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故宮,為何瀋陽故宮人氣那麼弱?400多年的皇家宮殿值得一看

2023-09-08     蘇丹卿

原標題:同是故宮,為何瀋陽故宮人氣那麼弱?400多年的皇家宮殿值得一看

它是中國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築群之一,也是中國關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築群,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它就是清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家宮殿,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共經歷了努爾哈赤、皇太極、乾隆三個建造時期,歷時158年。建築100餘座、500餘間。

入關以後,這裡(瀋陽故宮)就變成了「陪都宮殿」,以開國先皇「龍興重地」之宮闕聖跡的崇高地位,倍受清歷代帝王特殊的重視。康熙、乾隆、嘉慶、道光諸帝,相繼十次「東巡」時作為駐蹕所在。

今天的瀋陽故宮,其規模並不宏大,僅是北京故宮的十二分之一。主要建築有大政殿、十王亭、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盛京太廟、文溯閣等。主要布局由東路、中路和西路組成。

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修建的建築,以大政殿和十王亭為主;

中路是皇太極在位時修建的宮殿群,以大清門、崇政殿、清寧宮、關雎宮等為主;

西路建築始建於乾隆四十六年,從南至北為扮戲房、戲台、嘉蔭堂、文溯閣等。

圍繞著這些建築,屬於瀋陽故宮的皇家舊事依舊精彩。尤其是皇太極對海蘭珠的深情成為今天人們津津樂道的佳話,二人在這裡的居所也是遊客爭相探索的地方,如關雎宮。

關雎宮在中宮清寧宮的左側,建築與清寧宮相同,只是台基稍矮一點,這表明關雎宮的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僅次於中宮皇后。可見,皇太極對海蘭珠的寵愛之深。

只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海蘭珠最終未能與皇太極合葬,又成為今天不少人心中的意難平。

關雎宮雖說皇太極最寵愛妃子的寢宮,但它並不光鮮,也不符合人們對皇家宮殿的想像。但在那個時候,這裡的條件和環境已是常人所不能想的,也是無數人所嚮往的。

值得注意的是,皇帝妃子等人居住的屋子裡(如清寧宮、關雎宮等)都有炕,且大半面積都被炕占據,不僅有南炕,還有北炕,甚至有三面的萬字炕。這是冬季取暖用的。

大概是人們對皇太極和海蘭珠的愛情故事充滿興趣,不少遊客在參觀瀋陽故宮的時候,會不自覺的對關雎宮產生好奇。但實際上,瀋陽故宮的建築之精華是在大政殿、崇政殿、鳳凰樓、文溯閣等。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築,始建於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

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台等。

此殿主要用於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順治元年(1644年)順治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崇政殿是瀋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也是瀋陽故宮等級最高的建築為皇太極主政和處理朝政的地方,俗稱「金鑾殿」。

崇德元年(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東巡」諸帝於此舉行「展謁山陵禮成」等慶賀典禮。

整座大殿全是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三間。裡面的寶座、屏風等陳設並非皇太極時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據皇帝的旨意重新設計製作而成。

堂陛之內的屏風寶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宮乾清宮所用加以縮小精心製作的,寶座、屏風各以九條龍做為主要裝飾,全部罩以金漆。

頗有意思的是,其大殿頂端刻有十二條龍。民間傳聞,這十二條龍在冥冥之中就註定了清朝只會出十二位皇帝。從努爾哈赤到溥儀,歷時將近300年的清朝剛好出了十二位皇帝。

鳳凰樓是瀋陽故宮最高建築,共三層,始建於清太宗天聰年間,為黃琉璃瓦綠剪邊、重檐三滴水、圍廊、歇山式建築。

2021年成功獲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樓,成為關外首次入選的兩座文化名樓之一,另外一座就是文溯閣。

文溯閣的建築十分有意思,與其他宮殿並不一樣。文溯閣建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也是乾隆皇帝「東巡」時的讀書之所。

其建築樣式是仿照明代大藏書家范青在寧波所修建的天一閣而建造。該建築的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檐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為主,頂蓋黑色琉璃瓦加綠剪邊。

據史料記載,文溯閣及周邊建築都是乾隆皇帝所增建,組成了與大政殿、崇政殿並列的瀋陽故宮西路建築群。

乾隆為表自己「不忘根本」,不斷從北京送來洋洋大觀的皇家珍寶於此貯藏,使得當時的瀋陽故宮與北京宮苑和熱河行宮避暑山莊齊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寶庫之一。

此外,瀋陽故宮的其他建築也值得一看,建議找個講解員——因為這裡的每座建築在不僅在建築藝術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傳統,集漢、滿、蒙族建築藝術為一體,在其背後還隱藏著不少有意思的皇家故事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e6b7d2c0c7e72e9ad57fb5f5c0e85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