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氣騰騰朝天鍋

2020-02-14     美象府

作者:湯俊;編輯:徐無鬼

「逢二排七大集間,白狼河畔人如山。寒流雪翻火正紅,下水香鍋面朝天。」說的是老濰縣的傳統美食朝天鍋。由此我們知道,過去的朝天鍋是趕集時在戶外吃的。天寒地凍的時候,吃上一卷餅卷肉,喝上幾大碗用豬下水煮出來的肉湯,不僅能填飽肚子,還能驅散寒冷。

朝天鍋

其實,傳統的朝天鍋製作起來並不複雜。用一口大鍋煮著豬的大腸、肺、肝等下水,煮好的各種下水分類切好,捲入烙餅中,再把鍋內的熱湯用碗盛了,加入香菜、蔥花、鹽等,一邊吃餅卷肉,一邊喝熱湯。據說朝天鍋源於清乾隆年間的早市,它的鼻祖還是文化名人鄭板橋呢!當年,濰縣縣令鄭板橋對民間疾苦十分關心。某年臘月,他微服趕集了解民情,見趕集的農民吃不上熱飯,他建議集市上賣熟肉的人把鍋搬來邊煮邊賣,把煮肉的湯免費給趕集的人喝,這就是朝天鍋的雛形。後來,有生意頭腦的人發展成了賣餅卷肉,顧客可以免費喝湯的朝天鍋。

卷餅

朝天鍋因為經濟實惠,深受大眾歡迎。隨著商貿的發展和顧客的需求,朝天鍋也被搬進了店內經營,那口煮肉的鍋不再面朝青天了,但這一稱呼卻被沿用下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餐飲業的發展,現在的朝天鍋已是「今非昔比」了。首先是桌台設計、鍋的製作、燃料燃具等都現代化了;其次,色香味方面也有很大的改進;在主料上仍然沿用傳統的豬下水為主,但老湯是經過精製的,湯清味濃,常常還要外加老母雞、驢肉、大頭丸子等。

燉老湯

再就是在小料、調料的配備方面既重傳統,又新增花色。吃時配有蔥末、香菜末、疙瘩鹹菜條、胡椒粉、蒜泥等十幾種調料和小料。朝天鍋經過「揚棄」,變得乾淨衛生,肥而不膩,營養豐富,既能招待貴賓,又能服務大眾。濰坊朝天鍋經過數次改進,於1997年分別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

近年來,有的星級大賓館還把朝天鍋進一步改進,隆重推出了朝天宴。朝天鍋本來是民間的、大眾的,華燈閃爍、珠光寶氣、小姐把盞,這恐怕與當初鄭大老爺的初衷相距十萬八千里了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8ITQnAB3uTiws8Ks1m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