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鳴(爸媽精讀主筆)
刷微博時被一則視頻暖哭了:
鄒小容是一位51歲的媽媽,五年前,為了給患尿毒症的兒子湊齊救命錢,勇敢的做起了外賣騎手, 靠著自學,學會了打字,還成了外賣送單王。
鄒小容每天送單到凌晨兩三點鐘,五年里,她騎壞了三輛電動車,跑了13萬公里,終於湊齊了兒子50萬的救命錢。
這位只有小學文化的媽媽可能不懂教育,但是她用自己堅韌和樂觀,為患病的兒子撐起了一片晴空。
面對人生的困境,她不退縮,從容面對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腦海里,讓孩子們覺得生活雖苦,但仍然充滿了希望。
父母是孩子通向未來世界的領路人,孩子在對父母的模仿學習中,把這些重要品質都能慢慢轉化為他們自身的部分。父母擁有這三種品質,孩子將受益一生。
有原則的父母,才能教出有規矩的孩子
經典繪本《我永遠愛你》中就有這樣的對話:
阿力:「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們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阿力:「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其實,管得太少和管得太嚴的父母在我們身邊都不少見。
一般溺愛孩子的父母認為,孩子要面臨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趁著現在還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放縱孩子一下也不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
而太嚴格的父母則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在不從生活細節上管教孩子,以後怎麼讓孩子在社會上立足?
這兩種觀點聽起來都有些道理,但問題就出在這些父母處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綜合考量,而是在「愛孩子」與「立規矩」之間做起了單選題。
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必然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過度愛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沒規矩,不懂禮貌不懂尊重;後者則讓孩子謹小慎微、循規蹈矩。
其實,規矩和愛本來就是統一的。
父母有韌性,孩子才更有韌性
提到易烊千璽,我們想到的是,沉默少語,沉默寡言,少年老成,多才多藝,堅韌獨立…許多美好的標籤。
優秀的易烊千璽後面到底站著怎樣的父母呢?
當初,為了培養孩子,千璽媽媽離開家鄉帶易烊千璽到了北京,成了一名「北漂」的全職媽媽。
而繼續在外打工的父親則成了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非常艱辛。
李詠曾經問易烊千璽的媽媽:「周圍人是不是覺得你很風光?因為你有一個風光的兒子。」
她說:「但應該沒有幾個人經歷過我和千璽之間的東西,真的很辛苦。」
在易烊千璽學舞的時候,媽媽和他一樣早出晚歸,吃盡了生活的苦頭。
這樣的日子,每一天都像「趕考」一般,生活上完全沒了任何喘息的空間。
公交車也成了他們臨時的家。
媽媽帶千璽在公交車上吃飯,用大衣遮住讓他換衣服,拿出砧板讓他寫作業。不僅如此,為了能夠更好地輔導易烊千璽,媽媽還特意花錢報了同樣的舞蹈班。
成了「大齡學員」的她,跟著兒子一同學習跳舞,鼓勵他前進。每次學習完新的動作,媽媽都會認真的記下筆記,回到家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糾正指導易烊千璽,熟練舞蹈。
在易烊千璽的心裡,媽媽才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舞伴。易烊千璽每一次犯錯誤時,媽媽也都不會手下留情。
成名後的易烊千璽,後來寫了這樣一封感恩信給媽媽:
「我知道,小時候你就比現在、過去的我加起來都要累得多。
您一直陪在我身邊,鼓勵我只有現在肯吃苦,將來才會幸福。「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這把火就是讓孩子心中生髮出自信自強的精神,這種影響比親自去教孩子學會某種技能更加重要,同時也決定了人生的走向。
父母有韌性,本身懂得堅持,能夠堅持,在孩子想放棄的時候,他們用自己堅韌的品質影響孩子,讓孩子度過這個艱難的時刻。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做孩子的榜樣
近日,西南醫科大學公布了碩士研究生擬錄取公示名單,出現了一對相差25歲的母女的名字。
該校附屬醫院兒科護士長、50歲的白永旗被公共管理專業擬錄取,25歲的女兒、2013級臨床醫學專業的露露(小名)被兒科學專業擬錄取。
女兒多次考研失敗,親媽實力陪考「逼」著前進。
2019年,露露準備第三次報名研究生考試。時間轉眼來到9月底,離考試只有不到三個月,白永旗卻感覺女兒複習不在狀態。
「12月考試,9月底了她仍不在狀態。我著急了,如果這次再考不上,對她打擊會很大,說不定就真的放棄了。」母親白永旗十分焦灼。
為了鼓勵女兒認真準備,白永旗想了想,不如用實際行動感染孩子,做一名陪考媽媽,加入「考研大軍」。
為了工作學習兩不誤,白永旗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
有時加班、應酬,無法完成當天的複習任務,第二天必須補上。
她隨身攜帶英語詞典,上廁所、等紅綠燈、朋友聚會,一有空閒時間,她就背單詞。
早上6點多,她便戴上耳機,邊聽課、邊步行一個小時到醫院,既鍛鍊身體,又有效複習。下班後,她關在書房刷數學題,一做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抬頭一看,已經是凌晨一兩點。
女兒曾覺得,母親嚴厲甚至有些苛刻,但她發自肺腑對母親佩服得五體投地。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在教育孩子時,與其讓孩子記住規則,不如給他樹立榜樣。」
曾經有人問一位在高鐵上和孩子一起看書的父親:「你是如何讓孩子養成愛看書的習慣?」
那位父親回答:「不用培養,我自己經常看書,孩子自然就跟著看了。」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學好,能成才,其實,再多的言傳都不及一次身體力行的身教。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優秀。
朱熹曾寫過這麼一句詩: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要想下游的水清澈,那必須有一個乾淨的源頭,如果父母本身不夠好,那如何能教出夠好的孩子?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懂得有原則的約束,讓孩子知道什麼是不能碰觸的底線。
堅韌的父母,會讓孩子的內心會充滿陽光,讓孩子在挫折中擁有面對逆境的勇氣和逆風翻盤的能力。
懂得自我成長的父母,是孩子成長最需要的力量源泉。
願我們做父母的都能成長為優秀的領路人,這樣,我們的孩子也能成為幸運的孩子。
作者簡介:一鳴,爸媽精讀主筆, 富書持續投稿變現營2.0 學員,中年少女;左手執筆,右手養娃,用一顆執著的心來寫字,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註: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