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居住國外,操勞之後、生病期間或胃口不佳時,最最渴望的乃是開胃又不造成胃負擔的清粥小菜。
皮蛋粥
煮粥,除了典型的清粥、番薯粥,我最常熬的是鮭魚生菜粥。荷蘭臨近挪威,鮭魚多且價廉物美。鮭魚排切丁,用少許鹽漬一下。清粥煮好後,放入鮭魚丁燙熟,調好恰當鹹味。取大量新鮮的羅曼色拉菜(roman salad)或萵苣色拉菜(iceberg salad)洗凈切碎,傾入攪勻即成。製作簡單味道曼妙,是唐效與我最愛的私房粥品。
清粥小菜
每次煮粥,我必定要烹制十幾道菜肴才覺像樣。唐效看得眉開眼笑,吃得香,數次之後,好奇地問:「為什么喝粥反而菜特別多?」我衝口而出:「當然要滿滿一桌菜才能叫清粥小菜。」應是對台式清粥小菜思念的直覺反射吧!
台灣料理的清粥小菜,除了清粥,還有番薯粥可選,台灣盛產番薯,質地綿甜鬆軟。小菜種類繁多,最典型的有:煎豬肝、菜脯蛋、清炒番薯葉、A菜或茼蒿菜、煎虱目魚肚、小魚花生、煎豆腐或滷豆腐、豆豉蚵、三杯小卷、筍絲、滷肉、滷蛋、鹵海帶、色拉鮮筍、清炒絲瓜、苦瓜排骨、白斬雞、鯊魚煙、熏鵝肉等。想著已口中生津。
各種佐粥小菜
出國前家裡早晚喝粥,不是受台灣的影響,而是母親老家福建莆田的習俗。父親來自福建上杭富裕人家,自小吃米飯。母親描述,婚後煮粥,父親大發雷霆拒絕不食,怒斥窮人家吃不起飯才喝粥。職業婦女的母親不肯完全順從,一日三餐做父親要求的米飯,但固執另煮一些自己想喝的粥。父親見母親粥喝得香,一日忍不住要求試嘗,立刻喜愛上了粥的濡軟清香,遂隨母親用粥,不再顯擺曾經富家少爺的顏面。
住家附近有一戶醬園人家,我喜歡跑腿,清早去選買脆花瓜、軟蔭瓜、鹵花生、甜乾絲、豆腐乳等,看那院子擺列大大小小的陶缸、瓦罐,聞那空氣里飄遊的濃香醬味,回家後醬菜就著粥吃得更美。晚餐喝粥,夏天多是清熱解毒的綠豆粥,其他時節會加入紅薯、南瓜或是青菜,成為不同口味的混合粥品。搭配的菜肴則是魚類、肉類、蔬菜,除了沒湯,與一般吃乾飯的佐菜沒什麼不同。在台灣住久了,配粥的小菜越來越台式化;不過,桌上固定會有一盤醬油涼拌的上好紫菜,是母親不變的習慣。
粥店
唐效四川家裡也喝粥,但只搭配點鹹菜腐乳,極其簡單。幾年前回成都探親,我們在住屋附近小巷發現一家「覃豆花」,人民幣一元任意喝七、八種不同的粥,菜肴物美價廉,一隻大鍋中熱水燙著的黑豆花更是豆味濃郁爽口。從此每年返成都,不時光顧覃豆花,單喝粥吃黑豆花便覺過癮。
猶記1988年自重慶搭船游三峽,吃了一口船上的米飯,帶著老鼠屎的陳米味道沖鼻,實在無法勉強第二口。端著碗痛哭,對唐效羞愧道:「我一直自認很能吃苦,原來根本不行。」靠朋友送的一顆西瓜充飢,直到萬縣臨時靠岸,在碼頭小攤子點幾個小菜喝了粥,宛如甘霖,笑顏重回。僅人民幣八角。
作者:丘彥明;編輯:徐無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