是直接給孩子打上了「小偷」標籤,孩子會從心裡認為「我就是個壞孩子」,更容易被培養出「小偷人格」。

我小時候,鄰居家有位哥哥,家教一直很嚴格。上小學時,他從小賣部偷拿了一根棒棒糖,被家長發現後當眾扇耳光,拉到派出所讓民警教育,最後還被勒令跪在家門口反思到半夜。

這樣一來,左鄰右舍、同學朋友全都知道他偷東西的事情了。

從那以後他再去上學,班裡同學丟了什麼東西,大家就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轉向他;

他去鄰居或同學家里玩,也總有人盯著他,怕他「手腳不幹凈」;

就連在家裡,父母發現錢或物不見了,第一個問的也是他:「說實話,是不是你拿了?」

他憤怒過、抗爭過,但都消除不了大家看他時眼裡的那份懷疑。後來乾脆「擺爛」了,偷拿東西成了他隨手的習慣。而且如果別人問起來,無論東西是不是他拿的,他都全部承認。

沒過幾年他就再也不願意去學校,早早輟學出去打工了。因為時不時地總是偷拿店裡/廠里的東西,他在每一個地方都待不久。

後來他夥同別人一起偷盜廠里的設備,涉案金額比較大,直接被判刑進了監獄。

想起尹建莉老師說的:

「一個人之所以會「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多半是因為偶爾的過失被錯誤處理,一直有負面能量不斷輸送給他。

沒有人是天生墮落的,只有環境一直在營造一個小偷,一個人才能最終成為小偷。」

如果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一個誠信善良、自尊自愛的人,就要用尊重、寬容、溫柔的態度對待孩子。

帶著滿滿的愛

給孩子正向引導

我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件事,姑姑的處理方式非常好。

首先,姑姑到達現場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撫孩子,給了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其次,帶孩子邊吃蛋糕邊聊,姑姑沒有嚴厲質問,也沒有發火打罵,避免了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被「問責」的尷尬和難堪,維護了孩子幼小的自尊

再者,姑姑跟孩子說「知道你是因為太喜歡這些盲盒,所以才拿了」,察覺了孩子內在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不給孩子貼「小偷」的標籤

最後,跟孩子約定這件事是「兩個人之間的秘密」,意味著「這件事過去了,我相信你不會再犯」,減輕了孩子的心理負擔,也給了孩子足夠的信任

從頭到尾,姑姑都沒有說孩子一個「偷」字,而是始終把她當成一個好孩子來看待。

結果大家也看到了,孩子沒再偷拿過任何東西。

蕭伯納曾說:「我們的行為不是受經驗的影響,而是受期待的影響。」

孩子的行為表面看可能是「出格的」、「壞的」,可要是我們帶著滿滿的愛,透過行為看見他的內在需求,引導他用正向的行為去表達,他就不會繼續這種所謂「出格的」、「壞的」行為。

寬容而飽含真誠的教育,總是最美、最動人的,對孩子也最有影響力。

父母的言行里,藏著孩子未來要走的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efe6d1cdc0bca80828b9ebf0a790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