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介|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第四版)

2023-06-25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新書推介|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第四版)

《中國詩學批評史》(第四版),陳良運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11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是詩歌理論領域經典之作,提出中國詩學批評發展歷史的四種美學形態:先秦兩漢的「功利批評」;魏晉南北朝重視詩歌本體的「風格批評」;隋唐宋金元的「美學批評」;明清以降分執前代詩論之一支以自立門戶的「流派批評」。提綱挈領,選取每個時期最有創造性、最富詩學和美學意蘊的理論批評的命題做深入的探析,系統地梳理幾千年來中國詩學批評發展的脈絡。全書在整體上持一種進化的、進步的詩學觀,以進化、發展的眼光看待歷代的詩學批評,提出新的觀點,將中國詩學的發展概括為從功利的逐漸走向審美的過程,其建構的體系具備相當高的理論價值,至今影響不衰。

目 錄

導言

第一篇 先秦兩漢 詩歌觀念的演進與功利批評的形成

第一章  詩歌創作觀念與接受觀念的萌芽

一 上古時代的詩歌形態

二 「《詩》三百」中的詩歌創作觀念

三 《左傳》中的詩歌接受觀念

第二章  先秦諸子詩歌觀念的演進

一 孔子及其弟子論《詩》與用《詩》

二 子思、孟子稱《詩》及「以意逆志」說

三 「詩言志」與荀子的文體觀念形成

四 屈原新體抒情詩中的詩歌觀念

五 「樂」與「詩」觀念互補

第三章  兩漢的功利主義詩學觀

一 尊《詩》為「經」的功利定向

二 儒家詩教的確立

三 《詩大序》與《詩譜序》的理論意義..

四 《離騷》評價之爭

第二篇 魏晉南北朝 詩歌本體的重構與風格批評的出現

第四章  詩歌文體的重新認識

一 曹丕、陸機、葛洪的詩美特徵說

二 「以意為主」對「言志」的變通

三 「形似之言」與「聲律」論

第五章  《文心雕龍》的詩歌理論

一 詩歌文體發展的歷史考察

二 論作家、作品風格的形成

三 創作方法與鑑賞批評

第六章  第一部詩論專著――《詩品》

一 詩歌美學特徵的確認

二 五言詩獨特情質與詩人個體風格

三 流派探索與比較批評

第七章  齊、梁趨向唯美的詩歌理論

一 「文」「筆」之說與「美文」意識

二 衝決儒家詩教的「宮體」詩論

三 儒家詩教傳人的反批評

第三篇 隋唐宋金元 詩歌精神的升華與美學批評的崛起

第八章  重振詩歌人文精神的「風骨」論

一 隋至初唐的詩學批評

二 陳子昂之「興寄」與「風骨」

三 李白等盛唐詩人的「風骨」詩學觀

第九章  標誌詩歌藝術走向成熟的「詩境」說

一 王昌齡的「詩有三境」說

二 釋皎然論「取境」與「造境」

三 權德輿、劉禹錫的「境在象外」說

第十章  政教與審美結合的現實主義詩論

一 杜甫、元結的詩歌美學思想

二 古文家的「文」「詩」分別論

三 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學綱領

四 現實主義詩學之承續

第十一章  司空圖《詩品》與唐末五代詩論

一 司空圖詩論的哲學、美學思想基礎

二 藝術哲學的經典之作——《詩品》

三 唐末、五代詩論

第十二章  唐代詩選家的審美鑑賞批評

一 審美鑑賞向詩境整體把握的提高

二 審美接受準則的確定

三 唐代詩選家的審美態度

第十三章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詩學走向

一 宋人對唐詩的接受與評價

二 詩文革新運動者的詩學主張

三 蘇軾的詩歌美學觀

第十四章  兩宋理學家的詩學觀

一 邵雍的「情傷性命」與「以物觀物」說

二 朱熹「文皆是從道中流出」的詩論

三 包恢三種「自然」說

第十五章  江西詩派的詩法理論及其嬗變

一 黃庭堅首立詩之「法度」

二 詩法理論從「悟」到「活法」的發展

三 詩法理論在南宋的嬗變

第十六章  《歲寒堂詩話》與《滄浪詩話》

一 張戒由「思無邪」論「意」「氣」「韻」「味」

二 嚴羽「以禪喻詩」重塑詩學本體

三 「參詩精子」的美學批評

第十七章  金、元詩論綴要

一 蘇、黃之辨與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二 江西詩派再評價與方回《心境記》

三 劉將孫的詩趣說與楊維楨的「人品」論

第四篇 明清近代 流派理論的拓展與詩學本體的深化

第十八章  以「格調」為核心的明代「復古」詩論

一 復古之先聲與茶陵派的「格調」說

二 前七子詩學理論的兩面性

三 後七子中謝榛、王世貞的詩論

四 胡應麟的「體格聲調、興象風神」論

第十九章  以「性靈」為核心的文學解放思潮

一 文學解放運動先行者的理論綱領

二 公安派的「獨抒性靈」與「法不相沿」說

三 竟陵派之「孤懷孤詣」與「厚出於靈」論

第二十章  晚明三家詩論

一 許學夷之「通變」而「入聖」「入神」論

二 陸時雍關於「韻」的美學闡釋

三 陳子龍「憂時托志」的「救亡」詩論

第二十一章  重整與改善的儒家詩學

一 虞山派論「詩人之詩」與「儒者之詩」

二 黃宗羲的「萬古之性情」說

三 王夫之的「興、觀、群、怨」新釋

四 葉燮重建儒家詩學體系

第二十二章  清代四大流派的詩學觀

一 王士禛「神韻」說的美學意義

二 以儒家詩教為本的「格調」說

三 袁枚「性靈」說——詩人「天分」論

四 倡導「學人之詩」的「肌理」說

第二十三章  繁榮的清代詩話與論詩詩

一 《詩辯坻》等論「作詩之人」

二 《詩筏》等論詩的審美創造

三 趙翼、張問陶等的論詩詩

第二十四章  「詩界革命」時代的到來

一 龔自珍倡導個性解放的理論與實踐

二 黃遵憲、梁啟超的「詩歌革命」論

三 王國維「境界」說之系統觀

四 魯迅「求新源」振「雄聲」的《摩羅詩力說》

第五篇 詞學與曲學 詩歌文體的更新與詩學批評的增容

第二十五章  詞學——詩學的偏離與深致

一 詞學初立與「詩餘」之辯

二 詞分二派:理論並行發展

三 詞學深致之一:由「比興」而「寄託」

四 詞學深致之二:由「詞心」而「詞境」

第二十六章  曲論對中國詩學的貢獻

一 「曲如賦」——詩歌文體再次新變

二 「豪辣」「至情」——傳統情感論的突破

三 「本色」——充實內涵與拓展外延

四 「俗而不俗」——「雅、俗之辨」新論

五 「真詩在民間」——民歌理論的發生

主要引用書目和參考書目

後記

新版跋

接受讀者與時間的考驗

——增訂本自序

我在《中國詩學體系論·三印補跋》中曾寫道:「拙著接受了十年時間的考驗,21世紀第一次印本又將問世,深謝讀者的厚愛。」此書與彼書是姊妹篇,在增訂本即將問世之時,抱著同樣的感激之情,面對拙著的權威評判者——讀者與時間,還想略作補述。

《中國詩學體系論》

任何一個真正的學術工作者,他從不敢奢求自己的著述能列入熱門暢銷書,或靠傳媒炒作,獲得十萬百萬的讀者;但他的內心必有一個企求,那就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前人與後人之間,站得穩腳跟,經得起較長時間的考驗。而這種考驗,當然首先是通過讀者來實現的。學術著作的讀者,必定是欲求學問、有學術之心的一群。

說到此,一位距今近400年的詩學專家寂寞的身影又飄忽在我眼前,那就是《詩源辯體》的作者許學夷。他「不治邊幅,不理生產,杜門絕軌,惟文史是紬」,積40年之功,成38卷。但他沒有財力付之出版,支持他的精神力量是什麼?那就是他在去世前一年預留的《詩源辯體自序》中特別提到的:「昔虞仲翔言『使天下有一人知己者,足以無恨』。」

他如此自慰,在他看來,只要還有一位讀者,心血就沒有白費。但時間成就了許學夷,400年後,《詩源辯體》還有成千上萬的讀者。

《詩源辯體》

本人積四十餘年學習和研究的經歷,研讀前人和同時代他人的著作,幾部拙著也已行世有年,深切地體會到,只有時間和讀者才是學術事業的最高裁判。十年二十年,一代兩代讀者還不足以確證你的著述可以流傳後世,五十年、一百年之後,後來者的知識結構、學術取向發生了你生前根本預想不到的變化,他們對你的名字已完全陌生,你的書還有人要讀嗎?

實在不可盲目樂觀,著述者自己需要做的是捫心反省一下,是不是像許學夷那樣耗盡一生心血,如果真正地做到了「每著一書,皆是生命心血的傾心投入」,或許後人也不會報以白眼。

本書也與《中國詩學體系論》一樣,是著有「廿年積累,十年探索」而後成書(一「史」一「論」的著述目標得以實現)。我常常揣測今人或後人發問:「你的詩學批評史反映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嗎?」這樣的問題真令我惶惑,四個詩學層次和四種批評形態的劃分,接近中國詩學批評發展史的本來面目嗎?

自己從來不敢妄斷,記得當年寫作之時,也對「歷史本來面目」這一命題做過思考。中國詩學三千年間形成的歷史面目,有過確切的本來面目嗎?透過汗牛充棟的歷代典籍,我個人的感覺是它實在有多種不同的面目:有渾身塵垢的面目,也有眉眼清晰的面目;有老態龍鐘的面目,也有美秀亮麗的面目;有循規蹈矩的面目,也有桀驁不馴的面目……往往在不同的時代、不同人從不同方位觀察,在他們不同的言語之中或不同筆墨之下,呈現不同的面目。

《陳良運傳》

我作為其中一個來著史,到底描述哪一種面目?此事頗費躊躇,在本書初版後記所述「著史原則」中,已表示了著者當時的抉擇,即致力於描述的是中國詩學眉目清晰、美秀亮麗、桀驁不馴的面目,如果或因歷史悠久而示其老態龍鍾,或因以儒家詩學為根基而示其循規蹈矩,那麼,後世的讀者可能更會不屑一顧。

因此,本書不搞歷代理論批評的陳列,而是擇取每個時期那些最有創造性、最富詩學和美學意蘊的理論批評的命題做深入的探討,儘可能貼近本義的闡釋,亦留下我自己思考的烙印,遵循現代接受美學的原則,拓開新的視野以面向未來。如此是否略具「歷史的面目」,也只能由未來的讀者去評說。

本次新版曰「增訂」,是終於使這部書顯得完整一些。「中國詩學」不只是「詩」的一體之學,詩、詞、曲三大文體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陣容,我在「有生之年,尚有餘力」之時,增寫了詞學與曲學兩章,雖顯疏略,但總算彌補了初版、再版時的缺憾。此次增補能差強人意地完成,實在要感謝《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和《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兩書的合作者,是他們匯精拔萃之功,使我省卻許多查閱眾書之力。

《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

「接受讀者與時間的考驗」,是著者留在本書上誠摯的心聲。每次重印都是新一輪考驗的開始。但願本書能榮幸地多享有幾次愈來愈嚴峻的考驗,直到它終於經受不起而消逝於歷塵埃。

2006年11月24日

於榕城花香園

新版跋

繼《中國詩學體系論》《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於1998年有了新版後,《中國詩學批評史》也出新版本了。三部書稿分別於1992年和1995年在北京、南昌三家出版社惴惴面世之後,它們沒有在出版社倉庫賴住不走,沒有被拋到「特價」書攤,沒有遭到直接送到紙廠再化紙漿之厄,可謂三生有幸!這表明:詩,還是人們所需要的;詩學論著,也是有人偏愛的。

《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

本人在七年之內,基本完成了資料、論、史的系列建構,原是為適應「中國詩學」研究生學位課程教學的需要,不意出版之後,在國內外有些反響。

最近出版的復旦大學王運熙、黃霖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其首卷《原人論》中,黃霖君所撰《古代文論體系的探究》一節,敘述了1946年傅庚生《中國文學批評通論》,「首次衝出了『縱觀』的定勢,站在『橫觀』的角度上,較為系統地梳理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中的『感情論』『想像論』『思想論』『形象論』,以及『個性時地與文學創作』『文學之表里與真善美』『中國文學之文質觀』等問題,使人耳目一新」。

而至「近年來出現的一些有關著作」,為「研究『體系』的第一層次」,接著說:「第二層次是隨著民族精神的張揚和比較文論的興起,人們逐漸注意挖掘傳統文論的民族個性,用『言志』『緣情』『興象』『意境』『形神』等術語來構築框架,描述體系。這比之前者無疑是一大進步。」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原人論

很顯然,拙著《中國詩學體系論》屬第二層次(《文學報》第1149期頭版《中國古代文論標誌性轉折》報道中,則將傅著與拙著示名並提)。黃君也很直率地指出,「令人感到不足」的是:「由於這種研究缺乏深層次的提煉、概括和抽象,往往還是停留在排比材料或是類編若干傳統概念專論的基礎上,甚至其演繹的內在邏輯仍然是沿襲前者的思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頁)

揭示這些缺憾不悖我意,因為拙著初版《跋》中就曾寫道:「這本書權充愚者一得之磚,它拋出之後,大有可能引出同代和後來的智者多種建構說,這正是我所希望和期待的。如果他們提出了更能正確地表述中國詩學體系建構的新說,把我的五字建構說敲打得體無完膚,我會欣然!因為這將更雄辯地證明,中國詩學確有一個體系在!而這恰恰是我寫作此書時深藏於心的一個他向動機!」十年後之今日,作為「第三層次」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三卷本出台了,我欣然,我歡呼!

《體系論》和《批評史》,在「第三層次」大著尚未出來時,確也發揮了一點作用。1999年7月我到韓國大田市忠南大學出席第一次「東方詩話學國際學術發表大會」,該校文科博士班文姬順女士出示一本《中國詩學體系論》初版本,請我簽字留念。

《美的考索》

我翻到目錄頁,發現在篇章目錄之下,已簽了十幾個韓文名字。文女士告訴我:「您的這部著作是我在北京得到的,現在已成了我們博士班的必讀書,可惜只有一本,大家輪流研讀,每人讀完後要簽名。」捧著這本有幸在外國學子手上傳讀的書,我感動了,欣簽「人、書異域相逢,中、韓詩誼長存」十二字。

台灣成功大學中文系楊文雄先生則從「古典詩歌接受史」的角度,評價《批評史》,他在大著《李白詩歌接受史研究》中多次提到我有關接受理論的文章,而後說:「其實,陳良運最大的勞績還在於出版了《中國詩學體系論》和《中國詩學批評史》兩部著作。……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詩學發端於『言志』說,陳氏從接受角度提出『《詩》以言志』,並認為『《詩》以言志』應是中國最早的接受理論。這個觀點延續到下一部書作為主軸,《中國詩學批評史》的第一章就討論『接受觀念的萌芽』,並闡述了《左傳》中的詩歌接受觀念,然後第十二章討論唐代詩選家的審美接受準則;在第十三章專節討論了宋人對唐詩的接受與評價。可以說這是中國第一部用接受理論討論詩學的批評史,對今後接受史研究有樣板作用。」(駱駝出版社1998年6月修訂再版第26頁)

「批評」本身,就是一種接受形態,我注意了「接受理論」是實,說「有樣板作用」則過譽了。

本書至今還存在一個很大的缺憾是未及詞、曲理論。詞、散曲小令,是中國古典詩歌兩個很重要的新文體,詞、曲理論批評,自然是詩學理論有機的組成部分,在《中國詩學體系論》中我尚能顧及,但因當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組此書稿時,已有詞學批評史、戲劇理論史(曲學理論在其中)的選題,我在寫作本書時便有意迴避。

《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

缺此兩項,顯然不足以稱為綜合各種詩歌文體(詞、曲又是新興的各有一代之譽的新文體)的詩學批評史。1995年改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來不及補寫。此後,我主編了《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感到至少需在第三篇中補寫兩宋詞學、第四篇中補寫元明清曲學、清代中興之詞學等三章,這次醞釀再版,又因忙於他事,再度付之闕如。但願在有生之年,尚有餘力之時,能彌補這一缺憾,成就一部較為完整的《中國詩學批評史》。

庚辰夏、花甲之年、離贛入閩之前月

寫於洪都詩學齋

作者簡介

作者近照

陳良運(1940—2008),江西萍鄉人,歷任江西師範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江西省文聯委員、省作家協會常務理事,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中國詩學體系論》《中國詩學批評史》《〈周易〉與中國文學》《〈焦氏易林〉詩學闡釋》《中國藝術美學》等,主編、合撰《中國歷代文學論著選》(詩學、詞學、賦學曲學、文章學四部)。

新書推介|高小慧:《楊慎〈升庵詩話〉與明代詩學》

新書推介|關鵬飛:《北宋士人畫與詩學研究》

吳承學:類書與文學批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3b23cedba2be99cc8dd35a21ed47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