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一個被外界誤解頗深的地方,令人嘆為觀止的彝族非遺

2023-11-16     蘇丹卿

原標題:涼山:一個被外界誤解頗深的地方,令人嘆為觀止的彝族非遺

涼山,是一個陌生又熟悉地方。

記得我在接觸攝影不久,一個老師曾對我提起「涼山」。他說,如果想要拍攝中國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涼山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地方,那是一個被外界誤解頗深的地方,也是一個與你想像中並不一樣的地方。

涼山,這片古老的熱土像是掩藏在山川匯聚深處的一塊碧玉,在時代的不斷發展和衝擊中,逐漸顯露出她耀眼的光芒。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擁有複雜多樣的地貌,高山、盆地、平原、水域一應俱全,生物多樣性豐富。彝、漢、藏、回、蒙古、納西等14個世居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構成了一幅廣闊天地間、無與倫比的秀美畫卷。

隨著我在西昌、會理和昭覺這三個地方進行了短暫的彝族非遺文化的探索後,過往認知中的涼山在腦海里逐漸變得清晰起來、立體起來——涼山,並不是一座山。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作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涼山彝族的歷史和文化探索是此次涼山之行的重頭戲。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是開啟涼山之旅的第一站,它像是一道大門,走進去便走向了歷史。這是中國第一個民族博物館。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隸社會形態的專題博物館。

博物館對涼山彝族奴隸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天文、服飾、曆法、習俗、婚姻、宗教以及農牧業、手工藝等進行了充分展示,使得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涼山過去的奴隸社會、認識彝族社會發展歷程。

但如果要真正解讀當地彝族社會的傳統文化,離不開一個古老而特殊的群體——畢摩。他們是彝族人人敬仰的祭司,也是彝族社會裡的大學問家。

為了讓我們更好的了解彝族畢摩,博物館對其進行了一個專館呈現。通過展陳的圖片、人物雕塑及部分實物,並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了解到畢摩與彝族之間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聯繫。

「畢摩」為彝語音譯,意指「念誦經文的大師」。他們出現人前時,往往會身穿傳統服飾,一手執經文,一手拿法扇,是民間宗教儀式中的主持者。

流傳已久的《畢阿史拉則傳說》現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昭覺——中國彝族服飾之鄉

昭覺,是涼山彝族自治州「舊州府」所在地,有「中國彝族服飾之鄉」的美譽。

為了探索彝族服飾的傳統之精美,我們走進了昭覺縣沐恩邸社區彝繡工坊。在這裡,我們見識到了涼山彝族服飾主要根據彝語北部方言的三種土語差異所形成了三個服飾代表。

以美姑、昭覺(部分)等為代表的「義諾」服飾,以越西、喜德為代表的「聖乍」服飾,以布拖、普格為代表的「所地」服飾。

這三種土語區服飾中,男子著裝上的最大差異就是褲腳的大小。

但女子的服飾差異明顯,其更加色彩,配以不同的帽子和銀飾,美得令人忍不住想買一套(西昌市的大石板古村落的民族服飾旅拍,吸引了大量遊客的追捧)。

據悉,每當火把節等重要節日來臨時。彝族女子的盛裝出席往往比男子更為隆重。從配飾到色彩....放眼望去宛若是一場盛大的彝族服飾走秀。

「所地」服飾中的配飾中,一把黃傘往往是點睛之筆。

在西昌大石板村遊覽時,許多穿著彝族服飾的遊客走到靈鷹寺的橘紅牆下時,跟拍攝影師都會讓她們撐著一把黃傘。在彝族人眼裡,黃色是美麗、光明和珍貴的色彩,是「所地」服飾中的最大的經典符號。

今天的涼山彝族服飾在現代藝術的發展中,巧妙地將彝族服飾的傳統審美融入其中,正所謂是「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由此走入千家萬戶,多彩文化「圈粉」世界。

聽會理「大號嗩吶」,跳彝家 「蹢腳舞」

「大號嗩吶」主要分布在會理南部關河鎮的黑依村、官村。大號高亢雄渾,嗩吶清脆嘹亮,兩種銅製彝族吹奏樂器一長一短,獨具風格,樂聲互相交融,相得益彰,構成了一長一短的姊妹器樂。

樂典大都以民間五聲調式為基礎,間或加入清角音或變宮音,以宮、徴兩調為主。其吹奏者都是彝族,曲調多為古樸、典雅、熱烈,是本地婚喪嫁娶、熱鬧助興、哀輓悼念、烘托場面的砥柱。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在吹奏時並沒有樂譜,全憑自身的音樂基因和一定的演奏能力,其技藝傳授完全靠口授心記。下一代要學會各種樂器,記牢一整套吹奏曲牌,一般要花上十餘年時間。

會理民間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就是蹢腳舞,以小黑箐鎮白沙村的彝族蹢腳舞最負盛名。蹢腳舞也稱「跌腳舞」「笛子舞」,彝稱「且別底」「谷追」,由彝族古老的傳統舞蹈演變而成。

舞步看著簡單卻十分繁雜,光聽名字就讓人感到民俗的厚度,如「背榨把」「搓腳」「三腳蹺」「四腳二換腿」「三道把」「攆雀兒」等。

這是一種由多人完成的舞種,體現了無比歡樂的氛圍。每逢節日慶典時,總會有一方天地是蹢腳舞的舞台。

2009年7月,會理縣的「大號嗩吶」「蹢腳舞」被公布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會理綠陶——中國最後的綠陶

會理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素有「川滇鎖鑰」之稱。其制陶業歷史悠久,久負盛名的會理綠陶便誕生於此。

會理綠陶因採用「孔雀綠石」配料而得名,呈寶石綠色,清爽素雅,叩之有金屬清脆的聲響。

在會理綠陶文化產業園,我們了解到會理綠陶從宋末元初開始生產,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

主要的原材料為白泥陶土,釉色用天然孔雀石碾製成漿再加谷糠灰漿、坯漿製成。

經驗豐富的釉工配製出的綠釉,經過高溫燒制後(1260度氧化焰燒制)碧綠、晶瑩,極為光亮,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綠陶」。

2009年,會理綠釉陶瓷品製作技藝入選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漆器——用舌尖觸碰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用漆碗、漆筷、漆杯、漆碟、漆盤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是什麼感覺?舌尖一邊觸碰著彝族特色文化遺產,一邊又與彝族特色美食在交流,其體驗妙不可言。

涼山州喜德縣是彝族漆器發源地。雖然此次旅程中並沒有喜德縣,但西昌市的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和昭覺縣沐恩邸社區彝繡工坊的內的漆器展陳,已令我嘆為觀止。

漆器,在中國古代歷史藝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的祖先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制漆。

當我在見識涼山彝族漆器時,內心不禁生出感動之情:黑紅黃三色,濃烈傳千年。

彝族漆器,源遠流長,在彝族民間文學、畢摩典籍乃至傳統民歌中都能找到對彝族漆器的描述。漆器圖案紋飾十分豐富,常以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動物植物等為圖案主題。

漆器製品以酒具最為突出,酒具中以鷹爪杯最具經典。但像碗、盤等餐具也十分常見。彝族漆器作為是彝族生活所需,它於今天仍是如此。遊客在一些彝族特色餐廳還能用上彝族漆器。

只是當我的眼睛還在被彝族漆器之美所陶醉時,我萬萬沒想到我的舌尖還有如此之福氣。

南方絲綢之路之古城、古村

歷史上,偏隅西南的涼山往往視為與「外界阻隔」的地方。殊不知,涼山是內陸與邊緣的一個交匯點。南方絲綢之路縱貫涼山彝族自治州,串聯起一個個古鎮、古村落。

這些古鎮或是扼守要衝的軍事重鎮,或是商貿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南來北往、東行西去的人們帶來了多種文化和飲食,在此交融碰撞。數百年之後,我們仍能在這些古城遺址中尋找到被蘊藏的各種精彩。

建昌古城——西昌歷史的縮影

今天的西昌市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在過去,它是南方絲綢之路上聲名顯赫的重鎮。

漢稱邛都,隋唐稱嶲(xi)州,南詔稱建昌府,元稱羅羅斯宣慰司,明稱四川行都司,清為寧遠府,是一個歷史厚重的古老城市。它的歷史縮影,有一部分就在今天的建昌古城。

建昌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位於南方絲綢之路西線「零關道」的中心節點。自明清以來,就是商貿、集市的主要街道,幾百年來,絡繹不絕的馬幫運輸著絲綢、瓷器、茶葉、鹽等商品往來商貿。

古城內仍保留著由城牆、城門、街道、店鋪、寺廟、民居等組成的龐大古建築群,承載了一代代西昌人的記憶。

同時,在建昌城牆的紀年磚上,還發現有萬曆、大順、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等年號。它們就像是西昌歷史的縮影,刻印著各種重大事件的痕跡,是西昌市重要的文化遺產。

日落餘暉,城門的那一抹光恍如開啟了時空之門,現代交通工具往來其間的時候,一種強烈的古今交錯映入眼帘。

暮色低垂,遠山漸變墨黛,古城的磚瓦木樑在最後的餘暉中顯露出時光的柔軟,令人恍惚看見歷史的流動。

會理古城——涼山的第一個國家歷史名城

作為涼山的第一個國家歷史名城,會理古城的歷史滄桑感頗為厚重,時間於磚瓦木樓之間的流淌令人不禁讚嘆:比起現代旅遊開發下的千篇一律的古村古鎮,它具有強烈的地域文化特色。

會裡古城是始建於明初的衛城(如今所見的大多建築為清代所建),已有600多年歷史,與位於西昌的建昌古城同樣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重鎮之一。

這是中國保存較完好的明代衛城,古城全城南北長約1770米,東西寬約920米,內外城分為街坊,布局嚴謹。

內城主要街道以鐘鼓樓為中心,呈十字形延伸到四城門,成為東街、南街、西街、北街四條主要街道,組成了「穿城三里三,圍城九里九,以南北中軸線為中心的四街三關(即東關、西關、北關)二十三巷」的棋盤式格局,城內存明代遺蹟有寺廟和民居大院等建築。

其中,最中心的建築就是鼓樓,即凌霄樓。

此樓始建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年間經過兩次改修和補修。咸豐十年(1860年)被毀,只有座基尚存。光緒三年(1877年),由會理一位致仕官員以皇家園林里的一個角樓建築風格仿建。

2019年,會理古城被評為第一批「四川省文化旅遊特色小鎮」。其中,會理古城南北大街還被授予「四川十大最美街道」。

大石板古村——南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的「交會」

大石板古村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清道光年間,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以前這裡水運發達,是商賈雲集之地,街上旅店、馬店、茶館、商鋪一應俱全,還建有靈鷹寺、五省會館、川蜀廟,人文底蘊非常濃厚,是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鎮和驛站。如今是邛海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內的一顆璀璨明珠。

大石板古村山水相依,面朝邛海,背靠螺髻山,自然風光無限。沿著大石板路拾級而上,街道兩側大小商鋪、民宿林立,遊客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置身此處,最出彩的建築遺存大概就是靈鷹寺了,

圍繞靈鷹寺走一圈,數不清的遊客穿著彝族傳統服飾,於寺院的橙牆青瓦下拍照打卡,有的撐著一把黃傘,將彝族服飾的傳統之美進行到底。

關於西昌——還有邛海、光福寺、唐園、火盆燒烤

西昌是我們此行的第一站。前面所提及的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建昌古城、大石板古村,包括用漆器餐具吃肉喝酒都是其境內。

西昌,因全年陽光充足而被譽為「日光城」,境內邛海、瀘山風光無限,是生活在盆地中的成都人的後花園。

站在瀘山的廣佛寺,遠眺邛海,不由讚嘆——這不是想像中的涼山。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作為西昌的「母親湖」,邛海成就了西昌的城市格局。

人們依湖而居,城市因湖而興。光湖山色中的西昌,是現代的,也是古典的。

古典之一就是面朝邛海、被譽為「瀘山第一古剎」的光福寺。

光福寺地處西昌市瀘山半腰上,始建於唐天祐年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整個建築群落依山勢分七級建造,由天王殿、望海樓、觀音殿、大雄寶殿等組成。

古典之二就是唐園。

在看得見的地方,這是一個盛唐仿古建築群,以盛唐文化、南絲風情為主,採用傳統園林形式和古典建築風格,多維度展現歷史文化遺蹟、大唐休閒生活、南絲之路的璀璨。

但在看不見的地方,這裡蘊藏著千年的唐文化。

西昌作為南絲綢之路重鎮,留有不少古城遺址,建昌古城是其一。

唐嶲州城也包括之內,只不過今天的唐嶲州城僅存景凈寺遺址和部分城牆。唐嶲州城是西昌境內規模最大的古城,大到建昌古城都與其重合(其北牆和西牆重築在唐嶲州城牆上)。

為重新西昌歷史文化的多元素,1300多年前的唐代嶲州城以今天的「唐園風貌」再現。

古典之三則是涼山彝族特色小吃:火盆燒烤。

乍看之下,火盆燒烤與古典並無聯繫,它頂多算是傳統。但傳統與古典從不矛盾,更何況我在這火盆燒烤中吃到了涼山彝族的古典風味。

地道的走地雞、鮮嫩的牛肉片、特色彝族小黑豬、慢火烤出來的川味腦花、裹挾著雞蛋的大烤茄......火盆燒烤是我此次涼山之行最難忘的一頓大餐。

但是,關於涼山——還有很多期待,還未完全結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ab3eca87d2c1678b4b10160d2c20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